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航线一家承运人”早在港英政府时期就存在、香港本土航空的前身竟是一家内地公司、还有比中货航/国货航/中航货更让人迷糊的三家公司……
中国内地近六七十年的民航业发展,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而提到香港的民航业,你了解多少?带着各种好奇、跟随国泰航空第六届“让梦启航”青少年航空梦想夏令营,小圈走进了位于香港鰂鱼涌的太古历史档案馆。
说起国泰航空,你是不是曾有 “由英资洋行在香港创办”这样的印象?不过小圈却要先说说两个人——美国籍飞行员Roy Clinton Farrell和澳洲籍飞行员Sydney de Kantzow。1945年,他们在上海创办了澳华出入口公司(Roy Farrell Import-Export Company),这就是国泰航空的前身。
1946年1月,“澳华”使用名为“Betsy”和“Niki”的两架DC-3,开展澳洲往返中国内地的货品空运业务。这项业务帮助两人的公司赚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却也引起了当时政府的注意。
据说,宋子文当时要求入股这家公司,Farrell却无意将自己的事业让予他人。这激怒了上海当局,“澳华”的DC-3立即就遭到扣押。
(退役30年后,“Betsy”被国泰买回并于香港科学馆展览)
经过多天谈判,“澳华”的DC-3总算被放行,但这也导致众股东认为上海不宜久留,决定将公司迁往环境相对自由的香港。
9月24日,Farrell和de Kantzow在香港以港元一元的费用注册了“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
为什么会用“Cathay Pacific”?根据太古集团和国泰航空的资料,这一名字很可能是由 Farrell及一群好友于马尼拉的一家酒店里想出来的。
当时他们认为“Air Hong Kong”“Hong Kong Airlines”等名字都过于普通,于是,Farrell提出了“Cathay”,Farrell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在外国人心目中十分典雅的名词。
公司叫“Cathay”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不过,Farrell和de Kanztow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相信,有朝一日这家公司可以飞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于是决定再加上“Pacific”,也就是我们今天知晓的“Cathay Pacific”。
国泰航空随即开办往返马尼拉、曼谷、新加坡及上海的客运及货运航班,业务发展十分理想。1947年机队增添了数架DC-3飞机及Vickers Catalina水上飞机。
1948年,香港最主要的商行之一的 Butterfield & Swire (即太古集团前身),收购了国泰45%股权。从这年开始,太古集团才正式和国泰航空携手。
太古收购国泰并不是个偶然。在1947年,Butterfield & Swire的掌门人John Kidston Swire就认为航空运输是未来的发展关键。当时,他利用太古船坞的工程技术在香港启德机场发展了一家飞机维修公司,名为太平洋飞机修理补给公司(香港飞机工程公司前身之一)。
在太古于国泰“牵手”的同时,港英政府也开始对市场进行划分。国泰航空获得了飞往南方的东南亚、澳洲等地区的航线,而国泰唯一的本土竞争对手——怡和洋行和英国海外航空BOAC(英国航空前身)拥有的Hong Kong Airways,则分到了飞往北方的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日韩等地区的航线。
(国泰航空1948年的客票)
随后北方地区的局面发生变化, Hong Kong Airways的经营也开始变得困难。50年代末,国泰航空收购Hong Kong Airways,取得了飞往日本及台湾地区的航权,也成为香港最主要的航空公司。
与今天机组可以通过客舱广播将信息告诉旅客、旅客能通过客舱娱乐系统得知飞机的位置不同。当年,各种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还得靠“飞行报告”。这份飞行报告包括了机组信息、飞行信息、时间信息,与现在飞友们的flightlog有几分相似。
飞行报告的背面是地图,底部还注明了“阅后请转授其他旅客”。小圈猜想,如果前面的旅客看得太久,可能还没等后面的旅客拿到飞行报告,飞机就落地了吧。
进入60、70年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飞行黄金时代,,并在1964年运输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100万名旅客。此时,国泰还在日本发力,成为第一家开航日本福冈、名古屋和大阪的国际航空公司。
(60年代,国泰DC-6安全须知)
(70年代,安全须知上已经是中英日三语)
在飞行的黄金时代里,国泰还陆续淘汰了DC-3、DC-4、DC-6等老旧飞机,开始引进Convair 880、波音707、洛克希德L-1011等喷气式客机。
下面两张图是国泰航空在60年代内的两种涂装,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此时,内地的航空业也经历了巨大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民航运营的客机绝大部分是由苏联制造的。1961年,英国飞机制造商维克斯公司来华推销“子爵”飞机。在与苏联飞机进行了技术性能的对比后,中国决定向维克斯公司购买6架子爵843型飞机。1963年,第一架子爵843型飞机到货,这也是中国民航第一次引进西方国家飞机。
(中国民航的子爵飞机在港机,图片来自网络)
1979年,国泰航空第一架747-200加入机队。有了747的加入,当年Farrell和de Kanztow两位创办人“飞到美国”的梦想似乎也越来越近了。
同年,国泰航空决定将航线网络扩展至欧洲和北美,并首先获得了往返伦敦航线的经营权。后来,国泰又陆续开通了香港往返布里斯班、法兰克福、温哥华、阿姆斯特丹、罗马、旧金山、巴黎、苏黎世和曼彻斯特的航线。到1983年时,国泰航空的航线已经覆盖全球20余座城市,并跻身主要的国际航空公司之列。
而就在国泰航空快速扩张的同时,另一家本土航空公司的成立。1985年3月,曹光彪、李嘉诚、包玉刚等31位港澳华商与中国银行、华润集团等中资企业在香港创办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港龙航空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国泰港龙航空)。
但由于港龙航空有浓厚的中资背景,从成立起就不断碰壁。1985年7月,在港英政府民航处要求下,港龙航空被迫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资本重组,变为由英籍人士持有大多数股权和控制的香港本土航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5年11月,港英政府宣布一条航线由一家航空公司经营(这个政策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由于高利润、大客流的航线,包括香港-北京、香港-上海、香港-伦敦等航线已经由国泰航空经营,港龙只能经营往来泰国、中国除北京、上海以外其他城市等利润较低、客流较小的航线。
由于港龙的出现,太古集团在借港英政府政策打压港龙的同时,也在考虑“九七”后的长久之策。
1986年5月,国泰航空在香港上市,成功转型为香港上市公众公司。同时,太古也邀请中资参股国泰。早已盯上这家老牌航司的中信香港迅速出手。1987月2月,中信香港以23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成为国泰第三大股东,排在太古和汇丰之后。
(国泰上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内领取认购表格的人群)
与此同时,港龙航空的经营陷入困境。到1989年,港龙累计亏损达23亿港元,大股东渐感无力支撑,萌生退意。1990年,港龙航空再次进行的资本重组。经过重组,香港中信集团的持股也增至38.3%,成为港龙第一大股东;太古集团和国泰航空分别持有港龙航空5%和30%的股权。
接手港龙航空的管理权后,国泰将其经营的内地航线转交港龙,并向港龙出租一架洛克希德L-1011三星飞机。随着业务量增加,港龙航空在1992年扭亏为盈,接连收购国际航空服务(香港)公司(IAS)、与国泰合资成立香港机场地勤服务有限公司(HAS)。
(图片来自网络)
在港龙航空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泰航空也酝酿更新公司形象和提升服务,我们熟悉的“鱼翅”和目前仍能见到的上一代涂装就是诞生于这时。国泰也于这时,具体地说是其第18架747-400客机开始,在飞机上安装椅背娱乐系统。
1994年,国泰航空再次出手收购香港华民航空(Air Hong Kong)。加上前面的Hong Kong Airways和现在的Hong Kong Airlines,直译成中文都是香港航空……让大家傻傻分不清的中货航、国货航、中航货好像也不算什么了。
1997年7月1日,作为香港回归的一部分,国泰机队内的飞机也开始陆续更改国籍注册号,前缀由原先的“VR”改为“B”,与中国内地及台湾保持统一。而大多数国人认识国泰航空,也是从这里开始。
图文内容主要来自国泰航空、太古历史档案馆,部分引用自香港出版物、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及网络。
在此次“让梦启航”夏令营中,小圈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6位学员代表参观了国泰城、国泰航空货运站、香港飞机工程公司、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等机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航旅圈微博、国泰航空微博、#2018让梦启航#微博话题回顾。
当然,你也可以关注国泰航空每年3-4月的招募活动,亲身参与夏令营,了解太古集团和国泰及国泰港龙航空的发展历程,从中窥见香港的百年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