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汉正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加快打造英雄豪迈、实力雄厚、品质卓越的大美武汉”,这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后城市治理的方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进行了多路探访。
坚定不移抓好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畅通贸易大通道;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长江大保护。重启后的武汉,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蹄疾步稳。
【培育壮大新兴前沿产业】
火箭产业园将投产
卫星产业园正冲刺
(图为即将投产的火箭产业园 通讯员沈雷平 摄)
8日上午,记者走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一期)工地,一条“打造‘双百’空间梦工厂,构建卫星产业生态圈”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
卫星产业园2号楼工地正紧张施工,浇筑女儿墙。“一台天泵每小时可浇筑混凝土40立方米,2号楼主体结构预计5月中旬完工。”现场生产经理张言胜说,卫星产业园正全力冲刺,力争今年实现投产。
卫星产业园建设方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卫星研制市场需求巨大,这里是我省首个卫星产业园,建成后,将在项目周边打造3平方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百亿产值的“双百”目标,打造湖北制造“新名片”。
一路之隔的快舟火箭产业园,正全力准备投入运营的最后工作,本月即将投入运营,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有效供应国内和国际航天市场。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快舟火箭将进行“一站式”生产。在综合厂房,对快舟火箭进行分段制造和组装;在总装测试厂房,对全箭进行测试,模拟太空中所有遇到的情况以后,得出它的各项相关参数。测试无异常的火箭就发运到外地进行发射,这改变过去需要在多地协同生产的方式,提升生产研发效率。“快速响应、快速集成、快速发射”,是快舟火箭的品牌特色。随着快舟火箭产业园的投入运营,“武汉造”火箭也将飞得更快更远。
据了解,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日前再添新军。韩资企业电美世光机电(武汉)有限公司拟投资打造DMS新型显示核心装备武汉研发制造基地;常州英中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纳米超细金属粉体材料研发中心。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武汉格力产能利用率超100%
投入智能化设备再增产20%
(图为5月8日下午,武汉格力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 记者郭良朔 摄)
8日下午,记者在武汉格力总装工厂看到,生产线上一台台空调外机缓缓进入装配区,工人们戴着口罩,聚精会神地为空调压缩机安装线束,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景象。装配工人陈鑫已在武汉格力工作3年。他每天工作10小时,为2100台空调外机压缩机安装线束,每周可休息一天,“空调旺季来了,我们也比平常更加忙了”。
每年4—9月,是家用空调产销的传统旺季。今年受疫情影响,武汉格力停产了两个月,部分订单积压。3月14日复工,4月5日起机器设备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5000多名员工全员上岗,并恢复双班生产,全面打响空调旺季攻坚战。到4月下旬,该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至100%,日产空调1.7万套。
“我们工厂已达到满负荷生产,产能利用率达103%,但仍不能满足空调旺季订单增长需求。” 格力电器武汉公司生产部部长卜秉彦说,5月6日,武汉格力出台了增产计划,今年5月和6月产能计划增产20%,家用空调日产量从1.7万套增至2万套,月产量达52万套,届时公司产能将达到历史峰值。
为了完成增产目标,武汉格力更新了一批智能化设备,并通过优化工序、流程的精益管理等多种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复工后,我们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了控制器工厂智能车间,逐步对空调控制器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实现了智能化精益生产。”武汉格力控制器工厂厂长王增杰介绍,改造后,控制器智能化生产线减少工人50—80人,效率提升15%以上,半成品原材料库存周期从72小时降到48小时。今年,控制器分厂将再投资2500万元,届时将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每年可为工厂带来1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光谷研发出高端LED
芯片生产线年内投建
(图为华引芯 武汉 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研发实验室工作 记者高勇 摄)
8日,位于光谷的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可量产小尺寸Mini LED的产线正在谋划中。在外地出差的企业创始人、董事长孙雷蒙,正在与相关方面就选址等进行在线商讨。
这家企业成立不过两年。2017年底从新加坡回国创业的武汉人孙雷蒙,致力于高端LED芯片定制研发。他说,回国做芯片,已做好准备长期作战,在对LED发光亮度和器件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特殊照明或显示市场,国内普遍处于“缺芯”状态,高端芯片主要向国外厂商采购。
去年年底,华引芯在光博会上一举推出可量产小尺寸Mini LED。孙雷蒙介绍,Mini LED意指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左右的LED芯片,将LED芯片阵列化后可以作为显示屏、手机和电视的背光,手握6英寸的手机屏幕,看到的色域和细节,仿若真实。
孙雷蒙说,4月武汉“解禁”以来,各行业复苏,最小尺寸Mini LED产线产能提升的计划再上日程,目前正在加快进度,准备年内投建。
记者看到,在华引芯入孵的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内,创新浓度富集,近百家像华引芯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复工,从他们中诞生了700多项知识产权、近400项专利。同时,创新源源不断驱动产业的动线,正在抵御疫情影响,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7项,成果转化金额超过3亿元。
【扩大高水平开放】
打通对外贸易新通道
集装箱江海直航日本
(图为2019年11月28日,武汉至至日本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首航 资料图)
5月8日,长江中上游第一条国际水运航线——武汉至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航线正在做最后的准备,今日正式开航,并开启班轮化运营,实行周班制。由武汉阳逻港出发,经长江直接入海后,驶至日本大阪、神户、名古屋等港口。
武汉新港委负责人介绍说,采用江海直航模式,航线点到点江海直达运输,武汉直达大阪、神户、名古屋只需5天,比现有航线节约3天时间。还可以避开各类不确定因素,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武汉至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航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直达班轮航线,它的开航并开启周班制,标志着武汉开启又一条对外贸易的新通道。
目前,武汉到日本的运输物流规模大概在一年2万标箱左右,预计经过4年的发展,实现一周双轮。把物流规模从现在的2万箱增加到5万箱,推动武汉航运中心高质量建设发展,进一步提升武汉国际港的枢纽地位。武汉新港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武汉将依托这条航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开通国际中转业务,使武汉国际物流枢纽通道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支点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戴金山说,通过江海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开展“铁—江—海”联运,形成物流闭环,相较传统的日本至欧洲海运路线可节省约10-20天。相当于以武汉为中心,开辟一条贯穿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的“江海直航、铁海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
【抓好长江大保护】
拆违建新治污稳步推进
生态北湖逐步成型
8日上午,记者驱车行驶在长江之畔的青山区北湖产业生态新城片区,只见武惠堤滩涂及民垸土地平整,连片的长江森林生长茂盛。曾经的臭水沟北湖闸渠青山段,水流清澈。随着一批“散乱污”企业的关停,以及青山东部地区环境系统治理的稳步推进,生态北湖已逐步成型。
北湖是武汉大东湖北湖水系的主要湖泊之一,近五年北湖水质类别一直为V类水体,并且有下降趋势。青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北湖水体生态治理—环保清淤项目,主体工程多数已完成施工。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青山区对北湖地区开展拆违建、建新城、治污水三大工程。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实施“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共排查化工园区绿色路及白玉明渠周边“散乱污”企业15家,限期搬迁10家。
青山区启动北湖区域工业企业排放水污染调查,现场调查企业41家,摸清企业污水排放底数,建立完善企业档案。同时启动全区湖泊排口现场排查工作,对北湖、竹子湖、清潭湖、严西湖等四个重点湖泊进行排口排查,完成湖泊排口“一图、一表、一单”的绘制工作和资料整理工作。
青山区对处于生态控制区40余家企业提出“三个一批”处置思路,即对环保不达标企业,“用铁腕”坚决关停一批;对非生产型企业,整合保留一批;对武钢保障供应链企业,集中东迁入园一批。目前武钢北湖化工厂已永久性关停。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李亦中 张智 李佳 汪文汉 覃柳玮 通讯员刘慧 裴斌 史哲 魏艳荣 严天凤 统筹:马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