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耻于说汉语?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为何越来越差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从新加坡华人的由来说起。

李光耀当年访华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你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

李光耀说得对吗?

先说“下南洋”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移民潮,其中一个就是“下南洋”。

中国人下南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秦汉时期,当时的广州就已经与印尼爪哇,有商船来往,人员往来比较频繁。

2,明末清初,躲避战乱,明朝遗民南下求生,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

3、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境内战火不断,生活环境恶劣,大量中国人下南洋谋生。

“下南洋”以广东福建两省的人居多,因为在当时,这两地地多人少,人们都以耕地为生,且非常贫困,再加之赋税徭役等原因,生活难以为继。与其被活活困死,不如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

因为当时很多下南洋的中国人凭著中国人特有的勤奋与智慧已经成为富翁,这也促进了大陆的中国人源源不断地奔向南洋,一批又一批下南洋谋生。

再说新加坡华人

中国人进入新加坡,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他们有的是亲戚在这里发财了,生意做大了,就开始把在大陆的自己信得过的亲人,叫过来帮忙。但大部分还是因为躲避战乱、受不了贫困而选择来到新加坡谋生。

中国人喜欢“地域式抱团”,比如在一个省里,只要是一个市的,就感觉到亲切;你出省了,只要是一个省的就感觉到亲切,你出国了,只要是中国人就会感觉到很亲切。

同样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就是这种“地域式抱团”。他们认为都是中国人,相互之间可以相互照应。对于一个流离失所,远离故乡的群体,“抱团取暖”成为了他们在他乡生存的状态。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华人已经有原先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万人,占了新加坡总人口的7成还要多,因此也使新加坡成为除中国之外,华人占比最多的国家。

“一切为了新加坡”

一个占新加坡人口七成多的华人群体,为何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就对自己的族群认同感变得越来越差了呢。

这跟我们开头提到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一切为了新加坡”这一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一理念让李光耀的华人政策反复多变。

在新加坡自治的初期,李光耀为了得到巨大的华人团体支持,开始做出一系列亲近华人的动作,提高华人地位,改善华人生活环境,不遗余力的推广华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得到华人的支持。

但当新加坡逐渐稳定之后,李光耀看到以华人为首的团体日益壮大,他又不惜将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以此来淡化华人在新加坡的影响。

当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驱逐出之后,面对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新加坡,李光耀又重提华人的重要性,目的就是要使建国初期的新加坡得到人口最多的华人团体的支持,才能让这个新兴国家安定下来。

新加坡社会趋于稳定之后,他再度对华人团体予以打压,目的就是要使新加坡人脱离华人族群的概念,而重新树立“新加坡人”这一新观念。

李光耀的反复多变,正是他的“一切为了新加坡”而做的实际行动。因为新加坡比不了强大的马来西亚,如何能在马来西亚的环视下生存?只有通过团结内部的华人团体,团结一心。但当他看到内部华人团体壮大时,有不遗余力地遏制华人。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新加坡要做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文化的国家,而不只是中华文化的附庸。

李光耀反复多变的华人政策,对后来的新加坡华人这一族群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的新加坡新一代华人,基本已经不再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公民”这一新名称,他们甚至提出“如果有来生,定不做华人”的口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