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STO真的可以成为中国通证经济的救命稻草?






近日,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在寒冬的笼罩下瑟瑟发抖。但区块链金融创新却创新之举层出不穷,新型融资、投资手段依然频繁上演。日前还刚“热乎”的稳定币还没火爆多长时间,STO便横空出世,而STO可以用来支付股息、分享利润、支付利息或者投资其它证券或资产、为持有人创造利润特征成为了大家趋之如骛的对象,并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头条。

——九个亿财经

STO是什么?

2017年,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等概念的新型融资方式 ICO,因超高收益而迅速蹿红。但也因此造成了很多的混乱,鉴于ICO对市场造成的混乱和监管的缺失,多个国家政府已经命令禁止开展ICO形式的融资活动。

但区块链金融创新却创新之举层出不穷的,这不,才没多久,数字货币世界里就诞生了一新名词:安全代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 ,STO)。

STO即证券化代币发行,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

STO是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信托份额,以及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转变为链上加密数字权益凭证,是现实世界各种资产、权益,服务的数字化。

在全球范围内,STO正在逐渐成为私人资产证券化以及风险资本融资的有效替代方式。这股风潮也逐步吹向中国。 但就目前来看STO虽好,想要完美入局中国可能未必容易。

无资产、无监管的通政都是假“STO”

STO在美国意味着一个合法合规的ICO,更代表了美国资本市场金融“空白”的补充。

在美国,所有融资类金融活动都在SEC管辖内,项目如果想融资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SEC注册然后融资(即通过IPO上市);二是不注册,但是在监管下进行融资(更多为私募)。

STO的前提是有监管对发token的项目进行一系列的审核、调查,涉及代码监督、合规审查、团队背调、反洗钱调查、资产调查等,效仿的是企业的上市IPO流程。其次,STO必须有资产支持,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有价资产,一套房产、一副名画,公司,房地产甚至知识产权的股票都可以用证券型通证ST代表。

综上所述,STO的必须有监管及资产的支持,任何脱离资产支持、政府监管的通政代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STO”。很多想要和以前ICO一样空手套白狼的小心思需要打住,STO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拿来割韭菜的工具。

拥抱STO意味接受监管

Token(通证),是区块链世界的权利凭证,coin(代币)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过去,不想让Token被定义为“证券”几乎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一旦Token被定义为“证券”,势必要接受监管。但事实证明,无监察和无监管是加密货币最大的卖点,却也是其最大的弱点。在熊市的哀嚎下,不知何时大家的视角变了,想着如何把自己定义为“证券”,如何放进监管框架,如何把触角光明正大的伸向国内市场。

与IPO相比,STO创造了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与爱西欧相比,STO加入了监管的元素,更符合政府的要求。而STO在全球的运行也让这个市场再次嗅到了希望,大家期望区块链的交易通过STO的成功路径获得监管和政策的保障,从而使大量的传统投资人、个人投资人入场挽救低迷的市场流动量。

但有一点却被大部分人忽略,对业内而言,多数人虽然了解什么是币,但却不了解什么是金融,证券型通证则是与现实的资产相对应的,而区块链通政多与现实资产没有关联,此为与监管永远背离的层面。而我们做区块链,仅仅只停留在数字资产层面,依然很难和现实的世界对接。

STO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市场

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流通一定要符合该国家、地区、区域内的法律监管,尤其是对传统资产的TOKEN化更是如此。任何市场最终都不可能抛开监管 ,STO毕竟还属于一个创新的领域,项目方不能迈过监管的红线。

全球几个国家立法监管或代表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来看,各国监管方面却是有差别的。

新加坡方面表示,我们目前看到的TOKEN,没有证券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17年7月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推断出特定TOKEN可以被委托证券并受控制。其主席Jay Clayton表示:“我相信我见过的每一个ICO都是证券型的。”

由此可见,区块链TOKEN想要合法化一定绕不过监管背书与现实资产依托是一定行不通的,哪怕“ICO”离岸“进化”成“STO”也一样行不通,因为STO不管哪个项目在美国(或其它国家)发行,只要你想到另一个国家进行销售,都需要符合当地的监管和法律,不然就只能在允许范围内操作。

目前,证券类代币的前提是实名制,有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中心化方式实名制,由一个特殊的中心化机构来认证KYC,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去中心化的方式,目前去中心化的方式还不太成熟,其中不仅包括技术,还要看团队的运营情况。而任何一种身份认证的方式,都需要先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

final

证券型通证则是与现实的资产相对应的,资产也可能通过技术,以及法律的变更,来进一步颗粒化或者通证化,但基于国内目前政策,虽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市场,假以时日被放入金融监管的“空白领域”可能性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