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电焊工出身,逆袭成就千亿火锅帝国,当年跟他的服务员身价30亿

原创首发:这几天,关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及其妻子舒萍移民新加坡,并以138亿美元(约合986亿元人民币)的身家净值成为该国首富的新闻甚嚣尘上。其实早在海底捞在香港上市的前一年即2017年就有传言称其夫妇已移民新加坡。

不能怪众多网友的惊呼,毕竟一直在国人的眼中,包括海底捞在内的众多火锅可是"舌尖上的中国"美味的妥妥代表,看到一个个老外在火锅面前竞相折服,让大家自豪感瞬间爆表。曾几何时,排队吃海底捞是不少人朋友圈里周末晾晒的高逼格镜头。

所以大家热炒张勇移民狮城话题,多多少少是带着点"华夏美食岂容外人置喙"的意思,对比俏江南张兰,作为国内吸金能力最强的餐饮业总裁,张勇家族却一贯神秘低调,大家不禁好奇,张总裁既然已是全球最大"火锅店店长",为什么要移民狮城?

深入研究他的经历,发现答案很简单,对于18岁就下商海,决定要捞出一片天地来的张勇来说,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只有一个字就是"利"字当头。

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生活让我当电焊工,但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对员工打气"没有良好教育,也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把时间轴线往前推48年,以1971、1989、1994、2007、2012、2018为坐标,我们就可以较为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一名出生市井的国有工厂子弟,能够走出父辈安排好的人生,丢掉手上的电焊,自己砸了人人羡慕的国营厂"铁饭碗",历经31年创立出中国最具口碑的餐饮连锁帝国。

1971年,张勇出生于四川简阳,父亲是县城农机厂的一名普通职工,连同张勇在内,共养育有三个男孩。


年幼时家庭的贫瘠,造就了张勇复杂的性格,关于这一点在2011年的时候,中国经济网的一篇采访稿里这样描述:张勇在海底捞是"神"。但这个"神"并不纯粹,性格中有既谦卑又自大、既善良又无情的复杂性。

由于要弄清楚青春期带来的嗓音变化,张勇在当地图书馆看了一年的书。接触到了卢梭、尼采、孟德斯鸠等人写的书籍。

日后有记者问他年幼时的读书,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张勇思索了一下,"天赋平等的人权和尊严。""一个社会的公平太复杂了,有些事我实在搞不明白,也管不了,但在海底捞,我能说了算,我要尽量追求我认为的公平。"

不久初中毕业后,成绩并不出众的他无法继续读高中,在父母安排下,去了当地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

1989年,18岁的张勇从技校毕业后,进入了父亲工作单位,成为一名电焊工,他心不在此,到处找寻做生意的机会。不久就在张勇住单位大杂院里,一位邻居靠熏鹅成了万元户,深深刺激了张勇,因为张勇一个月工资不到100元,不吃不喝也要攒近10年。

1994年,张勇和他的朋友施永宏,以及2人各自女朋友共4个人,凑8000元,其中张勇自己没有出资(这为日后股权纷争埋下隐患),四个人盘下一间店面,开了一家叫做"海底捞"的火锅店。他们四人也没有想到24年后,店铺不但会开遍大家南北593家,而且四人会远赴香港,在港交所敲锣上市,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重量级餐饮连锁品牌。

二、相信"人生而平等",却要求员工把顾客当作上帝。对员工坦言"我一点也不善良,我就是《资本论》里讲的剥削者"。

四川餐饮美味如林,说实话海底捞第一家店铺开出来后,当靠风味并不能站稳脚跟。熟知人性的张勇,把服务作为自己差异化竞争力,帮顾客遛娃、停车,邻居夸店里的酱料味道地道,第二天他就上门送去一瓶;有人雨天鞋脏就给他擦鞋。逐渐地,凭借周到服务带来的声誉,张勇的海底捞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

随着门店的扩张,张勇发现一些员工出现怠工消极现象,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面带微笑,躬下身为顾客细心服务,怎么破解这个问题,成了摆在张勇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间到了2012年,契机来了,这一年张勇到美国考察项目,发现在顾客热闹的餐厅里,因为实行小费机制,服务员工作十分主动,根本不需要店主的鞭策监督。

回到国内后,张勇决定在公司实行绩效管理体系。员工每传一个菜,就能拿到一个小圆塑料片,计一件的收入,其中肉菜一盘计2毛,素菜一盘计4毛。而前台服务员,每接待一个客人就能挣到3块3。

在总工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计件工资来增加了员工的收入。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张勇是把懒人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那些他认为勤快的人,他自己的成本并没有大幅上升。

2016年11 月 23 日,在一次产业大会中,张勇分享了海底捞是如何让员工赚更多的钱的,他说" 当所有的企业都在讨论员工幸福的时候,其实海底捞在讨论自己是不是一个血汗工厂"。在另外的一次采访中,他坦诚地说"去看一下《资本论》,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员工的。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现实是残酷的,我得赚钱!不赚钱,我倒下了你下岗了"。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逼近117亿元,净利润超过9亿元。海底捞的持续增长,让他们员工受益,据业内知情人员透露,一个海底捞的店长,月薪12万。

三、"对员工最好的尊重就是谈钱",洞悉人性让员工喊出"海底捞就是家,谁要损害公司利益,我就敢跟谁拼命"。

对比张勇,让媒体们更为熟悉的是海底捞首席运营官杨丽娟。论出身,杨丽娟比张勇更屌丝,来自四川农村,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在一家小餐馆做服务员,后来跳到海底捞。从服务员做起,由于表现出色,被张勇发现有管理才能,半年左右就升一级,最后做到了大堂经理。不久后,张勇在当地开了第二家海底捞,第一家店交给杨丽娟打理,杨丽娟也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店长,那年她才19岁。

这些年,有许多餐饮公司向她伸出橄榄枝,她想都没有想,直接拒绝,有人认为是钱不够的问题,就直接问她:你当真多少钱都不走?杨丽娟回答:海底捞是我家,没有海底捞就没有我,我不可能背叛她。再说了,人给自己家里干活,和给别人干活,能一样么?

公司上市后身家超过了30亿,被誉为"中国最牛服务员"。海底捞上市时,她和老板张勇一起敲响港交所铜锣。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海底捞店长很多是20多岁的姑娘,其实是补偿),就算是这个人被竞争对手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说: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海底捞能有今天,每个干部都有一份功劳和苦劳,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那份给人家。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四、不讲情义"赶尽杀绝"式铁腕管理,让公司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受益的是整个集体。

靠2对夫妇凑齐8000元起家的海底捞,店铺不大的时候,四个人各司其职,有时大家一齐干,空闲下来就聊天打麻将,时间久了,张勇觉得这样下去干不成大事。

终于有一天,张勇开始展现出作为商人的强硬态度:先是宣布由自己担任海底捞的经理,掌握到绝对的话语权,然后让自己妻子退出管理。2004年,张勇让施永宏的太太离开了海底捞,三年后,在海底捞生意快速起飞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勇不仅让施永宏下了岗,而且还以原始出资额的价钱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买回18%的股份,2007年,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绝对控股的股东,海底捞从家族企业转型成了现代化企业。

有记者问施永宏出售股份这件事情,他说"后来我想通了,股份虽然少了,赚钱却多少了,同时也清闲了。还有他是大股东,对公司就会更操心,公司会发展的更好。"。

记者问:"32%的股份每年会分很多钱。你这么年轻,不会不做事吧,以后做生意还找不找张勇合伙?"

施永宏坚定地说:"不找。"

张勇和他的海底捞在中国的餐饮业是个神话,能够把已经有数千年的火锅从强手如林的四川带出来,占据市场绝对份额,实属不易。他的身上充满争议,在商人身上,我们看不到绝对的友情、甚至情亲,让公司整个集体受益,可能是他的终极追求。正如前文中,他说的一样"去看一下《资本论》,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员工的。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现实是残酷的,我得赚钱!不赚钱,我倒下了你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