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新天津生态城水处理中心。 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怎么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此前中央环保督察公布的案例来看,许多地方还存在短板。
在天津的中新生态城,从规划之初就系统设计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实现污水处理率100%,污水收水管网开发地块全覆盖。规划先行,同时注重日常维护,使生态城更清洁美丽。
位于生态城北部的静湖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走在静湖边,槐柳拂面,湖水清澈。
开工建设于2008年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11年前,在生态城刚刚开始动工时,静湖还是数家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库。生态城用3年时间彻底治理了这个积存40多年、面积近3平方公里的工业污染污水库。
中新天津生态城从规划之初就系统设计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污水处理体系。这里的污水处理经验能给其他地方带来什么启发?近日,记者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一探究竟。
污水处理后被用于绿化、洗车等
2017年,静湖旁边的生态城水处理中心投用,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居民日常生活污水、园区工业废水和雨雪水等城市污水,都可过滤为可循环利用的再生水,实现污水再生利用。
据了解,中心目前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0万吨,远期规划达到15万吨,目前每天的污水处理量在7万吨左右,随着入住人口和企业的增加,污水处理量也在逐年递增。目前,水处理中心除了接收生态城区域的废水,还接收了周边原汉沽城区、泰达现代产业园区的污(废)水。
在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厂房内,记者看到,借鉴新加坡反渗透再生水生产技术的过滤系统,可以将污水处理单元水质大幅提高,生产出再生水,再生水量完全可满足生态城指标体系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50%的要求。
“污水的处理技术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的技术简要说就是‘预处理 改造生物池 二沉池 气浮滤池系统 臭氧催化高级氧化 紫外线消毒’的处理工艺,对接收污(废)水进行处置,处理后尾水符合标准,剩余污泥经机械浓缩脱水后进行无害化处置,废气采用生物除臭工艺。出水水质达到车辆冲洗水标准。”
生态城水务公司建管部长陶君告诉记者,目前水处理中心的再生水日处理规模为2.1万吨,远期4.2万吨,完全能够保障生态城绿化、道路喷洒、生态景观绿化及生活杂用水需求,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幅降低了区域自来水使用量。
污水收水管网实现开发地块全覆盖
生态城水处理中心顺畅运行的背后,有一整套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支持。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施工、布线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关键是起初的规划和后期的养护,这‘一头一尾’是污水治理能持续进行的关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调研员孙晓峰说,“把这两头卡住了,就不会有大问题。”
2008年9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建设。生态城采取“多规合一”方法编制了总体规划,统筹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目标。11年间,生态城编制了生态城市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天津生态城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加强再生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的原则,确立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50%的目标。”孙晓峰介绍,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生态城以节水为基础,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雨水、污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传统水源,实施分质供水、雨水收集利用、污水重复使用,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目前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比例已经达到56%。
按照规划,生态城污水收纳和处理总体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率100%,污水收水管网100%开发地块全覆盖。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副科长郭峰说,目前生态城的规划污水管线长度约160公里,已经建成的就有110公里。“污水收集管线实现全部地块覆盖,非工业污水直接进入预留污水管网,工业废水达标后方可排入管网,污水和雨水管线随道路建设铺设,确保地块开发时就具备排水条件。”
“三分建,七分养,污水管道的建设和维护就是我们的职责。”生态城市政景观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说,在每个建设项目进行审批之前,他们就会提前介入,设计污水管线和排水设施方案,所有的排水用户的接驳服务和管理都必须通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平台”实施,避免污水管道错接、混接等现象,“从源头上控制污水。”后期,会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网格化社会管理随时跟踪,“跑冒滴漏第一时间处理。”
王刚介绍,通过潜望镜和内窥机器人等设备,已经给所有的排水管网建立了健康档案,包括设备编号、故障和维修情况、运行状态等,而通过自主研发的排水物联网平台结合人工巡查,可以实现各管线水位、水量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区内雨水主干管线安装的23台液位仪,可以在汛期实现预警消息手机推送,避免往常大雨期间“挑井盖”查看的情况。
雨污分流,雨水收集用于景观补水
实现雨污分流,是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效率的重要一环。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副科长赵宏刚介绍,雨污分流后,雨水和污水采用两套单独的排水系统,雨水能够通过雨水管网过滤后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水处理中心,“既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节省污水处理成本,还能增强城区防汛能力。”
行走在生态城的大马路上,“无井盖”和“宽绿带”是第一印象。
“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从根本上避免了维修时道路‘开拉链’。”赵宏刚介绍。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天津生态城建设了遍布全城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蓄水池。
“生态城已有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启动建设。”赵宏刚介绍,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启动较早。
2016年4月,天津市获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赵宏刚说,按照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生态城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大面积铺设透水砖,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人工湿地。
以排水防涝体系建设为例,天津生态城疏浚故道河,并新开挖水系廊道,相互联通,成为区域天然的海绵体。根据地形情况,将整个城市划分为6个排水分区,通过场地竖向设计,将整体地势抬高,实现分区排水。
此外,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实现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降低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生态城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约占景观补水量的16%,每年就可节约1500余万元。
作为天津生态城的重要生态廊道,去年建成的甘露溪公园占地面积近9公顷,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景观水系为中心,整体地形由外向内逐步降低。
今年5月底,一场大雨突袭天津,记者在甘露溪公园看到,绿地、园路、广场的雨水汇入场地中间,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截污型雨水口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雨水最终汇入景观水系。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