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8解读 | 郭万达:在深圳,“战新”已兴,“未来”已来

来源:【读特】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或“20+8文件”)发布。

近年来,深圳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此次意见提出,深圳此次发展重点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个重点细分领域,即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另外有8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含有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等。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20+8文件”提出有何全球化背景?深圳面临哪些内外挑战和机遇,“20+8文件”将为深圳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郭万达认为,关于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用两句话概括,叫“‘战新’已兴,‘未来’已来”,意思是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兴起,未来产业也已经出现。

“深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制造业”

南方日报:此次发布的文件,重点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焦点还是先进制造业。在您看来,深圳为何要一再强调制造业强市?甚至设置一个工业用地红线?

郭万达:近年来,深圳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更是强调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强调先进制造业、强调工业的重要性是大势所趋,不光在深圳、在中国,过去几年在主要国家竞争都是一个焦点。美国提“再工业化”,德国提“工业4.0”等,都意味着这些强国在强化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这其实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折射。

其次,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现在讲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没有制造业怎么创新呢?一旦城市产业空心化,没有实业,就缺乏创新的资源、动力和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说明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

第三,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招。2021年底,深圳人均GDP达2.7万美金,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3万到4万美元相对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期。深圳正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阶段,随着各种成本提高,制造业利润下滑,会导致产业外迁。在这个阶段,深圳的制造业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我认为要坚持两个举措,一个是“市场顺其自然”,在深圳市场上待不住的企业自然会走;二个是“政府适度有为”,政府积极制定政策,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有观点认为,要动态看工业占土地比重,或制造业占GDP比重的问题,把制造业放在整个都市圈层面观照,促进深圳制造业往东莞惠州甚至江西等地做有效的资源配置,这个观点我也是赞成的。

我们比较香港、新加坡,香港是“小政府,大市场”,98%是服务业,工业在本地待不住;新加坡制造业占比20-25%左右。同样在欧洲,德国制造业占比20~30%,远高于英国。从抗风险能力和韧性而言,新加坡要比香港好,德国要比英国好。

所以,深圳这座城市要稳健发展,要立足于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坚持制造业强市是重要的一环。

南方日报: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形势的影响,深圳当下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强调哪些?

郭万达:我觉得深圳应该强调四个“稳”。

首先,稳住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现在深圳在稳住工业、稳住市场主体、稳住消费,其中一个重点是稳住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

其次,稳住先进制造业的投资。2021年,深圳经济稳中向好,得益于当年深圳工业投资增长27.1%,幅度远超过GDP增幅6.7%,今年深圳又加大制造业投资、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的力度,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2%的目标。

第三,稳住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深圳要积极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

第四,既要稳住头部企业,也要稳住优秀的中小企业。

“20+8”政策概括:“战新”已兴,“未来”已来

南方日报:具体到“20+8”政策本身,在您看来,有哪些亮点?

郭万达:首先,“20+8文件”用产业集群的新理念、新方式来强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我觉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亮点。可以看到,在产业集群,某一产业的人才、资源、设施等集聚在一起并形成了持续竞争优势。“20+8文件”主要属于先进制造业,以及一些创意、软件、时尚等产业内容。

第二,通过产业集群的概念,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协同融合。

第三,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的内部及彼此之间,也有交融,比如网络通信跟软件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等,都跟人工智能有关。

所以,关于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概括叫“‘战新’已兴,‘未来’已来”。意思是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兴起,未来产业也已经出现。说不定一些未知产业也正在未来产业中脱颖而出,与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融合裂变。

此外,意见还有一个亮点是提出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提出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从而营造各种产业生态,这一点很厉害。

南方日报:围绕“20+8文件”相关的制造业企业融资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郭万达:首先,深圳有比较发达的市场化融资条件,企业要利用好一级市场的创投资源和二级市场上的创业板。此外,企业要利用好政府资源,包括来自国资平台的力量,比如产业基金、母基金以及各种补贴等。

其次,政府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之间的难点、痛点,比如说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科技银行等监管创新,也需要积极开放,让国外资金为我所用。

最近,香港一个投资银行经理告诉我,他们负责找内地企业做境外发债,境外有些资金便宜,以前客户主要是房地产,现在房地产有风险,瞄准了制造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产业集群。那么,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融资市场如何外联内引?这里面政府支持和推动更重要,需要政府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这些问题。

协同发展,建立大湾区统一市场

南方日报:文件提及多个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一个焦点是,如何解决土地紧缺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郭万达:首先,在有限土地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未来,老旧工业区改造、城市更新等依然有文章可做。

其次,在片区要配置好生产、生活、生态各类资源。

另外,利用好新的相对后发展的区域,比如“飞地”深汕合作区,坪山、龙岗、光明等地,仍有空间。

最后,尝试打破行政区划,去都市圈、城市群找地,不用非得把全部产业锚在深圳。

南方日报:近年,有一个现象,是一些深圳企业将IPO拟募投项目设在外地,另外,深圳上市企业再融资项目大部分也投在外地,这个算不算是深圳的产业资源流失?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郭万达: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募投项目相当于新增项目。这两年,深圳方面的工业投资其实还在加快,去年1000多亿工业投资,但是整体带动的投资可能达三四千亿,今年计划更多。这意味着深圳制造业的产业外溢带动很强,不见得说深圳企业全部产业非得设置在深圳辖区。

我倒不觉得当成矛盾去解决。比较而言,深圳企业在深圳投资和外地投资,只不过投向不同,可能在深圳企业会投研发或某些关键技术,而其他一些生产制造环节,会因市场导向、原料导向、关系导向、劳动力导向等原因在外地布局。

这些年,我认识好多深圳上市公司都在外地新增投资,但是它在深圳也在加大投资,所以我感到这个不矛盾。比如,飞亚达的主要研发在深圳,但工厂早就不在这里,它也没必要非得在深圳开工厂,到外地去不是挺好的吗?

但是真正矛盾的地方在哪里?如果企业在深圳完全不投了,甚至把深圳的公司全搬走了,那就有矛盾了。所以现在要关注真正的矛盾,不是因为深圳空间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募投外地项目,而是公司把原有厂房清空,一旦这样子的话,深圳就要担心空心化了。

现在“20+8”战略,要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留住深圳优秀制造企业。现在深圳特别强调打造母工厂、灯塔工厂,母工厂就是示范工厂,灯塔工厂是智能制造的典范。

南方日报: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如何推动湾区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提高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郭万达:放到大湾区层面来看,我认为三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协同发展。通过创新协同,产业外溢,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二是基于市场产业分工,比如东京湾区,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梯次或以各类成本为梯次的产业结构形态。

三是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市场。这要求既要硬联通,比如交通通勤,也要软联通,比如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从协同发展,到产业分工,到统一市场,粤港澳大湾区才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工厂,但很多芯片产业的核心技术工艺,依然受制于人。

改革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先进制造业

南方日报:当下怎么看、怎么利用好外资,助力深圳先进制造业升级?怎么看越南制造业及外贸市场的崛起?

郭万达:我们上周刚开了一个智库会议,有日、韩、越南等国家的专家或企业家参与。

我了解到,10年前,日资企业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地产地销”,什么意思?就是日资在中国的制造业主要用于中国市场,而去越南、印度等地投资的制造业,则用于全球其他市场,相当于日资提前10年就开始多地布局。对于它们而言,现在中国内地市场对日资仍然很重要,并没有放弃;但是它们的鸡蛋不想放在一个篮子上。

这种情况带来个什么结果?日资企业有72%是盈利的。其中,中国投资回报率达15%,在其他新兴市场10%,在欧美5%~6%。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何中国这两年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一季度,流入中国的FDI(英文全称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仍然保持世界最大。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在下降,但是它的规模仍然比较大。

这种情况不光是日资,韩国企业也给我一个数字。10年前,韩国对外投资只有13%面向中国市场,2021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3%。

这个数字表明什么?中国的市场仍然是外资特别看好的市场,而且中国的市场是外资赚钱的市场。这只是制造业,不包括服务业。

外资制造业为何能够在中国赚那么多?外资现在也知道,将低价值制造业放到中国,成本太高受不了,所以它们现在给中国的投资往往也都是先进制造业。这也解释了,外商来华投资的领域发生的变化,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均保持较高增速,FDI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现在引进外资要引进先进制造业,所以要坚持制度性开放,加大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创新,外资对于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升级仍然是很重要的。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就是先进制造,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强大的推动效应。

再说最近比较火的越南。越南相当于20年前、15年前的深圳,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分工,主要做加工贸易,吸引了一部分海外资本。深圳的部分加工产业也转移到越南去了,因为它的成本更便宜。

这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未来会坚持提出“双循环”战略,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个方面,可能国内市场越来越吸引外资,也吸引内资,但同时国际市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也不能中断,也要开放创新。

所以,越南的发展,意味着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在加速多元多地发展,中国尤其是深圳也要不断地转型升级,自强科技,自主创新,这样深圳才会在技术外溢趋势下,打造与城市定位、资源和成本相匹配的产业新形态。

(原标题《20+8解读 | 郭万达:在深圳,“战新”已兴,“未来”已来》)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