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下称“拓空间”)总指挥部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东莞“拓空间”工作正式吹响集结号。
随着“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深入推进,东莞的“拓空间”实践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滨海湾新区、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动作频频;城市更新提速,去年以来,全市报批重点更新单元面积接近过去10年批准项目面积总和,上半年全市已盘活存量土地数占全年任务总量8000亩的64%;全市TOD综合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空间布局逐渐从沿公路发展为主向沿公路、沿江河、沿轨道发展相结合转变……
眼下,东莞正举全市之力,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重点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
引领高质量发展 重大战略平台新动作频频
7月,新组建的松山湖高新区8个副处级部门正式挂牌成立。其中,为统筹推进中子科学城投资建设运营、产业布局和管理,特新增的中子科学城管理局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全新的机构将在松山湖功能区内统筹负责中子科学城战略规划研究和组织实施,成为该重大战略平台产城融合的“掌舵人”。
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选址松山湖高新区南部及周边地区,辖区囊括了已投入运营的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6月省级平台松山湖材料试验室开工建设,另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同步辐射光源也有望落户于此。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试验室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磁石”效应已经开始发挥,未来这里将成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
当前,面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重历史机遇的叠加,东莞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座城市发展的雄心壮志,需要高质量的发展平台支撑。东莞提出,推动重大发展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片区、银瓶合作创新区,以重大平台开发承载更高质量的发展。
7月初,滨海湾新区传来重磅消息,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首个省级新区的发展规划,意味着滨海湾新区这一关键平台的发展由此驶上了快车道。规划既强调了“山海河林田草”融为一体的生态禀赋,又着力突显区位优势并强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设施作用,被寄予了推动东莞从城市化到都市化再升级的期待。目前,虎门港综保区、OPPO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已在新区正式动工。
再把目光投向水乡新城片区。随着穗莞深城轨开通进入倒计时,位于水乡新城的东莞西站启用在即,作为穗莞深城轨、佛莞惠城轨以及东莞地铁1号线三条轨道会集之地,东莞西站全面启用后,将无缝对接莞穗深惠佛五城,构建广莞深三城半小时生活圈,水乡新城的区位优势也将进一步显现。目前水乡新城控规已完成公示,中心启动区土地整备工作加快推进。
银瓶合作创新区也已完成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粤海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
城市沿轨道布局 TOD开发和土地整备加速
7月初,位于莞惠城际和地铁2号线双轨道换乘站点的轨道交通大厦顶楼最后一块板砼浇筑完成,标志着东莞市首个TOD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封顶,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东莞首个TID示范项目和CBD首个地标性建筑。
在虎门高铁站的南广场,近半年的土地整备已进入尾声。作为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的首个落地项目,站场改建扩建的土地整备工作的完成,意味着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即将进入建设阶段。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站的无缝接驳,并与周边城市综合体连成一体,崛起一座综合枢纽新城,形成宜人、高效、舒适的社区。
虎门镇副镇长、虎门高铁站TOD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凌志稳介绍,下半年将对虎门高铁站TOD项目概念性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对高铁、地铁、城际轨道、公交等交通工具的便捷换乘功能再研究、再细化,同时加大力度对土地进行收储统筹,加快对土地的报批程序,并积极与香港的企业对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招商等。
打造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发达交通网络,成为东莞新时期参与城市竞合的“秘密武器”。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如何适应城市从沿公路发展向沿轨道发展的转变趋势,推动紧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国内外许多世界级城市如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通过TOD模式提升城市功能和开发价值,并利用综合开发增值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巨量资金缺口,提供了城市精明增长的经典范本。“轨道交通项目+土地开发”的综合回报模式,也将成为东莞打造高品质空间的重要路径。
坚持示范引领。东莞将充分发挥试点项目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松山湖北站、滨海湾站、常平火车站、东莞汽车总站等TOD综合开发,加快站场一体化TID规划建设,打造一批高效集约、站城一体化的地铁上盖综合体。
坚持全域视角。东莞还将调整优化在库储备土地规划,推进45个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并以统筹整备TOD站点周边区域土地为试点,出台市镇村利益共享平衡机制和市属国有企业土地整理机制,提升城市土地统筹整备水平。
同时,东莞还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的土地收储整备工作力度。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为强化市级土地收储能力,东莞划分了市镇收储职能,其中市级要确保完成每年1000亩以上的土地收储任务。市级重点收储的空间包括:城市发展所需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TOD轨道站点和污水整治等城市经营所需的保障用地空间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留白用地空间。在具体措施上,将试行政府购买土地整备前期服务,加大对涉拍卖土地物业收储力度,加快推动零散土地归并整合等,通过高度集中的土地收储整备机制等,对当前产业分散、布局零散、资源游散的空间布局进行重塑重组。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导 城市更新支撑产业发展
眼下,位于清溪镇大埔村的米德兰“工改M0”项目正在进行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的最后冲刺工作,有望于本月敲响东莞“城市更新第一槌”。该项目不仅全程享受到东莞城市更新系列审批改革措施的红利,还将国有和集体土地用地一次性整合确认到单元主体名下,统一机制连片改造,并探索了更加公平、高效的城市更新市场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根据201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意见》,东莞全面调整优化政策体系和机制,目前已经陆续出台了7份配套性操作规范。“与以往相比,东莞城市更新的管理更到位、市场更开放、服务更便捷。”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计划科负责人叶树彭介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再加上改革释放出的强劲红利,使得近两年来东莞的城市更新进度明显加快。去年以来,全市已有150亩以上重点更新单元74个报批,总面积约2.2万亩,接近过去十年批准项目面积的总和。其中,23个更新单元划定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审批。
走进位于东城街道堑头社区的裕光外贸创意产业园,裕光金融中心、外贸体验中心等几栋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大楼映入眼帘。“这里原是老工业园,上世纪80年代的厂房,陈旧老化,产业低端,空置率三分之二,是社区环境、治安的死角。”东城堑头社区相关负责人非常感慨。
2016年开始,堑头社区联手裕光集团,对老旧低效工业园进行更新改造,实现社区资产活化以及经济、环境等多效益提升,让曾经老旧空置的工业园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新气象,二、三期改造工程也在加快推进。
在寮步镇,6个村(社区)分散的土地进行了统筹整合,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200亩的香市科技产业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承载空间。这个改造完成的园区积极承接松山湖产业辐射,目前已有100多家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类企业进驻,并这里蓬勃发展。
位于长安科技商务区、总建筑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的小天才研发中心,是长安镇首个“工改工”项目。改造后,超过1000名研发人员进驻,小天才的年产值增加了约20亿元。同样一块土地,从工业厂房转变为科研中心,人才结构、经济质量发生了巨大改变和提升。
这些城市更新项目都是当前东莞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速提升城市品质工程的生动缩影,为东莞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全市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制造业根系发达,这是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竞合的重要优势。在城市更新中,东莞进一步提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优先,全方位拓展转型升级空间的产业扶持体系,结合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地区,围绕新业态新形态的发展需要,推进产业升级、产城融合。
叶树彭介绍,东莞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加强产业扶持。具体政策包括,释放“工改工”连片改造政策红利,连片“工改工”项目生活设施可跨宗地集中配置,建设配套生活区;放宽“工改工”产权分割限制,分割销售单元最小建筑面积降低至500平方米,增强了“工业上楼”的动力;加强“工改工”补助,在原来最高额140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增加轨道资金、税收留成奖励。
这些政策极大调动了基层、企业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全市已有150亩以上重点更新单元74个报批,总面积约2.2万亩,接近过去十年批准项目面积的总和。其中,已启动的重点更新单元60个,总面积约1.75万亩,预计可为全市提供工业用房280.28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用房473.77万平方米,可为政府带来储备土地2752亩,实现生态修复土地807亩。
接下来,东莞还将进一步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导,腾挪更多空间用于支撑产业发展。将加快出台产业类城市更新操作办法,全面引导和鼓励连片“工改工”,加快推进重点更新单元改造,打造更多新型产业社区;加快推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全面简化审批流程,鼓励镇村开发建设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支持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郭文君
见习记者 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