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底捞市值蒸发2600亿,净利润同比下滑86.8%,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国内知名餐饮企业海底捞冲上了微博热搜。截止6月24日,海底捞股价跌至36.9港元/股,创年内新低,与最高85港元相比跌去了近56%,市值蒸发扩大至2600亿港元。导致海底捞股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全年营收286.14亿,同比仅仅增长7.75%,增速明显放缓。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全年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86.8%。

另一个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套现15.6亿转入国外银行,而且还将自己的国籍转为新加坡国籍,虽然事后张勇出面做出了解释,否认自己跑路的行为,声称移民是为了业务的需要,但资本并不相信张勇的辩解,认为张勇也不看好海底捞,所以才会移民和巨额套现。而创始人的套现和移民,让海底捞的股价一跌再跌。

海底捞最开始只不过是一家街边很普通的火锅店,创始人张勇与他的老婆,以及其他两个人共同出资八千元,开了一家火锅店,这就是海底捞的前身,当时店员加老板也只有四个人。而随后海底捞在全国扩张到七百多家分店,成为了国内餐饮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底捞最出名的时候,客户是排队等候一二个小时,也要吃上一次海底捞,这也可以看出海底捞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认为海底捞的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顾客喜欢到海底捞消费,并不是海底捞的食物有多好吃,而是享受一种近乎“变态”的服务,去过海底捞的朋友反映,海底捞对客户无微不至的服务,在服务界堪称一绝,就差没有直接把饭菜喂你嘴里了。很多人去海底捞消费,主要还是看中了海底捞服务人员的宾至如归的感觉。

另一种,海底捞的管理体系十分容易复制,在海底捞刚刚崛起的时候,创始人张勇就设计了便于复制的管理体系,不管是在哪儿开一家分店,他们的服务和食材加工都是完全一样的。数据显示,2018年海底捞的门店还只有466家;但是到了2020年,海底捞全球的门店就已经飙升至1298家,也就说这两年海底捞的开店数量超过了以往二十多年的总和。即使是2020年疫情期间,海底捞开店数量也达到544家。

不过,海底捞近年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曾说过,为了员工能买到房,所以他只能不断扩大门店数量,但问题是,店开得越多员工越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支出越大。

2019年至2020年,海底捞员工成本支出从79.92亿元增至96.77亿元,增长了21.1%。而在疯狂地扩张之下,菜品涨价,服务质量下滑,不同城市的菜品定价差异等问题都暴露出来。显示,由于扩张门店速度太快,各种服务和菜品质量都跟不上,反而影响到了海底捞的业绩。

第二,同业竞争激烈更趋于白热化,海底捞的味道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在餐饮界,海底捞的菜品虽然不算最差的,但也绝不是最好的,在没有口味上的明显优势的情况,海底捞的生意当然会被同行抢走不少,业绩下滑在所难免。我们不难发现,海底捞的竞争对手也在加速扩张中,如凑凑火锅,九毛九的开店数量都在增长。与此同时,新兴的小龙坎、蜀大侠等火锅,也对海底捞等老品牌造成了竞争压力。

第三,海底捞自身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一直有传出海底捞的食品安全的新闻,比如:北京海底捞两家门店被曝后厨存在着 “老鼠爬进装食物柜子”、“清理地面和墙壁的抹布与餐具一同洗”、“火锅的漏勺用于掏下水道垃圾”等等一系列卫生及食品安全问题,这让顾客的用餐体验感降到最低点。

最重要的是,海底捞的菜品价格上涨,但质量和数量在下滑,比如一碗米饭7元钱,一片土豆1.5元钱,这让顾客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海底捞在消费者心中印象越来越差,可以说是对海底捞的业绩影响是很明显的。

海底捞的市值在短短几个月内蒸发了2600亿港币,主要还是海底捞门店扩张太快,导致服务和菜品质量跟不上,此外,同业竞争激烈,海底捞的菜品并不算很出色,在与同行竞争之中也难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海底捞自身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菜品定价过高等问题。我们认为海底捞要应该停止扩张门店,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推出更多新的菜品,降低部分菜品过高的价格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的挽回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