X

这个湖,对苏州意味着什么?

10日晚八点半,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长凳上,一位老大爷挥着一把折扇,眯着眼睛轻摇着头,随着身边的小音箱发出的戏曲声悠闲地哼唱着。记者被老人的幸福和陶醉感染,忍不住轻声走过去……


陶醉在戏曲中的颜大爷 刘平安摄


这位老大爷姓颜,苏州本地人,因为住得近,他每天都会来到湖边坐在固定的长凳上吹吹风、听听戏,悠然自得。76岁的他用年轻人的话说:“我形容自己的状态是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戏陪着我。我不仅听昆曲,还喜欢听京剧,人虽然老了,但是吃穿不愁,精神生活也很富足。这里演的每一场戏我几乎都去看。”颜大爷边说边指指身后的文化博览中心,这里为苏州市民呈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的精神文化活动。


从颜大爷的口中,记者“看”到了苏州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颜大爷介绍,金鸡湖周围就是享誉全国甚至驰名国际的苏州工业园区。他说,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泽、洼地农田,发展很落后,二十多年过去了,同一片地方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指着湖中的两个小岛介绍说:“那是二十多年前洼地清淤时的淤泥堆起来的两个岛,一个叫玲珑岛,一个叫桃花岛,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夜幕下,岛上的灯光明亮而精美,金鸡湖的周围也正在逐渐恢复旧日的繁荣与热闹。


夜幕下,隔湖观望苏州地标“东方之门” 刘平安摄


曾经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荒地如何经过26年的发展变成了“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书写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奇迹?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苏州的“满池春水”,1994年2月26日,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向世界郑重宣告:中新合作项目选址“在苏州城东金鸡湖地区”,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苏州工业园区的初心和使命,26年过去了,园区历任开发建设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垦荒”“开园”“辟城”,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先试,择商选资,人才优先,产城融合,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果实。“园区经验”也成为苏州发展“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尤其是园区内的苏州自贸片区,经过26年的发展,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6个项目;集聚各类研发机构500多家,各类基金管理规模超19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全球八大微纳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四连冠,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园区不仅通过优化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同时在提高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如,以娄葑街道为代表的综合养老体系推行“爱心厨房”“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爱心呼叫中心”等公益项目,打造“全无忧”“全链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爱心快递、爱心社工等“爱心专列”为老人的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像颜大爷一样的老人晚年无忧,安享小康生活。


走过金鸡湖畔,能看到一座高12米、由两个圆相叠扭转而成的雕塑,整座雕塑呈外圆内方的简约造型,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也传达出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学融合共生的深邃含义。这座雕塑名为“圆融”,如今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她温婉绰约、刚柔向上的风骨,是对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内核的“园区经验”的最好诠释,她经历了金鸡湖的变迁,记录了苏州城的发展,也见证了苏州百姓共同走向小康生活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平安、苏雁,见习记者 张雪瑜)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平安、苏雁,见习记者张雪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小婷 孙岱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