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西餐进入国内已有150年历史,随后中餐也在国外市场稳扎稳打

国人对西式饭菜,初称为番菜,这是沿用“番邦”的传统称谓。到清末国力衰微,吃西餐的多是中外显要人士、巨商大贾和富家子弟,这西餐成为权力、金钱、地位的象征,因此番菜又称为大菜。西餐无论从形式、内容到进餐的礼仪都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全然不同,它能顺利地打进中国市场,并不仅仅是崇洋思潮的影响,也因为它对国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西式冷餐会、自助餐比传统中餐的宴请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气氛,更便于交谈,增进联络。这对中国男尊女卑的旧风俗是一大冲击。与中餐的丰盛、靡费相比,西餐较为质朴,这对改进中餐的食风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餐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很为可观,这里是华侨聚居之地,早在光绪五年(1879)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就注意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社会普遍依恋中国饮食,大量从中国进口猪油、粉丝、咸菜、腊肠、火腿,各种肉食罐头以及各种中式饮食器皿,在许多地方形成华人的“食街”,那里密集许多中餐馆,诸如鱼生粥、萝卜糕、炒面、椰肉丝等各式小吃都在市面上卖得很火。食随人行,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中餐馆的开张,中国的饮食风俗就传播到哪里。所以在西餐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餐也稳扎稳打地打开了世界市场,在晚清出口商贸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