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世界穿山甲日-保护灭绝边缘的穿山甲

穿山甲 是穿山甲科动物的通称,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鳞甲目的唯一科。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栖息在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山区森林、灌丛等环境,昼伏夜出。


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长了瓦状角质鳞片,嵌接成行。


受到惊吓的时候,穿山甲会缩成一团,卷成球形。



与穿山甲外形近似的动物是生活美洲的犰狳


犰狳也会将身体卷成球形。



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强壮的爪子,便于挖洞。


穿山甲身体构成示意图

注意看它的舌头




它们的舌头并不附着在舌骨上,其极长的舌头可以一直穿过咽部通到胸腔中。大型穿山甲的舌头长度会超过40厘米。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微信公众号:iltawcom


穿山甲又名鲮鲤(líng lǐ)

  •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记载:“鲮鱼何所”王逸注:“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
  • 《魏书· 高祐传》:“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诏以问祐。祐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馀域率无。’”
  • 北魏人高祐因认出穿山甲而闻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
  • 李时珍认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在传统中药的角度中,穿山甲的鳞片有药用之效,其肉亦有进补的作用,因此穿山甲常被视作野味而被猎杀。但其药效与犀角一样只属于传统迷信,其主要成分与人类指甲成分相同,同为角质。而且在非法捕猎的过程中为方便运送等理由,会为穿山甲注射各类型的镇定剂、兴奋剂及重金属等,令进食人士的肝肾功能受损




世界上现存有8种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是八种穿山甲中的一个种,属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东南亚北部地区以至中国的华南、海南岛及台湾等在内,为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中华穿山甲靠吃蚁为生。它们适合生活于湿度高的森林内。它们体长40–58厘米,尾长25–38厘米。

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监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 极危 A2d+3d +4d
  • 种群现状:21年间减少至少90%(世代长度约7年)。
  • 非法国际贸易导致的狩猎/偷捕。
  • 对肉和鳞的需求。
  • 过去十年里可能有超过60,000宗贸易 (Challender et al. 2015)。
  • 商业贸易在中国已不复存在。
  • 海南岛的亚种群减少到所剩无几。
  • 越南北部和老挝的种群严重减少。
  • 在多数其他地区范围的现状未知。




马来穿山甲,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鲮鲤,是东南亚的一种穿山甲,分布在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森林。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休息或觅食。

它们体长约65厘米,尾巴长56厘米,重达10公斤。雄性较雌性大。

马来穿山甲很多时都是独居的,晚间活动及很胆小。它们的天敌有虎及云豹。当感到威胁时,它们会卷曲成球状来保护腹部柔软的部位。


马来穿山甲的皮肤、皮革及肉都是人类猎杀的目的。一些部位更有医药的疗效。当地人用它们的皮革来制成驱散风湿热的符咒,皮肤则用来制鞋。人类会挖开它们的巢穴来捕猎它们,或是以辣椒的气味来逼出它们。

  • 极危A2d+3d+4d
  • 种群现状:衰退,21年间减少>80%(世代长度约7年)
  • 非法贸易导致的狩猎/偷捕
  • 穿山甲贸易中最常见的一种
  • 东亚对肉和鳞的需求
  • 大坝项目,土地保育,基础设施建设
  • 部分地区种群绝迹或严重减少




印度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大部分地区。其主要食粮是蚂蚁和白蚁。它会利用强壮的长型前肢及爪子挖掘泥土,以赶出虫蚁。


印度穿山甲跟一般穿山甲同样,身上遍布大型的覆盖鳞片,充当护身的甲胄。它亦可以把身体蜷曲成球状以自卫,防止受大型肉食性动物(如老虎)的侵袭。


印度穿山甲据称有药用价值,亦会因此而遭捕杀。在古代战士会用它们的鳞片制作盔甲。

  • 濒危 A3d+4d
  • 种群现状:衰退,未来21年将减少>50%(世代长度约7年)。
  • 遭受非法国际贸易导致的狩猎/偷捕。
  • 贸易重点由中华/马来穿山甲转移到印度穿山甲。
  • 栖息地减少和退化,农业经济的增加,灌溉条件的改善和农药的使用(印度)。
  • 无种群估测数据。
  • 密度低时存在(Mahmood et al. 2014)。
  • 在孟加拉国可能灭绝。




菲律宾穿山甲,也叫巴拉望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种,分布于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及其附属岛屿。曾为马来穿山甲的一个亚种,2005年起独立成为一个新物种。

  • 濒危 A3d+4d
  • 种群现状:衰退,21年间减少>50%(世代长度约7年)。
  • 当地为其肉和鳞狩猎。
  • 与东亚的非法国际贸易增加。
  • 无种群估测数据。
  • 巴拉望北部和中部比南部更常见。




树穿山甲,又名鳞片白腹穿山甲,生活在次生林中。树穿山甲是非洲的原生物种,分布自塞内加尔至西肯尼亚及非洲南部至赞比亚。

一般的穿山甲都会在它们挖空了的蚂蚁或白蚁丘上筑巢,但树穿山甲则栖息在树上。它们会在树枝叉或植物上卷曲睡觉。

树穿山甲可以四肢行走,或单以后肢及尾巴行走。树穿山甲可以在没有树枝的情况下攀树。它们的尾巴脊骨可以达47节,是脊椎动物的纪录。当以四肢行走时,它们以用前趾关节才行走,并抓着树以免滑下。树穿山甲有良好的嗅觉,但视觉则一般。除了以牙齿消化食物外,它们的胃像砂囊般充满吞下的石及砂。树穿山甲在游泳时会将胃部充气,以增加浮力。

  • 易危 A4d
  • 种群现状衰退,21年里(过去7年~未来14年)减少>40%
  • 世代长度估计是7年(不确定)。
  • 丛林肉类和传统医学的需求导致的狩猎。
  • 来自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
  • 无种群估测数据。
  • 在加纳,几内亚,卢旺达和尼日利亚有一些衰退的迹象。




长尾穿山甲,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湿润的森林地带。树栖,长长的尾巴适于缠绕在树干上。以蚂蚁、白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

  • 易危 A4d(预防性措施的采取)
  • 种群现状衰退,21年里(过去7年~未来14年)减少>30~40%
  • 世代长度估计7年(不确定)。
  • 尼日利亚的丛林肉类市场中的报道频率增加。
  • 洲际贸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
  • 无种群估测数据。
  • 种群密度低。
  • 栖息地的破坏。




南非穿山甲,分布于乍得、南苏丹、东非和南部非洲等地区,独居,多栖息于有较多灌木的草地和林地,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昼伏夜出。

  • 易危 A4d(预防性措施的采取)
  • 种群现状衰退,27年里(过去9年~未来18年)减少>30~40%
  • 世代长度估计9年(不确定)
  • 传统医学,丛林肉类,魔术
  • 洲际贸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
  • 无种群估测数据
  • 种群密度的估测来自南非,津巴布韦
  • 栖息地的减少
  • 触电和被车压死




大穿山甲,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湿润的森林地带。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一种穿山甲,成年雄性体长可达1.4米,雌性约1.25米。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昼伏夜出。雌性每胎产仔一只。

  • 易危 A4d(预防性措施的采取)
  • 种群现状衰退,27年里(过去9年~未来18年)减少>30~40%
  • 世代长度估计9年(不确定)。
  • 丛林肉类,传统医学,魔术。
  • 历史上的主要威胁是为满足当地需求导致的狩猎。
  • 在非洲很少国际贸易的迹象。
  • 洲际贸易在2012年有记录。
  • 没有可靠的种群丰度/密度估测数据。
  • 极易受到过度开发的伤害。


威胁及保育

2014年7月,由伦敦动物学会主持的IUCN红色名录物种存续委员会穿山甲专门小组,发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买卖的哺乳类动物。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均在 IUCN 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提升至“极危”,全部8个物种均面临威胁。非法走私的活动是前所未有的猖獗。




穿山甲在非洲及亚洲均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多个物种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减少,包括大穿山甲、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等。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表示任何从野外捕猎的商业用途均被禁止,当中为商业目的之贸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及中华穿山甲之标本,其年输出配额均为零。个别物种在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均禁止出口及贸易,包括孟加拉、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及越南等地都有保护穿山甲的法例。例如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和食用,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监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