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魅力清河”中华张氏祖源地非遗项目介绍——中华张氏传统祭祀


张姓历史颇为悠久,据明嘉靖年间《张氏统宗谱·得姓郡望》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孤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孤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张姓得姓于黄帝之子挥,子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而清河也就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故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自古以来每年张氏后人来到清河,在挥公堂前进行盛大的祭祖活动。2007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又据永乐癸未年张氏谱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清河家乘》亦记载:“(张)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查张氏世系,策鲂公为六十九世祖,他所处的时间为西汉前后,是立庙于清河的时期。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汉高祖四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又载:“青阳县,汉县,属清河郡”,“古青阳县,县城在县(指宋贝州清河县城)东南三十五里”。按照“立庙河南”的说法,“河”即指河水,也就是黄河或黄河支流青河。邢台一带是古黄河流经的地区,为古青河之域。今清河县正是处于大河之阳。所以古代时在清河区域立庙是十分可能的。


每年清河张姓公祭日,各村张氏族人代表都要到张氏祠堂,恭以猪、牛、羊、鸡四牲及素果为供品,祭拜祖先。自华夏张氏祖庭建立以来,海内外张氏后裔也多次到清河寻根祭祖。

21世纪以来,海内外张氏族人组团到清河寻根问祖、祭拜祖先的越来越多。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张氏公会,每年都派团来清河祭祖,在清河乃至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张氏以古冀州为中心,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向东西南北拓展。春秋时期,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以邢台任县为居住地,为此任县又有张县之称。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侯,进入西南四川,在巴蜀落户,成都人张霸任朝廷侍中郎,蜀人张宽在汉武帝任侍中郎。张陵,沛国丰县人,客居蜀地,在峨眉山修道,所建五斗米道成为道教的源头之一。西汉时张氏名人辈出,王侯世传,张姓达到了鼎盛,并通过张骞到达西域。西汉末,张氏族人已徙播到东南沿海,遍布了华夏大地。清河故土人丁昌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至,张氏一族南下。转至西北,抵达渤海东北。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张姓人群不断迁徙和繁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抵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及东南沿海。

从全国张姓分布可以看出,张姓一族在全国各地人口分布密集,东北三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北部及北京、天津、上海人口最多;河南、山西、陕西、浙江、湖北、重庆、四川、宁夏、甘肃及内蒙古东部略少,华南各省、内蒙古、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次之;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及西藏大部居后。除此,在东南沿海及欧美等国家都有张姓。可以这样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


每年张氏公祭时,全县及周边地区的张氏后人来华夏张氏祖庭挥公堂进行祭祖,海外张氏不忘祖德,每年都组团回清河寻根问祖,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张氏公会,每年都派团来清河祭祖。

公祭日时,张氏族人在挥公堂前,以猪、牛、羊、鸡四牲及素果为供品,按严格的仪轨进行祭拜。奏乐、鸣炮、上香、献祭、读祝。整个仪轨体现了汉族及张氏尊祖敬宗的优秀传统。2008年10月12日,世界张氏总会第三届第四次理事会议通过在清河设立“中华张氏祭祖月、中华张氏祭祖节”的议案。

张氏祭祀传承千年,通过保护和发掘、整理,更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对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保护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体现民族信仰,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邢台市政协《邢台非遗文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