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不怕晚。耐得住寂寞,才能看见繁华。
最近,中国77岁的老铜匠 @朱炳仁变身“网红”火遍全国,也被国外所熟识。
朱炳仁一生奔走在艺术道路上,其很多熔铜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
雨果曾说:"40岁是青春的老年,50岁是老年的青春。"朱炳仁的77年正青春,他之所以在晚年才出名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对匠心的不懈坚守与追求。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40岁时,朱炳仁接过铜雕世家的大业,开启了重振朱府铜雕之路。朱炳仁数十年潜心于创作,钻研祖传手艺,探索工艺创新,将传统铜雕与书、画、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铜艺术体系,并将铜制品用于雷峰塔、峨眉山金顶、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座铜建筑装饰,也用巨幅彩色铜雕壁画开启了中国铜壁画的艺术高峰。
2008年,以“朱府铜艺”和“朱炳仁铜雕”为核心的“杭州铜雕”,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荣膺国家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朱炳仁也凭借着精湛技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技艺要想永远传承下去,就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在参与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时,突遭大火,铜瓦被镕融流到了地上形成了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熔铜结晶体,其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
这一场意外,给了朱炳仁一个灵感,一个新思路,经研究独创了熔铜艺术,从而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为铜文化开创第二次艺术高峰奠定了基础。
精工要巧匠,出得天下心。朱炳仁出手就是王道,第一幅熔铜壁画作品《阙立》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后,朱炳仁一发不可收拾,用熔铜艺术制作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作品《稻可道,非常稻》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展出,《万泉归海》《清香自远》被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收藏……
《稻可道,非常稻》是朱炳仁得意之作。他采用熔铜工艺,让铜自由流动,随意赋形,寓悲悯众生的情怀和以民为本的理念于其中,束束稻穗或饱满垂首,或迎风摇曳,沉甸甸闪烁金灿铜光,呈现出一幅五谷丰登喜获丰收的景象。
2015年,大型熔铜壁画《春和清妍》被新加坡中国文化艺术中心收藏。2017年,朱炳仁携50件熔铜作品举办首个海外个展——“熔古铸新”朱炳仁新加坡艺术展。2018年,首个欧洲展览“中国非遗•朱炳仁铜雕艺术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2019年,《千里江山图》《桂菊山禽图》《五牛图》《富春山居图》被收藏陈列在美国世贸大楼一号楼。
今年,是朱炳仁熔铜十五周年,也是中西方铜艺文化交流的十五周年。这些年来,朱炳仁出走于国内国际,熔铜艺术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无论是从中国的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名寺大庙,还是到台北、曼谷、莫斯科、新加坡、柏林、美国等,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建筑和铜艺术作品。
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炳仁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让铜雕成为一门让世界认可的国际级艺术品类。朱炳仁不忘文化传承,在2010年和儿子发表个人艺术集《解形熔意——朱炳仁艺术集》,通过立传著书,将相关的技艺写进了书中,让这技艺永远流传于世。
朱炳仁的成就斐然,随便拿出一件作品来,都可以说不枉此生,但他仍说,“我永不满足,我还要继续前行”。这就是匠心精神,匠
心精神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永远不服老,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超越创新,不断地追求完美……”
近日,朱炳仁熔铜艺术十五周年艺术展览将在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举办,敬请关注头条 @朱炳仁,随时了解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