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游学城市·寻找甜区」——新加坡高品质公寓社区

虽疫情禁足仍要放眼世界,一起游学经典城市。一让那些教科书上语焉不详、图文并不茂的案例变得真实生动起来,二花点时间来找找城市的“甜区”所在!

说起城市,就不得不谈到新加坡。作为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堪称典范的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可研究的内容很多,今天先继续近期的主题——居住区

要想简单的归纳新加坡居住区的特点还真不容易,类型、年代、地段等不同带来巨大区别。所以还想进一步锁定目标,组屋不谈、历史私人住宅不谈,焦点放在近三十年建设的公寓社区,有不少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小型化

小区组团的规模一般是几栋高层建筑围合而成,单边长度在1、200米上下,居住户数1000户左右。

扎哈设计的唯一住宅项目 丽敦豪邸算是比较大型的,也仅为300*200共6公顷的用地,1700户住户。比起国内动辄几十公顷的、数万人居住的小区而言简直不堪一提。但小型化带来的好处是,能出精品,即使封闭围合对城市的割裂影响也不会太大,同时可以降低或分散对支路及出入口的交通压力。


二、非标化

看了整个新加坡的公寓社区,几乎没有发现重样的,得益于当地气候、地形、土地供给等条件,无论布局、朝向、建筑、景观等等,似乎每个项目都经过一定的个性研发和在地创新。




反观国内的住宅产品,有来自总部研发产品库,有来自市场有意无意的惯性与引导,短时间内“钳制”出了大规模的复制粘贴,确实往往让人扫兴。

而非标化的好处是每个小区能形成“作品”而不是“产品”,让开发商更加注重差异性和特色打造,为居民提供不同的生活体验,更为城市创造了多样的审美作品。又与小型化组合,似的创新限制在可控的尺度范围不至于突兀。


三、人性化

在处理完建筑本身的多样性以后,还有余力区照顾人的需求,尤其是提升了细节处的体验感。比如人车分流与建筑围合的中心广场、底层架空的活动场地、遮阳避雨的连廊、空间立体连廊与花园等等。



四、非住宅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地图游学,三碗饭明显的体会到一点,高品质社区提供绝不是要提供多么奢华的居住空间,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新加坡一些成功的公寓案例,为什么便宜、实用的组屋不住,成功人士还是要以拥有某某公寓为其成功的标注?就是因其非住宅化,或者说公寓化、酒店化。注意这里说的与土地性质和价格的公寓化不是一个含义,甚至是相反的概念。

高品质社区标配会所、游泳池、网球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丰富的小配套,哪怕只有两栋居住建筑的小社区也不例外,再配合着全方位的物业服务,那种都市中过滤喧嚣以后的繁华的包围感,油然而生。



确实这种社区在多个维度上已经脱离了“住宅”的范畴,而可以理解为供人们长期消费的豪华酒店!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内以快周转著名的某开发商也明白这个道理,要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无奈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进行着原始积累的过程,大环境并不允许。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样的住区是“甜”的呢?大环境转风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