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上海进博会已经接近尾声,即使要经过核酸检测、隔离14天等严格的防控措施,这次进博会都不能阻止来自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展商的脚步。我问一位世界500强的高管为啥去年没来今年一定要来,他像看白痴一样看着我:“你不知道这是今年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吗?再山高路远,也要来!”
在进博会场和参展商们聊天,普遍能感受到对方态度微妙的变化,如果说前两届500强企业们还有点“我家东西最好”的傲慢,那么今年面对中国各地仍有40万采购商冲进会场“买买买”的行为,他们的语气里多了不少敬畏。
大家心里都明白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也明白2020年末在上海的这场展会意味着什么——这可能是一年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机会。
经过疫情,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对世界的分量,可以说都超出了预期,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某些趋势性变化,在进博会展品的结构变化中已经可以看到端倪,这一届进博会,医疗仪器、高端装备的全球首发率超过了食品、化妆品等消费品,尽管后者的总量是最多的。首个5亿美元大单,也是发生在技术装备馆,中国企业采购的是智慧显示类产品、电子元件等高精密仪器。
因此,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恐怕不仅在于14亿内需市场数量上不可比拟的庞大,更在于其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可预见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或者可以这么说,未来中国市场将是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和消费发展的驱动源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上海准备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约翰·弗里德曼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提出“世界城市”的概念——全球经济体系的基础节点和全球资本的汇集地。世界城市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界,通过核心商业和金融服务,在全球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追溯世界城市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城市总是产生于全球经济的重心地区,从最初的西欧,到后来的北美,再到亚洲,有些城市始终都在榜单之上,有些城市如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则只是昙花一现。过去30年,上海的地位稳步上升,在世界城市的榜单上从无到有,从下而上。不过,排在金字塔尖的,还是纽约和伦敦,东京和巴黎紧随其后,然后是新加坡、柏林、悉尼、香港——不得不承认,要真正排到塔尖,上海仍需努力。
上海已经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线,最多的摩天大楼,连续10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但成为顶尖的全球城市,不仅需要这些硬件,还应该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交易中心、经营决策管理中心、生产性服务的交易中心和科技创新的策源中心,同时,在文化软实力上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上海这几年着手推进的战略任务,无论是增设自贸区新片区,还是科创板的设立,以及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都是着力于在更深层次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体系,增强在全球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
把进博会的举办地点选择在上海,实际上也是一种象征,是国家对上海城市图景的深深期许。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进博会的开幕演讲中讲到,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在未来5-15年内链接的,也是世界通过上海的进博会拥抱的,将是全球第一大的消费市场。
上海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提高自身在世界城市等级结构中的地位,是接下来5-15年面临的最大考验。未来可期。只要在正确的轨道上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来源:作者:尤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