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流程工业自动化行业之中控技术深度研究报告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施鑫展)

1.突破边界:“5T+5S”动态护城河视角

1.1 流程工业自动化:壁垒与粘性俱高

流程工业工艺复杂,测量难、建模难、控制难和优化决策难。离散工业为物理加工过 程,产品可单件计数,制造过程易数字化,强调个性化需求和柔性制造。而流程行业生产 运行模式特点突出,比如,原料变化频繁,生产过程涉及物理化学反应,机理复杂;生产 过程连续,不能停顿,任一工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和最终的产品质量;部分 产业的原料成分、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等无法实时或全面检测。流程行业的上 述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测量难、建模难、控制难和优化决策难。

流程工业的特征决定了其适合自动化生产,并且要求更高。流程工业生产原料处理量 大、过程连续,产品品种相对稳定,工艺流程基本不变。但是工艺参数多变,人为控制需 要大量人力且控制效果差。产品通常不取决于创新,而是以质量和成本取胜。对生产装置 安全稳定要求较高,长周期、满负荷、优质高效运行是企业追求目标,因此流程工业适合 大规模自动化且对自动化要求更高。

流程工业供应商具有高进入门槛与高客户粘性。流程工业工作环境复杂,对安全和稳 定性的要求超过创新性要求,因此客户最为关注的是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否能够确保生产过 程绝对安全,衡量的标准更多是过往业绩、案例,而流程工业企业普遍单位产值较高,相 比设备资金投入,自动化方面投入价值量占比不高,供应商想要依靠价格竞争比较困难。 相应的,一旦进入客户供应体系,产品被替换的概率低,客户粘性强。

从数量和行业分布上看,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较少且所处行业分散。 《流程型智能制造白皮书》通过对 320 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样本的主营业务的统计 发现: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能够提供流程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数量仅占总数 的 28%,其次,从行业分布上看,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供应商涉及的行业相对分散,仅化工 行业相对较多,能够为多个行业同时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较少。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预计流程工业自动化供应商或将长期保持寡头竞争格局,公司的 行业地位有望持续提升。1)如前所述,行业外部新的竞争者进入是相对困难的,目前仍有 机会的进入者包括部分希望赋能 to B 领域的互联网公司,以及部分甲方龙头公司自建;2) 下游生产工艺相对确定,客户对新产品接受度慢,短期也很难形成替代产品;3)行业上游 主要为通用零部件,议价能力弱;4)下游议价能力强但对价格并不敏感。因此我们认为, 未来流程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将集中于现有寡头间的竞争,并且行业地位会随着智能化解决 方案所创造的价值而持续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2 “5T+5S”方案化:构建动态护城河

相较于 1.1 节论述的静态壁垒,公司已构建持续创造价值的“动态护城河”。对中控技术而言,工业自动化产品(以 DCS 为代表)是第一成长曲线,智能制 造整体解决方案是第二成长曲线。通过赋能用户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 工业企业高效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带来价值的持续创造。

数字化变革及新技术的复杂性,促使企业趋向选择有整体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 供应商及合作伙伴。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 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中控依靠“5T+5S”战略,率先获 得了这一新兴蓝海的入场券。

5T 带来的业务变化可能是颠覆性的,是中控由跟随者向领导者跨越的关键抓手。一直 以来下游企业的需求以自动化 AT(Automation Technology)为主,这种模式延续到现 在进入发展临界点,国内外自动化厂商均在探索下一代方案。中控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在 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 5T 战略:PT(Process Technology)、ET(Equipment Technology)、OT(Operation Technology)、AT(Automation Technology)、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这意味着,如果 5T 战略走通,中控有望成为全球新一代 自动化的领导者,从单纯的自动化升级为工艺、设备、运营、信息化等综合能力,为客户 创造的价值量将成倍提升。

5S 完全满足了客户在向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对综合服务能力的高度需求,带来粘性 的大幅提升。随着用户对智能制造需求逐步明确,对方案设计、实施的参与过程逐渐加深。 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差异大,要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 弹性。对于中控而言,其不仅具有谱系完整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而且具备工程实施、 方案优化、整体咨询等服务能力,打造贯穿全流程生产、全供应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控 的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中公司和用户深度协作和绑定,形成了极高的粘性。 上述即对应公司提出的 5S 体系(Sales 产品销售、Spareparts 备品备件、Service 服务、Specialists 专家、Solutions 解决方案)。此外公司通过在全国主要化工园区打造 5S 自动 化管家店,形成规范、迅速、有效的网络化、平台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

在 5T 和 5S 延伸产品和服务维度的同时,大量扩张下游应用行业。公开案例数据已经 证明公司跨行业能力,包括化工、石化、电力、制药、核电、冶金、建材、食品饮料、造 纸、油气等领域均有大量标杆客户和案例。跨行业扩张有望倍增公司的动态护城河宽度。

综上,在流程工业自动化这样一个天然具备高壁垒和高客户粘性的行业中,中控技术 沿着“5T+5S”不断进行方案化创新,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多领域的下游客户创造 价值,建立动态护城河,并为大幅提升成长天花板创造了条件。下一章我们即针对公司的 成长空间进行讨论


2.空间重估:方案化下非线性成长可期

2.1 方案化空间:重估后达到 900 亿元

方案化的视角下,公司可触达的市场空间将显著高于单纯产品视角下的测算。若根据 第三方机构的预测数据,从产品角度分别测算公司各类产品的市场规模,加总后获得公司 整体市场空间约 300 亿元。我们认为,基于“5T+5S”战略以及方案化,重估后 国内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方案市场空间达到 900 亿元(中性假设),显著高于单纯从产品视 角下的测算结果。

我们尝试从公司为下游客户创造价值的视角(五大目标),重估其市场空间。公司通 过实践认为,流程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必须围绕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质量、降 本增效、绿色环保五大目标,充分融合 5T 技术,以工业软件驱动制造工艺、设备和运行的 迭代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与决策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可持 续发展。上述五大目标即为公司在工业 4.0 时代为客户创造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将激发 客户更高的付费意愿。


上述五大目标中,效用直观、易于量化测算的维度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我们 从此入手,测算公司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国内化工、石化行业提供的降本增效空间:

首先,智能化改造后可以大幅节约薪酬成本。大量案例证明中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可 以极大降低客户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减少人力需求。如客户建业化工在乙胺装置上引入 APC 技术以提升自动化水平后,操作频次由原来的 4656 次/5 天降低至 2 次/5 天;又如中控智 慧储运(罐区)整体解决方案应用后,可提升日装卸车量提升 30%-40%、减少操作人员 30-50%。若对标海外先进的石化、化工企业,我国企业在人员数量上的优化空间巨大。

中性假设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化工、石化行业节省 610 亿元薪酬成本。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化工、石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约 245 万人,人均薪酬按照制造业 平均水平为 8.3 万元/年。我们分别假设乐观/中性/保守情境下,智能制造可以减少 50%/30%/10%的人员数量,与之对应的,每年可以节省人员薪酬分别为 1017/610/203 亿元。

其次,智能化改造后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能耗。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电力、钢铁、 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 8 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 70%左右。全面控制能源成本,提升能源效率,变得至关重要。2009 年开始,公司就已经 研究、开发和实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 supEMS 系统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落实,使得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每年降低 2%~3%。此外,公司提供的各类优化解决方案、APC 系统等 均有助于企业单位能耗的下降。

中性假设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化工、石化行业节省 392 亿元能源成本。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化工、石化行业总营业成本约为 8.7 万亿元,我们按照 15%的比例估算其中的燃料、电力等能源成本,并分别假设乐观/中性/保守情境下,智能 制造可 以减少 5%/3%/1% 的能耗 ,与 之对应 的, 每年 可以 节省能 源成 本分 别为 653/392/131 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第三,智能化改造后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生产效益是流程工业企业 永恒追求的发展目标。在《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要求 2025 年与 2015 年相比,制造 业增加值率提高 4 个百分点,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50%。我们认为生产效率提升产 生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产值提升,例如中控的 KDON-20000/19000 型空 分装置先进控制与自动变负荷系统投用后,客户的氧提取率提升 1.25%,氩提取率提升 1.55%;二是通过提升原材料的利用率,从而抬高毛利率,例如中控的 PTA 装置先进控制 系统在嘉兴石化应用后,醋酸单耗下降约 0.3kg/吨 PTA,PX 单耗下降约 0.2kg/吨 PTA。

中性假设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每年可为化工、石化行业带来增量效益 1422 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化工、石化行业总产值约为 10.5 万亿元,整体毛利率 约为 17%。我们分别假设乐观/中性/保守情境下,智能制造提升产值的幅度为 3%/2%/1%; 提升毛利率的幅度为 1.5%/1.0%/0.5%,与之对应的,每年可以带来的增量效益分别为 2149/1422/706 亿元。

综上,针对我国的化工、石化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过降低薪酬成本/节约能耗成 本/提高生产效率,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价值。在我们的乐观/中性/保守假设下,每年通过降本增效带来的价值量合计分别为 3819/2424/1040 亿元。

上述测算仅仅考虑了中控当前最优势的化工、石化两大行业。我们认为,跨行业的扩 张,赋予上述空间大幅倍增的可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包括石化、化工、食品饮料、 电力、造纸、制药、冶金等主要的流程工业行业中,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占 比约 26.9%。若按照该比例测算,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每年对整个流程行业降本增效的潜在 价值量,在我们的乐观/中性/保守假设下分别为 14196/9011/3866 亿元。


在为下游客户提供增量价值的基础上,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厂商的收入空间将 大幅提升。上一段我们测算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国内流程工业提供的价值量,进一步假 设企业每年愿意为这些额外价值量的付费意愿,在乐观/中性/保守假设下,比例分别为 15%/10%/5%,由此得到与中控技术业务直接相关的国内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方案市场空间, 在乐观/中性/保守假设下,分别为 2129/901/193 亿元。可见,中性假设下九百亿的市场 规模,远高于 DCS、SIS、MES、APC、RTO 等独立产品的市场规模之和,中控的成长空 间或被低估。

2.2 十四五契机:国产化/出海/双碳/信息安全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在四大催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公司将实现从跟随者到开拓者的 关键跨越。

首先,国产化替代继续推进,中控在部分领域已经领先海外巨头。以霍尼韦尔、艾默 生、横河电机为代表的跨国集团长期占据着国内以大型项目、复杂项目为代表的高端市场 主要份额,特别是在高端仪器仪表、工业软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经过近 30 年发展,国 产品牌从打破国外垄断到如今在 DCS 和 SIS 领域份额领先,诞生中控等国内领军企业,随 着国内智能制造浪潮推进,国产品牌正在加速崛起。


根据睿工业统计,2020 年度,公司核心产品 DCS 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28.5% (2019 年为 27%),连续十年蝉联第一名,其中在化工领域市占率达到 44.2%,在石化 领域达到 34%,可靠性、稳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工业软件产 品先进过程控制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 27%,排名第一。

其次,海外市场布局有望加速。公司以东南亚、中东地区的流程工业用户为重点,借 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利好政策,与业内工程总包公司等共建合作伙伴生态圈, 共同开发海外市场。2020 年,公司实现了百万吨乙烯海外业绩的突破,AAS、VMS、EMS、 信息化等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得到海外高端客户认可。2020 年 12 月,公司与全球最大石 油生产公司、第六大石油炼制商沙特阿美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 公司也与哈萨克斯坦石化工业 KPI 公司、泰国 Indorama 公司、巴基斯坦 Chiniot、印度私 营工业集团 Reliance 等国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引入具有海外运营经验的高端国际化团队。公司新管理团队于 2021 年初正式上任,团 队成员部分来自内部培养,部分来自行业内跨国集团,更加年轻化、具有国际视野。新任 董事长崔山,曾就职于自动化巨头霍尼韦尔、横河。公司当前在新加坡、迪拜、印度均设 立了子公司,并设有多家办事处。


第三,“双碳”目标带来新的增长点。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能源生产商和碳排放大户,石化行业等流程工 业减碳工程迫在眉睫。公司凭借多年来在石化行业积累的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在 大型能耗装置、能耗设备的智能控制技术,助力实现高能耗、高排放设备的优化高效运行, 降低设备能耗及碳排放。比如通过 AT(控制技术),公司可以实现动态优化控制碳排放, 开发的蒸汽平衡与优化、瓦斯平衡与优化、锅炉燃烧优化、脱硫脱硝优化等解决方案,目 前已在国内数百家石化企业进行了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第四,信息安全紧迫性提升,中控已经具备完整资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 全法》,2021 年 4 月 2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根据该条例,很多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将成为法定的重点保护对象。公司深入了解工控行业客户安全现状和需求,提出了针对炼油、石化、化工及电力 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企业的过程控制网及信息网的安全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于今年年初 成功取得信息安全的服务认证——安全集成、安全运维、风险评估方向三级(中国网络安 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及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安全工程类一级(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 心)两项资质,标志着公司已经具备独立承担各类工控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和运营能力。


综上,本章解释了中控的成长空间远超预期,即基于“5T+5S”战略以及方案化,重 估后国内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方案市场空间达到 900 亿元,显著高于单纯产品视角下的测算 结果。与此同时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 5 年内国产化替代、海外扩张、碳中和政策、 信息安全需求等均提供催化,加速公司的市场扩张和业绩释放。

3.供需升维:脱钩下游 CAPEX、扩大乙方优势

本章尝试解释投资者对中控的两个核心顾虑:其一,下游客户的 CAPEX 支出周期是否 会造成公司营收的大幅波动,导致成长的确定性削弱;其二,个别大型甲方客户是否会用 自建替代外采,冲击公司下游需求。

上述顾虑也与近期市场上对 IT 投入与其下游盈利相关性、甲方自建还是乙方采购的讨 论关联较大,例如:

IT 投入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紧多宽少,投资者对建筑/地产领域的 IT 供应商明源云、 广联达的收入前景担忧,认为其收入可能受限。又如,随着钢铁煤炭企业盈利的变化,部 分投资者认为煤炭信息化、钢铁信息化有成长机会。也有部分投资者认为这些领域要长期 整合,IT 前景不明朗。

甲乙方谁参与有关。即使房地产政策导致新 IT 机会,部分投资人认为是甲方自建多, 侵蚀 IT 行业机会。类似的,资管行业的头部机构自建 IT 一直存在,造车新势力自建域控制 器的担忧也出现了。

本章首先从行业层面详细推演上述两大问题,其次论证中控的需求、供给都已经或正 在升维,下游 CAPEX 周期的影响或将持续减弱,且公司的产业链话语权有望显著增强。


3.1 IT 投入:顺周期 or 逆周期;甲方自建 or 乙方采购

首先,关于计算机行业“顺周期”、“后周期”还是“逆周期”的讨论:

一、关于“逆周期”的判断理论是:

计算机行业普遍认为是“高粘性”领域,即持续提供产品帮助客户提高效率。

高速发展领域不需要投入 IT。一方面,如果下游客户成长非常顺利,专注于营销、 市场即可,不需要投入 IT、改善下游客户经营效率。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多传统 食品饮料行业、以前的家电行业,专注于渠道政策、平衡价格即可,IT 投入并非 其重要要素。因此消费行业关于 IT 技术的讨论较少,直到最近奈雪的茶、喜茶等 风靡才略有改观。

发展受挫领域,才需要投入 IT。IT 的三大作用是帮助下游客户开源、节流、风控。 而下游客户受到阻力后,往往必须调整结构,因此 IT 投入反而高峰。代表案例是 电力行业变革造就了 2013 年前的远光软件、钢铁行业整合做强造就了钢铁信息 化、建筑行业增速放缓造就了广联达、零售/物流/房地产等大量行业难点造就了 海康威视的第二曲线。

二、关于“顺周期”、“后周期”的判断理论是:

计算机行业的 IT 预算常与客户盈利能力正相关。一般欧美客户的 IT 收入或利润 投入 IT,国内这个比例大约 2%-5%,趋于提高。因此下游盈利应当影响计算机行 业的收入。可能后周期 1 季度到 1 年。由于客户当年的盈利能力决定第二年的 IT 预算,其 IT 预算决定计算机公司的收入,因此理应“后周期”约 1 年。若客户的 IT 需求较为 密切,可能“后周期”仅仅一个季度。

三、我们认为的情况是:

大部分做中大客户的 IT 公司,其需求较为平稳,甚至可能“逆周期”。

大部分做小客户的 IT 公司,其需求与客户盈利情况正相关,体现为“顺周期”甚 至“后周期”。

由于以上周期性存在,产品力足够的企业利用对手应对不足,不断提高市占率。 原因是,盈利能力较为微薄的客户或下游领域,考虑的更多是生存问题。因此在自身 盈利充裕时投入 IT,盈利微薄时暂停投入。盈利能力较为出色的客户或下游领域,考虑的更多的是发展问题,因此有稳定的 IT 投入计划,甚至只有在增长受挫时更多投入 IT。因此 “面临压力的曾经的大行业”是非常好的 IT 领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使用用友网络、金蝶国际、汉得信息 2010-2015 年的历史数据做说明。用友网络、金 蝶国际在 2014 年云转型之前,主要盈利来自中小客户(因为大客户需要定制实施,净利率 不高,盈利效率也不高)。汉得信息 2018 年前是 Oracle、SAP 中国最大的咨询服务伙伴 之一,主要面向年营业额 10 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客户,属于典型的服务大企业客户。

中大客户的 IT 预算稳定性高得多。可以看到,一方面,用友网络的收入增速与外部宏 观环境(无论表征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的 PPI-CPI 剪刀差,还是 GDP)正相关,甚至呈现小 幅度“后周期”(2010-2012,2017 年后为案例)。另一方面,汉得信息的收入增速平稳 得多,在用友网络、金蝶国际收入增速较为低迷、约为 0%的 2012-2015 年,汉得信息的 收入增速大约稳定在 20%。

本质看甲乙方话语权。如果乙方真受到甲方自建冲击,从标准产品到从事“解决 方案”即可,这种优势更大。


小结:对于 IT 需求顺周期、逆周期还是后周期,以及头部甲方自建威胁乙方 IT 供应商, 我们认为:1)大部分做中大客户的 IT 公司,其需求较为平稳,甚至可能“逆周期”。2)大部分做小客户的 IT 公司,其需求与客户盈利情况正相关,体现为“顺周期”甚 至“后周期”。3)由于以上周期性存在,产品力足够的企业利用对手应对不足,不断提高市占率。4)乙方往往通过规模优势摊薄了研发成本,因此可比甲方盈利点大幅度提前。因此, 长期的研发投入可以更多,可能产品体验也好得多。5)本质看甲乙方话语权。如果乙方真受到甲方自建冲击,从标准产品到从事“解决方 案”即可,这种优势更大。

3.2 需求升维:高 ROI 牵引客户逆周期投资意愿

市场可能认为公司的销售受下游 CAPEX 周期影响大。我们认为:一方面,3.1 节已论 证了做中大客户的 IT 公司,其需求较为平稳,甚至可能“逆周期”;另一方面,我们认为 通过为客户降本增效创造价值,提供高 ROI 牵引客户的投资意愿,公司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销售有望加快与下游的 CAPEX 周期脱钩,同时增加复购,实现需求的升维。这种模式与海 康威视、大华股份提供的 AI 赋能解决方案类似。详细从以下三点论证:

首先,公司的大项目、大客户占比增长。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公司项目平均收入在 2017-2019 年分别为 38.7/39.4/41.6 万元,持续提升;大项目的数量占比方面,500 万元 以上项目占比从 2018 年的 0.6%提升至 2019 年的 1.0%。且公司项目结构持续变化,2021 年以来 1000 万以上的项目大幅增长。根据 3.1 节的讨论,盈利能力较为出色的客户,考虑 的更多的是发展问题,因此有稳定的 IT 投入计划,甚至只有在增长受挫时更多投入 IT。因 此,公司中大客户的项目占比显著提升后,体现为需求更为平稳,甚至可能“逆周期”。


其次,“灯塔工厂”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投资工业 4.0 的高 ROI。全球"灯塔工厂" 是由世界经济论坛(WEF)联合麦肯锡共同发起("灯塔工厂"是指规模化应用第四次工业 革命技术构建真实生产场景的工厂)。 "灯塔工厂"在使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推动工厂、 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转型方面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并因此获得业绩、运营和环保方面的 回报,逐渐印证工业 4.0 的普及能够带来诸多效益,为中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 型提供先进经验,也为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了巨大机遇。

第三,中控技术大量提供客户采购后的提效降费案例,方案的价值和 ROI 明确,进而 促成工业 4.0 解决方案的销售。根据公司的官网、官方公众号等,很容易了解公司工业 4.0 方案的落地效果。例如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节能减排优化解决方案、能源管理系统 (EMS)、异丙胺 APC 技改、石化 RTO、石化能源平衡和优化技术,均详细罗列了能够 量化效果的 ROI,这些“附加值”产品可以帮助客户实现提效降费等进阶目标,不是传统 采购 DCS/SIS 可以实现的。从而,客户有更强的动力和更高的预算来采购中控的方案。这 种采购模式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提供的 AI 赋能解决方案类似,而每个方案中经常搭载创 新性产品,与视源股份有相似之处。

高 ROI 逻辑,在公司 5S 店提供的备品备件服务上也能够充分体现,且复购大幅增加: 大型流程工业企业备件价值量通常几亿元,中小型企业也需要千万级别,但实际的使用量 可能不到 20%,剩余的备件在一定期限后报废损失较大。公司做备品备件联储联备,在 5S 店里集中储备,覆盖当地工业园区,客户需要时 1 小时内送到企业。在这种模式下,客户 备品备件成本大幅缩减,购买 5S 服务的意愿显著提升。目前公司已经有 100 多家 5S 店, 未来计划开到 300 家,实现对主要化工园区的全覆盖,有效提升公司的客户服务能力,在提升粘性的同时扩大收入体量,客户复购也大幅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 供给升维:方案和 knowhow 扩大乙方优势

市场的另一个顾虑是,甲方是否会大规模采取自建,压缩中控作为乙方的空间。例如 中石化以旗下石化盈科为平台,探索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我们认为:一方面, 3.1 节论证了乙方往往通过规模优势摊薄了研发成本,可比甲方盈利点大幅度提前,因此长 期的研发投入可以更多,可能产品体验也好得多;另一方面,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方案存在 缺少成熟经验、需求描述不清晰、跨学科跨领域、研发周期长等难点。公司通过供给升维, 提供与行业 knowhow 紧密结合的解决方案,率先克服上述难点,扩大了乙方优势,被甲 方自建替代的风险大大降低。详细从以下三点论证:

首先,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积累大量知识产权。研发人员方面,截至 21H1 公司拥 有 1391 名研发人员,占全部员工的 31%,2020 年研发投入 3.62 亿元,占营收的 11.5%。 与此同时公司知识产权快速积累,21H1 公司已拥有专利 361 项,其中发明专利 228 项、 实用新型专利 112 项、外观设计专利 21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459 项。21H1 公司新增 获得专利 49 项(其中发明专利 38 项),新增已登记的软件著作权 34 项。相比于甲方,公 司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实现长期较高的研发投入,占据了产品体验和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其次,重点培养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人才队伍。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公 司将按照国际、大型高端客户和行业开拓的要求,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支了解客户需求、具 有丰富行业经验、直接面向用户的专家人才队伍(包括销售专家、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工 程交付专家);持续培养兼具技术和行业经验的复合型市场、研发人才,以及熟悉海外业 务的人才等,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与能力的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大力引进技术带头 人和专家型高级人才。同时,公司将完善培训体系,并计划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 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来公司授课。

第三,优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要求具备丰富的行业 knowhow。智能制造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方案构成层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商的能力要求都远超传统自动化。 智能制造供应商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深入实践,持续迭代优化解决方案,才能为客 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存在以下难点:1)制造业企业和供应商均无 较多智能制造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2)制造业企业提出的多是综合性问题,需求描述不清 晰,对供应商的咨询诊断和挖掘需求能力是很大挑战;3)涉及的问题大多是跨学科、跨专 业、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极大考验供应商整体性咨询规划的能力;4)对供应商而言,在 产品研发阶段涉及的细分产品和行业众多,研发周期长,人力和资金投入大;5)在项目实 施阶段,实施周期长,货款回笼慢。针对上述难点,甲方自建并无优势。

中控借助 6 大类工业软件体系,大量积累行业 knowhow,提供软件、硬件、服务一 体的解决方案,进而较好的解决上述难点,提升乙方话语权。工业软件蕴含着工艺技术、 设备技术、运营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是实现流程工业企业智能化的关键。公司目前已经构 建 6 大类工业软件体系:生产管理类、供应链管理类、资产管理类、能源管理类、安全环 保类、工业 AI 类软件,这些软件所蕴含的行业 knowhow、实现的价值创造、应用行业等。


4.对标海外:与巨头同步的三大战略

4.1 平台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APP

在工业 4.0 时代,自动化厂商发展的核心是软件化,更大的目标是平台化。工业互联 网平台的诞生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使工业 生产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实现“数据的流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纵观全球,自动化龙头建立工业互联网战略,并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战略与解决方案和 IIoT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平台。

工业互联网架构下,数据交互实时性和互联互通要求高,推动工业软件向轻量化的工 业 APP 裂变。传统架构工业软件逐渐解构,让所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业技术、经验、知识 和最佳实践都沉淀下来,经过模型化、软件化、再封装,为互不相关、高度适应外部需求 变化的微服务,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工业场景,组建工业 APP。当然,工业 APP 不是要替代 传统工业软件或者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两者可以相互协同。

自动化巨头们正在积极推动工业 APP 生态建设。例如西门子以 MindSphere 为平台, 封装工业 APP,切入工业数字化服务领域。在 2017 年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 子展示了自身及其合作伙伴开发的约 50 种 APP,包括预测维护,流程优化、零部件监控。 与此同时,ABB 也已经将其面向 20 多个工业领域的 180 余项工业解决方案向 Ability 平台 迁移。


海外对标下,中控的平台化布局:首先,公司与浙江蓝卓联系密切(同一实控人), 蓝卓自主研发的supOS 工业操作系统是我国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其次, 公司已经将工业软件产品架构进行了 SaaS 化升级,基于云原生的微服务开发平台,实现 “APP+SaaS”的生态,围绕工业软件业务构建大量服务套件。基于去中心化的治理和分 散数据管理,开发一系列松耦合的服务套件,并已实现基础设施构建的自动化,具备持续 交付、持续集成的能力;具备整体应用和资源的弹性扩展方案,实现高可用服务,应用、 资源、流量的动态扩容;支持物理机、虚拟机、私有云、公有云多样运行环境。

“平台+APP”的优秀实践:中控公用工程优化助力京博石化降本增效。公司依托工业 互联网平台为京博石化量身定制,发布了国内首个公用工程优化 APP。APP 构建了集实时 监控、统计分析、管网模拟、操作优化、调度优化等多个功能模块,让京博石化实现了对 燃料气、氢气系统的精细化管控与协同优化高效运行,达到了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目标。 公用工程优化 APP 投用期间,累计可为京博石化带来近 2000 万元/年的效益。

4.2 服务化:获取更高的客户粘性和 LTV

服务市场将成为工业自动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工业自动化行业面对的市场是典型的项 目型市场,经历了行业多年的发展,新建项目市场在数量上缩水、在质量需求上升级,导 致服务市场的拓展对于提升工业自动化企业的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另外,经过行业的多 年发展与竞争,价格下行的空间已经不大,发展远程诊断和维护及完善服务体系是提升工 业自动化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目前的自动化巨头已经能够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从设计规划到运维的完整服务链。 包括整体规划、详细设计、实施到运维与改善的全流程,提供智能制造规划与咨询服务、 智能制造项目总承包和管理服务、系统测试服务、运营与维保服务等。通过高质量且持续 的服务,客户的 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价值)显著提升。

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供应商选型方面的关键决策因素。根据 IDC 的数据,客户选 择工业互联网平台时最关注售后支持、咨询规划等服务能力,关注度高于产品能力。原因 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交付后大多需要持续维护,很多还需要基于平台化的应用 扩展和业务开发,客户对持续的售后支持服务需求较强。其次,客户希望平台服务商能够 从行业视角,提出中长期的演进规划,并且可以针对客户差异化的业务痛点,提供针对性 的咨询和方案规划能力。


4.3 方案化:内生+外延扩大产业链覆盖

国际自动化巨头通过并购重组扩大产业链覆盖,完善工业 4.0 能力布局。为了应对市 场新的技术需求,以西门子、艾默生、横河电机、施耐德等为代表的自动化公司先后收购 IoT、SCADA、动态仿真、CAD 等工业软件,拓展智能制造产业链。在转型过程中,各巨 头淡化 DCS、仪器仪表等硬件产品概念,通过收购与自设逐渐扩大应用范围,重视传统自 动控制软硬件与工业软件之间,如 MES、ERP 的融合与交互性,形成工业 4.0 智慧工厂的 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海外对标下,中控的方案化布局:随着客户的需求从单一产品转变为包含自动化控制 系统、自动化仪表及工业软件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从生产运营全过程出发,为 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产品,不断完善工业软件的横向行业应用,中控已经将定位 从 DCS 供应商变成了智能制造合作伙伴。

仅在 2021 上半年,公司就已经实现了大量方案化标杆大项目的收获。例如:中标中 国石化海南炼化 100 万吨/年乙烯项目、中化涪陵环保-20 万吨/年精细磷酸盐智能工厂、 山西安昆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管控一体化平台、广西华谊新材料 75 万吨/年丙烯及下游深 加工一体化项目、中国天辰新材料项目、云南博晖创新生物有限公司曲靖血液制品生产基地项目、赣浙国华(信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厂新建工程、国家管网集团粤西天然气主 干管网茂名-阳江干线项目、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新拓洋生物化工 产业园项目(一期)智慧工厂建设项目等项目。


4.4 精巧的柔软文化:为三大战略提供底层支持

公司全新发布了愿景&使命、价值观,其中以“客户成功”为第一要义。当前正处在 制造业加速变革的时代,为了帮助客户充分把握新机遇,支持行业用户加速拥抱数字化和 智能化转型,公司的企业文化也迈向未来,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开启了一轮全新进化。公 司于 10 月 18 日对“愿景&使命、价值观”进行了一次全新升级,在升级后的价值观下, 公司认为“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算胜利,只有客户持续成功,我们的价值才得以昭显, 卓越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兑现的承诺。”

我们认为,升级之后的企业文化更为精巧且柔软,将为平台化/服务化/方案化三大战 略提供有力支撑。公司文化强调“客户成功”,秉承“工匠”精神,为客户长期着想,而 三大战略本质也是长期主义。在此影响下,公司往往能够超预期完成客户交付的项目,这 对时间紧张、难度大、要求高的流程工业自动化项目而言非常重要。公司大量收到的客户 感谢信、外部合作奖项等即是证明。

公司文化提倡的长期主义、为客户着想,不仅支撑了三大战略,而且与科技行业另一 个重大趋势(即云化)需要的文化很类似。从产品化转向云化、方案化,都是牺牲了自身 短期利益,获取客户成长和自己长期受益。下面从微软、广联达、金蝶国际三个代表云公 司佐证这个文化的有效性。

1)微软文化证明。在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中,着 重讲述了“Empathy”,中文意思是换位思考或同理心,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在萨 提亚讲公司文化和领导力时,特别强调同理心的重要作用。后续证明不仅包括在竞争对手 Salesforce 年度营销会议展示另一个对手苹果的产品 iPhone(证明可以和竞争对手合作实 现共同销售),还包括论述“我们要建立起对客户的同理心(Empathy),满足他们未提 及的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现在,是时候点击刷新了。”


2)广联达文化证明。在 A 股云计算领军广联达的官方公众号“广联达文化”中,阐述 了局部团队为了客户体验牺牲自己短期利益:“研发团队主动将投入 3-4 年时间开发的独 立产品纳入系统的框架体系中。看到产品整合,有的小伙伴抱头痛哭。跟他们一样断舍离 的,还有渠道的伙伴主动将自己的队伍打散,与其他团队融合;销售伙伴将自己维系的客 户共享给团队其他成员”。还指出“主动拥抱变化是短痛,不变革才是长痛”。

3)金蝶文化证明。在港股云计算领军金蝶国际的官方公众号“金蝶”中,阐述“两年 来我们通过学习阳明心学,践行致良知,每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更加自信了,创新 更多了,服务更好了,企业的自信明显提高了”。还指出“我们与客户的关系要由一张纸 变成一本书,那不是一张纸的合同,那是生命唤醒生命的感人故事,我们要以清澈的良知、 卓越的产品、真诚和专业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暖心的用户体验,能够帮助客户 成功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5.盈利预测

5.1 盈利预测和远期收入

(一)近三年各业务板块收入预测

国内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处在加速成长期,国产化替代背景下,预计公司各业务增速 将显著快于行业增速。在近三年的中短期维度,我们仍然按照公司披露的业务口径分拆估 算增速和毛利率:

(1)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下游客户已经由化工、石化拓展至十多个行业,控制系 统的市占率继续提升,配套的仪器仪表和工业软件的配套率也有望提升,从而提高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的整体增速。我们假设 2021-2023 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 28.8%/22.3%/20.4%;今年由于大型项目比例提升,毛利率有所下滑(大项目包含的仪器 仪表等低毛利率产品更多,且竞争更激烈),但后续随着工业软件占比的提升,毛利率将 恢复上行,预计近三年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4.7%/46.0%/46.6%。

(2)自动化仪表:公司仪器仪表主要包括压力变送器和智能控制阀,上述两项仪器仪 表市场规模在 170 亿左右。考虑到仪器仪表业务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客户基本一致,公司 有望借助广泛的客户群体快速上量,我们假设 2021-2023 年自动化仪表业务同比增速为 25.0%/30.0%/30.0%,毛利率有所提升,分别为 29.0%/29.5%/30.0%。

(3)工业软件及服务:随着国内工业从 2.0 到 3.0 再到 4.0 的不断升级,结合软硬件 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快速发展,对工业软件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司募投项目加大在 工业软件方面的研发投入,大力拓展下游客户,叠加国家智能制造政策推动,我们预计工 业软件及服务业务 2021-2023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35.0%/45.0%/50.0%,即随着工业软件 的不断成熟、行业 knowhow 的积累,有望实现加速增长;预计该业务毛利率稳中有升, 分别为 49.5%/51.0%/53.0%。

(4)S2B 平台业务: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成功开设并全面运营覆盖全国主要化工园 区的 5S 店 102 家,达成亿元店 7 家,平台业务业绩增长迅猛,实现多个大客户及行业标 杆客户的强强联合,客户粘性不断加强。公司未来拟将 5S 店数量提升数量至 300 家,此举将有力促进公司运营服务的发展,因此我们假设 S2B 平台业务 2021-2023 年营收同比 增速为 300.0%/80.0%/50.0%;毛利率分别为 10.0%/12.0%/13.0%。

(二)费用假设

对于销售和管理费用而言,基于公司当前业务模式,预计销售人员不会快速增加,且 公司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增长较为缓慢。因此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我们预计 销 售 和管 理 费 用 率 均会 逐 年 下 降 。预 计 2021-2023 年公 司 销 售费 用 率 分 别为 13.8%/13.3%/12.8%,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7.1%/6.7%/6.2%。考虑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 期,公司为了保持技术竞争力,仍将保持较高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预计 2021-2023 年研 发费用率分别为 11.7%/11.9%/12.1%。

(三)盈利预测

经过我们上述分析,预计 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1.8/53.1/66.9 亿元,同比 增长 32.2%/27.3%/26.0%。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75/7.72/10.21 亿元,同比增长 35.8%/34.4%/32.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