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接二连三断供,制造业现在“缺芯”吗?汽车领域都“荒”了

芯片,已经快成了汽车制造业的咒语。

5月下旬举办的摩托车展览会上,最大排量的国产ADV——春风 800 MT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弯道ABS、电子快排等配置基本上一应俱全。但是令人感到离谱的事情是:这款车的最高配暂不对外出售,原因是无钥匙启动所需的芯片短缺.

芯片接二连三断供,制造业现在“缺芯”吗?汽车领域都“荒”了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此前雪佛兰、GMC表示暂时不生产带有主动停缸技术的皮卡;道奇表示优先生产老款车型的订单;标致建议大家不要订购液晶仪表盘版本的车辆;比亚迪秦DMi和坦克300也都因为产能不足限制订车,目前一车难求......

芯片接二连三断供,制造业现在“缺芯”吗?汽车领域都“荒”了

芯片接二连三断供,制造业现在“缺芯”吗?汽车领域都“荒”了

和之前美国单方面打压国内芯片研发不同,这次主要受影响的芯片并非是10Nm制程以下的高精芯片,而是芯片制程在28Nm的车规级芯片。这类芯片虽然制程更低,但是可靠性要求和耐用性要求更高,由于车辆要使用的时间以十年为单位,这就要求车辆芯片必须有足够的可靠性。

在汽车上,自动化的部分越来越多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上的诸多传感器以及控制机构需要芯片;车门的遥控闭锁需要芯片;液晶仪表显示导航和需要芯片;胎压监测、油量指示、机油状态显示等功能需要芯片,更不要提功能及其繁复的自动驾驶和车载娱乐系统了,那更是芯片使用大户。

一辆配置较为简单的汽车上需要的芯片数至少在1000颗以上,一些智能电动车需要的芯片数更是达到了5000-10000颗,按照目前汽车的使用频率,一辆车的使用寿命至少要按照20年来设计,和手机不同的是,汽车各个零部件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可靠性,一辆车如果突然在路上宕机,造成的后果就不只是手机死机重启那么简单,很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芯片的生产中,首先需要单晶硅用以生产晶圆,还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将系统、逻辑与性能的设计转化为具体的物理版图,其中包括芯片的规格制定、逻辑设计、布局规划、性能设计、电路模拟、布局布线、版图验证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软件来模拟芯片生产应用情况,由于芯片无法更改和修理,所以需要一次成功。目前世界上主流芯片设计软件全部为美国公司设计,这也是美国目前为了保证垄断权可以使用的有效武器。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三家软件商占据着市场60%以上的份额,2019年因为美国禁令,头部三家EDA厂商都与华为终止了合作。

在美国制裁华为之后,大家都看到了高端芯片被别人卡脖子的后果,目前日本、韩国以及欧盟都在想办法如何摆脱在高端芯片方面对美国的依赖。与此同时低端芯片反而无人问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芯片更需要的是“量大管饱。”

以现代汽车IONIQ为例,一枚图像处理芯片需要在意大利进行电路刻画,送到台湾进行封装测试,在新加坡中转后在中国进行组装,最终送到韩国。在疫情成为主体的今天,这个环节上任何一个国家爆发疫情或是政府抗议等活动,都可以让远在韩国的一家汽车工厂直接无法出货。

特别是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滞,各个国家都对其他国家加大防备心,之前为抢口罩、抢疫苗,各国已经有过直接在机场扣押货物的先例,谁也不敢把高科技产业命脉握在其他人手里。这也导致了芯片供应越来越紧张。

在这种危机下,各个企业都开始“深挖洞,广积粮”,5月,SK海力士决定全面扩产,用以供给家电、汽车、数码产品的生产;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直接投资10亿欧元(约合77亿元人民币)在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正式落成全新的12寸晶圆厂,预计9月投产。

除汽车企业外,苹果也在5月表示MAC电脑将使用自产芯片以取代英特尔;小米,oppo,和紫光展锐也正式联手,共同研发5G芯片。目前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得准备好“战备粮”几乎成了各个企业的共识。

对于企业来说,或许在疫情危机过去后芯片产能过剩还会造成新一轮“内卷”,但是一个营养不良的人暂时是不需要考虑脂肪肝等问题的。很明显,用量更大,但是利润更低的低端芯片目前缺口是很大的,毕竟可用于援助的钱不是无限的,在高端芯片开发和低端芯片扩产中,总要有所取舍。

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各国之间互相防备,实际上已经让芯片生产这个在过去几十年里出镜率并不高的问题重新成为了焦点。只有技术能够不被把持并作为打压其他人的武器,如果芯片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能够加强配合,芯片才不至于让各个制造业企业“伤芯”,与其说疫情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天灾,更不如说这是一场人祸。

中国汽车产业会不会遭遇西方制裁,重蹈“华为式困局”?我们要看到,除了车用芯片,还有很多汽车电子器件乃至汽车生产设备,我们依旧依赖从西方进口。和制裁华为不同的是,美国无法在汽车产业上独自制裁中国自主品牌,必须与欧洲联手才可以。

这种情况会发生吗?当然有可能。所有的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维护自己在高端产业的既得利益,这符合美欧的共同利益。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笔者认为,默克尔明年卸任之后,欧洲政局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美国的联欧策略很可能凑效。在这之后,当自主品牌汽车强大到挤压合资车企的时候,就差不多到了华为被打压的节点。

自主品牌汽车强大到挤压合资车企,这不是天方夜谭。比如比亚迪,几乎全产业链都涉及,不光自己造车用芯片,还祭出了足以终结燃油车的dmi技术,几年之后,很有可能分掉合资车企的蛋糕。如果美欧联手发起制裁,比亚迪很可能首当其冲。因此,工信部近期提出加强车用芯片及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