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东毫不起眼的山城,藏了无数美景,还有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将军

说起“世界客都”梅州,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叶剑英,极富传奇色彩的客家人元帅,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有一位与叶剑英元帅同年被授衔的开国将军,至今仍然健在。

新中国开国将帅共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到目前为止,全国尚健在的开国将帅仅有10人。广东籍的开国将帅本来极少,总共才有16人,其中8人是梅州籍,而如今101岁的杨永松将军则是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

杨永松将军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儿时见过朱德率领的“八一”起义军驻扎本村,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平型关战役,曾以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高擎军旗,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彼时,杨永松是“功臣号”所在战车师政委。1955年9月,37岁的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这位见证了百年历史风云的客家人将军,来自一座美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客家香格里拉”——大埔县百侯镇。

百侯镇是梅州第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距大埔县城仅11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自古以来,百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百侯古称“白侯”,后改为“白堠”,康熙年间,白堠进士杨之徐倡议将“白堠”改为“百侯”,意思是“白侯辖地,出百名封侯”。还真别说,明清两朝,这座小镇上出了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近代以来,也是名人辈出。

开百侯文脉之先的杨淮,把“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的训诫写入了族谱,世代传承。

自清代以来,古镇文风逐渐兴盛,崇文尚学也成为了百侯人的共识,百侯“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海内外。

百侯名镇旅游区以梅潭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块,称为侯南村和侯北村,这两座隔河而望的村庄,也是百侯旅游的精华所在。

百侯名镇——侯南篇



杨永松将军的老家就是侯南村,在侯南,有久享盛誉的陶行知教育基地,著名的通议大夫第,和“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迷宫般的百侯古巷等。

据统计,百侯镇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官厅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

侯南村建村于宋代,是百侯镇政府的所在地,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古村落”。

侯南村是百侯古镇的精华所在,拥有肇庆堂、通议大夫第、海源楼、太史第等风格各异的古建筑。

当你走进百侯,首先看到的便是这栋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始建于民国1914年,距今已有105年历史,2019年10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堂的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共有6个厅,12个房间。堂内所有樑柱斗拱结构严谨精密,除了彩绘还有雕凿,工艺非常精致!

从肇庆堂出来,便可看到左手侧屋顶呈“人字形”,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的海源楼。

海源楼建于1917年,外形欧式,内为中式。除了有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同时对客家传统走马楼兼收并蓄。

中西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交融,在这座百年建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海源楼是乡人杨潮荣在家乡与马来西亚之间往返经商获利所建,也曾被当地人称为家乡连接南洋的“邮局”。如今这里既是侨批档案馆也是特色客栈。

海源楼后面有一小桥流水,无比惬意之地,这便是企南轩。

企南轩的历史可就悠久得多,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已经有313年了。

这座建筑的主人正是那位倡议将“白堠”改为“百侯”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

你也许会发现企南轩也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康熙年间的进士当然不会这么超前,其实左侧的两层洋房以及池塘、小桥等,都是杨之徐的后人加建的。

走进小洋楼中,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欧式风格,近代以来,广东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这种舶来文化深深植根于很多历史建筑之中。

企南轩有仿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不仅采光效果好,还很美观。

杨之徐育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缵绪、第六子杨黼时、第七子杨演时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一母生下三名翰林,造就了“一腹三翰林”的佳话。

村中还有一座通议大夫第,它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时任陕西按察史杨缵绪所建。

殿堂式围龙屋,砖木结构,内设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七十个房间。

百侯名镇——侯北篇

侯南名人辈出,侯北同样文风鼎盛。清代粤东第一位进士萧翱材、埔邑首位翰林萧宸捷、国民党中将萧懋之、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萧寿煌、随中央红军长征30名女红军之一的萧月华、中国旅行社副社长萧明、中共中央机要局副局长肖光等都是侯北人。

同一座古镇上,一河相隔的两座村,争先恐后地涌现人才,客家人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在百侯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对侯南,侯北的古建筑少些,但也有百侯骑楼老街、鸳鸯祠、笙蓸筱筑、宋代开凿的蔡仙人古圳、宝华寺等景观。

侯北与侯南一样,同样有着一条近百年历史的骑楼老街。

侯北鸳鸯祠是百侯萧氏大宗祠“椒远堂”和小宗祠“心臧堂”的合称。因为大宗居左,小宗居右,所以乡人俗称“鸳鸯祠”。

侯北还有一座堪称“网红”的侯宝斋(百侯)艺术馆,这座艺术馆位于百年建筑——笙曹筱筑。

笙曹筱筑,位于大埔县侯北村,坐落于梅潭河畔天子印山下。系上世纪初旅新加坡华侨典当行领袖萧笙曹公独资委托其胞兄萧亮溪公、萧史琛公监建完成的。

这座精美的建筑始建于民国1920年左右,历时十五年完成宏伟主体工程,为九厅十八井官厅式三堂二横屋。

屋内以红毛灰雕梁画栋和木质双面镂空屏风组成中西风格,是客家民居建筑中之珍品。

如今,这座古建筑在乡贤们的努力,深圳市侯宝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打造下,成为了一座精美的艺术博物馆。

侯宝斋(百侯)艺术馆承接各类艺术展览,有机会来到百侯古镇参观,千万别错过这座别具一格的艺术博物馆。

古建与艺术的结合,人文与历史的碰撞,艺术馆展示着美丽乡村的文化复兴。

除了历史建筑,侯北还有一处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开凿的农业灌溉水圳——蔡仙圳,这里不但有迄今大埔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同时也是一处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

百侯名镇——美食篇



在百侯首屈一指的美食必须是薄饼,相传清乾隆年间,大埔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杨缵绪,官至陕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

杨缵绪及其侍从家属从北方带回家乡四种美点——薄饼、绿豆粄、豆子羹、蕨粉粄,其中薄饼经过民间多年的仿制、改进、提高,演变成今天风味独特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饼。

忆子粄是最有故事的百侯传统小食,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明代客家妇女松婶,带着儿子阿根相依为命。儿子18岁时,离别母亲,在郑成功部下当了一名水师士兵。松婶思念儿子,每逢春节,就做了儿子在家时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对月怀思。

冬去春来,不觉度过了整整30年。那年春节,正当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根突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加,阿根从白发苍苍的老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因此而得名。

木薯粉做成的鸭松羹是粤东客家地区孩子做满月酬宾的代表性传统小食,还常常把给孩子做满月说成“请羹”。“请羹”即是请吃“鸭松羹”之意,这已成为当地风俗之一。

还有各种各样的“粄”,这大概也是客家小吃中最具特色的种类。

百侯镇是梅州市第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足可见其文化历史底蕴之丰富,这里遗存了很多历史建筑,每一座古建筑都写满了故事。百侯旅游设施完善,在肇庆堂旁边有游客中心,可以迅速全面地了解百侯古镇的基本情况。百侯镇还有百侯薄饼、算盘子、忆子粄、鸭松羹等等吃不完的美食。这样一座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美食丰富的精美古镇,你有没有兴趣呢?


感谢: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大埔县百侯镇人民政府、萧曾祥先生、罗盛裕先生、©日今口lucle等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