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派系列| 外滩的那些历史建筑

前言:2017年MUSEE FOTO开启重塑海派文化影像产业计划。结合历史影像、文献,更进一步了解海派文化,通过在影像方面的专长优势,用多种影像形式"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用心留存文化记忆。"为上海这座"人文之城"的建设赋予行动上的支持。

上海之所以能够走在开发前沿,除了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努力,还与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融合精神息息相关。传统与现代、国内与海外文化的融汇

形成了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而正是这Shanghai-Style为上海人文生活染上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外滩,是上海近代城市的起点。在1843年开埠前,上海就已不是落后的小渔村了。上海一直被作为海运和江运的重要港口,在明清时期有"江南之通津,东南之会都"的美誉,上海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内向型经济,最繁华的地方是远离港口的老城厢以及城外的东南。直到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中国的第一个租界出现,第一艘抵达上海的外国商船在最初的外滩下锚。沿滩的那条沿着一大片荒芜浅滩的曲折、狭长的泥路便是外滩最早的路,是几百年来船夫拉纤踩出来的纤道。

外滩(白渡桥至金陵东路)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1845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签署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划定了外滩在内的的830亩地为英租界。1846年,上海第一幢欧式建筑——英国领事馆落成。

上海第一幢欧式建筑——英国领事馆

此后,外滩(The Bund)迅速繁荣发展。1848年,临黄浦的纤道被改造成了18米宽的马路,马路东侧是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而西侧则是外商银行、商行、总会、报社的聚集地。外滩成为了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贸易中心,被称为"东方华尔街"。

外滩上矗立的万国建筑群,是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实体呈现,也是但凡聊起外滩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外滩最终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品质和韵味。

1928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外滩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山东一路1号至15号)的外滩历史建筑的资料,让我一起游览一番外滩。欢迎大家补充分享。

海派文化| 外滩的那些历史建筑

【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

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这是英资 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

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大楼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整幢大楼分为三段。一、二层为第一段,三、四、五层为第二段,顶层为第三段。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窗框周围饰有浮雕。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因大楼原属日清汽船会社所有,故称为"日清大楼"。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日清大楼也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

【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为外滩6号。该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原是一家拍卖行。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翻造。改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砖木结构。外形是具有维多利亚哥德式风格的市政厅式建筑。外装饰带有浓厚的欧洲宗教色彩,底楼和二楼的窗户都是并列的落地长窗,窗框上端为扇形,顶楼正面对称并列的五个尖顶上原来都有十字架(现已被拆除)。

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名元芳大楼。 顶部两侧有方窟窿,外观为三段式,系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现房产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

这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分精致。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行,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

【汇丰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

汇丰大楼在外滩西洋建筑群中是一幢较为突出的作品。1923年,当时的英国人曾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德罗洋行施工。为求吉利,奠基时传说请风水先生择日,并埋下了大量的各国金币。该楼原是英商汇丰银行的办公楼。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属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呈方形,楼高五层,二至四层有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五楼中间有半圆形希腊式穹顶,高二层,整幢大楼显得古朴、典雅。大门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

【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

上海海关大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代表象征上海的主标志性建筑之一。早期的外滩海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官衙式建筑,建于1857年,三进楼房,中间有天井厅堂,两边是厢房,牌楼式的大门。1891年,上海道台对旧海关建筑进行重建,由英国人设计,国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施工。1893年底,一幢中间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两边为对称的三层尖顶副楼的江海北关建筑落成。到1923年,原江海北关已不敷使用,相邻的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完工,外滩的其它大楼也多次重建。于是决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楼。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12月19日建成。大楼的主建筑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面还有三层楼高的钟楼,共11层。外观设计采用希腊新古典风格,框架式钢筋结构,东面底部二层基座使用大量花岗石砌成。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紫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另2个各重1吨。钟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小时才能完成。大钟用二种钟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以上。

【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

交通银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二月成立,当年在上海设立分行。1880年,德国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一幢四层楼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设立了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10月,作为敌产,交通银行接管了德华银行,并迁入了外滩14号。1937年,银行决定重建大楼并开始设计,不久因抗战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开工,1948年10月竣工,该楼是解放前外滩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重建的交通银行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对称造形,底层和大门门框采用黑色大理石贴面,中间顶部又有二层,共八层,装饰为艺术派风格,设有库房、空调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大楼现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

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896年,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910年收购了颠地洋行位于外滩15号的房产,并开始拆除重建。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一对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色。二、三层正面使用六根爱奥尼克柱,柱顶均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大门两侧柱顶原有一对精美的人物雕像(现已毁),底层的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并以彩绘玻璃天棚覆盖。厅内有对称布置通往二楼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楼内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墙的底部用花岗石筑成,显得坚固无比。大楼虽仅三层,却是国内最早安装电梯的房屋。1991年,通过置换,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进驻此搂,成为第一家通过置换进入外滩的金融机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及ywf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ywf,外滩的建筑,2015,https://wenku.baidu.com/view/44c14b5efab069dc51220156.html?from=search

2、 戴理宏,上海外滩建筑简介,20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021da0100nsha.html

3、 蒋德江,浅论海派文化与海派建筑,2006,https://wenku.baidu.com/view/ebd3c4f7e009581b6bd9ebb7.html?from=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