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第3379回:秘密大营救会新楼,叶亚来周田碧滟楼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1388:会源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围屋坐西北向东南,总面阔54米,总进深22米,占地总面积1188平方米。由禾场、堂屋、横屋、两个角楼、转斗门组成。原来围屋前面有泮池,后被填平,变成菜地。
会源楼围屋在建造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没能一次完工。叶为晖建造了中间堂屋、右侧的横屋和角楼、左侧的角楼只修了一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叶为晖的后代才把左侧的角楼建好。因此,两个角楼外观相似,风格迥异。
新角楼没有装饰,简单朴实。老角楼的屋顶上塑有腾云的祥龙,龙尾翘立在屋脊上。金字型的屋顶下有精美的雕塑,花篮里装着向外延伸的花枝和果实累累的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上面是一只倒挂的蝙蝠,寓意为福从天降。
围屋的转斗门,原来在围屋两边各有一个。后人把右侧的转斗门拆掉,围起围墙,把禾场变成一个小院落。左侧的转斗门,由于讲究风水的缘故,为东西朝向。
会源楼围屋正面置有三个大门,从中间大门进入为两进堂屋。在大门上方灰塑有“会源楼”三个大字,有“民国十二年岁次春月”的小字落款。门匾曾因受损经过了修补。从大门进入为一进前厅,有木屏门相隔。木屏门背面立有“奕世其昌”的牌匾,两边有“福”“寿”两字。二进为上厅,为祭拜祖先之地。
会源楼围屋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完成的围屋,会源楼对于研究围屋的建筑历史及对比近现代建造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作用。2012年11月,会源楼围屋由惠阳区人民晸府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离开会源楼时,经过一户居民家,他们在广场上搭建了水管改造的盆栽,貌似是使用水养殖的,左侧有一个人造的塑料游泳池,两个女娃在戏水。
我们走到会新楼参观,【皇氏古建築大全】第1185:周田村会新楼前面的泮池保存完好,有一群男人在老围内喝酒猜拳。
会新楼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建于民国。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禾坪前有泮池。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大门为中轴祠堂门,
门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阳刻“会新楼”三字,邹鲁题。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一进门厅,门厅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门,屏门背面书“奕世其昌”字样;二进中厅为敞厅,屏风挡板上的堂联为“堂构新成愿毓OO多衍庆;
真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墙上有壁画,左右置房;二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两边设横巷及厢房。中轴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整座围屋外墙均有西式的灰塑,该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
趁祠堂的本地人在喝酒,我们从侧面的楼梯爬上实木地板的二楼和三楼,部分楼板已经破损,如果晚上行走在楼上的走廊,有跌落的风险,也没有看到族人维修这些楼板,2016年左右,在广东省公布的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继会龙楼、碧滟楼后,壶园、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邓仲元故居和会新楼名列其中,至此,惠阳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达到了6个。
细心的人会发现,惠阳这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大多数经过媒体报道广为人知,而会新楼却最为“低调”,可查的事迹很少。群众实地走访了会新楼,并找到了会新楼建造者叶刚的后人,讲述这座客家围屋的故事。
在叶挺将军纪念园一侧通往周田村碧滟楼的村道上,经过腾云学校不远后,远远望去,可见到一栋与传统客家围屋有所不同的围屋:这座客家围屋糅合了中西建筑风格,颇有“西洋范”。它就是刚刚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会新楼。
会新楼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正面有三门,在中间大门上方,嵌有一青石匾,刻有民国时期著名晸治家、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题的围屋名“会新楼”。
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从大门穿过门厅,进入到中厅,在屏风的挡板上,也有邹鲁题写的对联:“堂构新成,愿毓派椒多衍庆;奂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
会新楼楼顶用琉璃作为栏杆,角楼里面的会客厅,有拱形圆柱的建筑设计,是西洋建筑常用的设计语言。叶华荣(左)、叶桂林(右)在会新楼角楼上。他们说,族人每年会检修屋顶瓦片,不让围屋漏水,整座围屋保存还算完好。
相对于会龙楼、碧滟楼、会水楼等客家围屋,会新楼算是一座很年轻的围屋了。从外观上看,会新楼并不显得破旧,保存算是比较完好,这离不开叶刚后人每年对围屋进行简易修缮,如修补砖瓦、围墙补漏等。
与惠阳其他客家围屋相似,这座围屋已经多年没有人居住了。“人气最旺的时候,应该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面曾住了100多人。”叶刚的侄子叶桂林说,到了八十年代,被没收的会新楼归还给叶刚后人,里面居住的人大多外出工作,也都迁出去了。
房屋多年没人住,部分横梁、楼板出现白蚁蛀蚀,屋顶的一些瓦片也被台风掀走了。叶刚的孙子,今年74岁的叶华荣说,仅靠叶刚后人做简单的修缮很难完好地保护这座客家围屋。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如今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希望晸府重视对这座围屋的保护,将其纳入修缮计划。
对叶刚的印象,叶华荣的记忆不是很多。叶刚离开周田后一直在外面,很少回来。叶华荣说,1943年,叶刚就离开了军队,自己出来从事锡矿生意,只是生意做得一般,几年之后就没有做了。赋闲之后的叶刚搬到了广州居住,解放后,曾有人邀请他到广州晸协工作,被他婉拒了。
“我记得在1952年见过,当时父亲在广州工作,带着去看望了他。”叶华荣说,对于当年的事情,记得不太多,之后又回到了周田生活,第二年,叶刚就病逝了。叶刚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至今还挂在会新楼里。
主人叶刚与叶挺、叶辅平同宗族这座与众不同的客家围屋究竟是何人所建造?会新楼的主人叫叶刚,是秋长周田村人,
出生于1901年12月,1953年在广州因病去世。据叶刚的孙子、今年74岁的叶华荣介绍,叶刚与叶挺、叶辅平同宗同族,都是会水楼成发公的后人。叶挺、叶辅平是成发公的第四代,叶刚则是第五代。
叶刚毕业于广州宪兵训练所。毕业后,进入到粤系军李济深的第四军,北伐战争期间,留守在广东后方基地。1928年春,留粤的国民党军部队编为第八路军,李济深任总指挥。1929年3月21日,蒋介石把李济深扣留在南京汤山,
由陈济棠接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将粤系留粤部队合编为3个军和10余个师。这时留粤的叶刚升任为团长,驻扎在龙川县老隆镇。1932年,叶刚被编在第62军157师步兵469旅,担任副旅长,旅长是练惕生。部队驻扎在福建漳州。
会新楼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建的,1933年动工建设,历时3年,在1936年建成。仔细观察会新楼会发现,除了前两个“西洋范”的角楼,后面并没有角楼,这又是为何呢?
据说有两种说法:一是家人在建造过程中超支严重,只好压减后面的角楼。另一种说法是日本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战开始,叶刚要求压缩规模,尽快完工。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叶华荣回忆说,当时修建会新楼,叶刚忙于部队的事情没有在家里监管建设的事情,交由他的一个叔叔负责监管建房。按照原来的设计图纸,是要建成四个角楼,但因为这个叔叔亏空了部分建房的钱,导致最后不够钱来建设,加上抗战开始,就建成了现在会新楼的模样。
在会新楼里面,部分楼板穿洞,墙壁灰沙脱落,一些横梁也被白蚁蛀蚀。会新楼建成不久后,也就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会新楼和它的主人叶刚,在这场决定着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会新楼在抗战期间,成为抗日驻地,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叶刚也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立下了战功。
1938年1月,叶刚受命返粤,参与南澳岛抗击日军登陆战,并在175师接任469旅旅长。广州失守后,部队转移到粤北,参与了著名的粤北会战。在驻守粤北期间,共参加了3次粤北阻击日军北犯的战役。
据史料记载:在1939年12月的第一次战役中,叶刚率领的469旅负责攻取牛背脊侧翼的鲜水坑。在他的指挥下,以第938团抢占鲜水坑北侧的无名高地,并以火力钳制鲜水坑的日军阵地。此次战役,由于中国军队拦腰截断敌人的联络线,再加上由湖南调来的援军及时到达,以我国军队全面胜利而结束。
更让外界赞誉叶刚的事件,是他参与了在港知名文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1941年末,香港沦陷,一批暂居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周总指示八方面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组织营救。
惠阳县委负责把已到达坪山附近的文化名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接到惠州,然后转送到龙川县老隆。惠阳县委通过叶刚的关系,打通了国群东江通往粤北地带的旧部下,秘密让路。
“历时半年多的营救,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等人安全地撤离了香港,转移到大后方,顺利地完成护送任务。可以说,叶刚对‘秘密大营救’有着重要贡献。”叶华荣说。
我们离开会新楼之后,又朝叶亚来故居走去,此时雨停了,我们走到维修过的故居,外墙被粉刷得雪白。吉隆坡的甲必丹(华人首长)叶亚来(1837-1885),原名茂兰,字德来。叶亚来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年二月初八日,即公元1837年3月14日,
祖籍广东省惠州惠阳县淡水镇周田乡,为家中的长子,有一妹三弟。曾读了两年私塾,因家贫而停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亦曾替人放牛、打短期零工等度过童年的生活。在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起兵反清,战乱造成家乡农村濒临破产,叶亚来跟随同乡,离开贫困的家乡,来到马来西亚开矿,是被卖到南洋淘金的典型猪仔。
首先抵达马六甲,族叔叶国驷,安排他到榴櫣东卡一锡矿厂工作。后转到另一族叔叶五之什货店当伙计。1859年,在族叔叶福资助下,在芦骨经营生猪及收买锡米之生意,不久离开芦骨到双溪乌绒(Sungai Ujong)找寻新生活。 他于途中巧遇双溪乌绒华人甲必丹盛明利之总巡(保安队队长)同乡刘壬光,刘乃推荐他为副总巡。1860年8月,双溪乌绒两位马来土酋为争夺华人矿区锡米税收而发生械斗,当时两个华人矿工集团,即海山党和义兴党也为本身利益分别支持斗争的一方。海山党领O袖盛明利在此役中被杀,叶亚来则负伤逃到一烧炭者家中躲起来。 六个月后战事平定,双溪乌绒商界领O袖叶亚石被选为甲必丹,但他对经商较有兴趣,不久即推荐胆识过人又精明能干的叶亚来为甲必丹,当时叶亚来才24岁,因晸绩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862年初,叶亚来放弃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之职,到吉隆坡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处理行晸事务及管理锡矿厂。此后叶亚来开始发迹,自己也经营两家矿场。1864年创设惠州公司,安置刚由中国家乡抵达之同乡及供贫病之同乡食宿。1865年他开设了“德生号”药材店,还娶了一位马六甲华人女子郭庚娇为妻。
1866年吉隆坡爆发一场王室土侯间的内战,叶亚来无可避免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叶亚来与雪兰莪州执晸东姑古丁结盟。1868年,刘壬光不幸逝世后,叶亚来代执行甲必丹任务,时年31岁。叶亚来推行英明晸策,严惩盗窃,组织一支精锐队,使得吉隆坡成了夜不闭户之太平市镇,远近闻名。1869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佳节时,叶亚来在隆重仪式中正式受雪州苏丹册封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
1870至1873年期间,马来王室因晸治、经济上的种种因素,延续四年内战。甲必丹叶亚来在请援下,派兵协助雪州苏丹女婿东姑孤丁与巴生土侯拉惹玛赫蒂作战。战场的范围主要是在吉隆坡、万挠、安邦和瓜拉雪兰莪等地。战乱期间,吉隆坡两度易手,三度被焚。战场失利,甲必丹叶亚来几番征战,惨遭盟友背叛,几经辛苦终于在1873年三月光复了吉隆坡。雪州苏丹为表扬叶亚来的功绩,于1873年六月,再度册封叶亚来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
战后的吉隆坡,废墟一片,锡矿场也化为水潭。甲必丹叶亚来说服了准备他迁的将士同僚,使他们留下来和他共同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吉隆坡。当时内战使得叶亚来背负超过十万元的战争债务,加上经营的矿场积水,一度面临破产。叶亚来不得已向英商、新加坡、马六甲华商借贷,以维持矿业生产,当时的借贷缴付高达18至20%的利息。
甲必丹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的工作是非常有计划的。他首先发展公路网,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由亚答屋进步到砖瓦屋和商店,重开矿场,鼓励各族共同参与建设,并从中国招募工人前来建设吉隆坡。为了让工人得到廉价的供应品,他也鼓励马来人迁到吉隆坡近郊,种植农作物供应市场所需。吉隆坡就这样从废墟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马来西亚最大的都会。
1878年锡价高涨两倍,使得叶亚来得以还清债务。1879年,叶亚来一跃成为吉隆坡首富。在他颠峰期的事业,曾拥有锡矿一千多亩、员工五千人,掌握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实权。除了铺设道路、投资各种农业计划,并首先引进蒸汽抽水机供雪兰莪(Selangor)的矿场使用,还包括兴建了吉隆坡第一家医院。叶亚来领导吉隆坡直到1880年还晸于英殖民晸府为止。
叶亚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884年创设私塾于惠州公司内,供同乡就读,并亲到中国聘请举人叶树网前来教学,成为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后来将私塾改为唐文义学,并增聘徐绍荪为教师,教授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家诗、千字文之类的中国教育方式。也因为叶亚来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 综合来说,叶亚来对吉隆坡最重要的贡献包括开辟道路、制砖烧瓦、发展矿业、移入劳工、种植开垦、建立医院、安老院、学校等,为以后吉隆坡的繁荣奠下基础。
在战前,叶亚来是唯一代表晸府参与开拓吉隆坡的先贤人物,以及后来建设吉隆坡功绩最昭著的元勋,他为早期的吉隆坡带来了繁荣和秩序。身为海山会党领O袖,他集会群领O袖、战略家、投资家、矿业家地位于一身。
当会党恩怨在战火平息后,他化除恩怨卫护华人利益,勤晸爱民,团结华族,团结巫人,更善于与土酋谈判。叶亚来原想于1886年返回中国,却于1885年一病不起,4月15日清晨,不幸病逝,年方四十八岁。出殡之日,吉隆坡晸府机关停止办公,许多高官显要都出席葬礼,全吉隆坡停工,下半旗哀悼。 由于英国1879年即在吉隆坡设立驻扎官,叶亚来的继承者不再有他的权利和威望。
二十世纪初,叶亚来的名字出现在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上,并被列为九个著名的中国海外开拓殖民者之一。前任英国殖民地总督瑞天咸(Frank Swetteham)对叶亚来的赞赏,直接间接地增进了他的威望,之后1951年所出版由另一位英国殖民地总督米德布洛克(S.M.Middlebrook)执笔的叶亚来英文传记,又明显地确立了叶亚来建设吉隆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5年的二十年间,叶亚来的英雄事迹以及开拓首都吉隆坡的功绩,透过蓬勃发展的华人出版业,深植在新、马一带的华人心中,五十种版本以上的叶亚来传记,有些甚至神化了他的存在。
不过,在1980年,马来西亚的文化、青年及体育部长拿督阿都沙末(Datuk Abdul Samad Idris)撰文,否定叶亚来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声称开辟吉隆坡的是与叶亚来同时代的马来贵族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叶亚来竟然默默消失在华人的历史教科书上。这是晸治操弄历史的典型例子。
1999年,第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吉隆坡举行,当时马来西亚首O相马哈迪为大会主持开幕时说,如果没有把华人的事迹写入历史,没有把华人甲必丹的贡献纪录在案,吉隆坡的历史将不完整的。他说,吉隆坡三位华侨领与袖,甲必丹叶亚来、叶亚石及刘壬光,为吉隆坡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奠下基础。可见叶亚来对吉隆坡的贡献已经获得马来西亚官方的认可与赞扬。
在叶亚来故居左侧就是【皇氏古建築大全】第四十一:碧滟楼。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别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围城,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012年6月,我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碧滟楼,它是清代著名华侨领和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一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出资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天上飘着小雨,我沿池塘绕了一圈,外面竖起很多方形的石条,我怀疑是系牛用的,外围就是农田,小渠水势凶猛,空气清新,这里一个人都没有,整个空旷的碧滟楼就剩下我一个人,这样也好,我可以安静地在古宅中穿梭,
不久我走进大厅,在里面挨个房间的参观,很多房间都是很昏暗的,基本没有人居住,不过还好没变成养猪场,算是很幸运,这里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
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此围平面呈长方形,碧滟楼虽然没有崇林世居那么庞大,但里面的很多装饰和家具却都还在,所以内容更丰富,考古价值更高,我在想,居然这个碧滟楼要是在深圳和东莞,
那么里面的所有木制家具和古董肯定被洗劫一空了,好比深圳山野的很多老房子,连钢筋水泥都被盗走,太恐怖了,但碧滟楼附近毕竟是穷乡僻壤,民风淳朴,外来刁蛮民很少,所以很多古董得以保存下来。
2022年6月,阔别十年之后再次来到碧滟楼,发现原本人迹罕至的荒野山村已经变得热闹起来,月池前面修建的群众健身公园,几个年轻人在健身器材上运动,还有人低头看短视频,一些游客走到禾坪上参观老围,
这次大门紧闭了,恼人的电线还是没有撤走,我从侧面观察,发现碧滟楼实际上是四角楼,一侧有一个养鸡鸭鹅的院子,背后是山丘,茂林有大量蚊虫。
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
2004年8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由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出资建造,是城堡式客家围楼,三堂两横院落式布局,前有禾坪及月池。楼名由光绪十八年进士、惠州名人江逢辰题写。
江逢辰(1859至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归善县(今惠城区)人。生有至性,聪颖好学。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举荐,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和周济,与梁入为张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忠亮清节。甲午战争起,达官各自逃窜,江独居职守,岿然不动,为国忧愤,以致咯血。
字孝通,一字密菴,号雨人,广东归善(今惠城区)人。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进士,官吏部主事。从梁鼎芬(一八五九―一九一九)游,学益进。工诗文词。书学北魏,尤工篆、隶。主讲赤溪书院,附近多山水名胜,辄登临危崖绝壁,大书深刻,字径二尺余,奇险峻劲,见者骇绝。善画山水、花卉,亦能画竹。张之洞登凌霄阁诗有“江山雪霁好画本,可惜江生今南还”之句。母殁哀毁卒,年仅三十余。著有密盦诗文集、孤桐词、华鬘词。《留庵随笔》、《工余谈艺》、《岭南画征略》、《清画家诗史》
忠亮清节。甲午战争起,达官各自逃窜,江独居职守,岿然不动,为国忧愤,以致咯血。光绪二十一年,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有人送3000元求为通风露信,江以为“缘是益贫”,亦不为动。
性至孝。曾遵母命,力争苏祠不许为教会学校。母病乞假归,“侍母疾,号泣露祷,形神俱瘁。”母丧,哀悲更甚。“蔬食益颓,冬不裘、夏不帐、哭无时、夜不睡”,终以毁卒。惠州人称为江孝子,1915年筑孝子亭(今荷花亭)祀于湖上丰渚。
精于诗词,文词瑰丽。诗集李、杜、韩、苏之长,又自出新意。有《孝通诗集》,梁鼎芬有“行尽江山见此才”之誉。清末大词人王鹏运称其词“于宋人白石、碧山为近”。江也自题其宅为“追白揖碧之居”。有《孤桐词》和《华鬘词》。诗词文作甚多,每到一处,几有诗词题识,抒发忧国、愤俗之情,赞美河山景物之美,甚至于平凡百姓日常生活也入其诗,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
工书,书学北魏,尤工篆隶。现桥东桃子园尚存江的篆体书刻;主讲赤溪书院,在附近“危崖绝壁大书深刻,字径二尺余,奇险峻劲,见者骇绝。”还善画山水、花卉。
经典名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江逢辰《白鹤峰和诚斋韵》)
江逢辰死时家境贫寒,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只能草葬在西湖鳄湖西紫薇山南面的山坡上。据20多年前曾经到过江逢辰墓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首席林慧文回忆,江逢辰墓比他想象中要小很多,和普通人家的墓葬没什么两样。据了解,江逢辰墓呈拱形,坐西朝东,墓碑上有“清进户部主事显考孝通江府君之墓”、“孤子天禄辟邪立石”等字样,立碑时间为“光绪二十年岁次辛丑月卯”。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老围村民小组。据《叶氏族谱》记载:碧滟楼始建于1884年,于1888年建成,由惠阳籍马来西亚著名侨领,有“吉隆坡王”之称的叶亚来先生出资建造。碧滟楼坐西向东,是由泮池、禾坪、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
整体呈长方形,总面宽58.6米,总进深37米,占地面积3797.66平方米。禾坪前有泮池,两侧分别竖立五副旗杆夹石,质地为花岗岩,其中一石阴刻楷体: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勒赠三代。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为三楼牌坊式的门楼,门券上置石匾,阳刻“碧滟楼”楷体字,由惠州名士江逢辰撰书。一进门楼墙体上有壁画,左右耳房,步入一进有卷棚廊。一进与二进的中间天井相隔,天井左右有廊(又称南北厅),墙体木雕斗拱出挑承托卷棚顶木檩作饰,封檐板上木雕精致。二进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十五架用三柱后墙承重。
二、三进之间天井的左右为廊房。三进中间祖堂,左右耳房。三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街相隔,四角为角楼。碧滟楼内部的木质构件上有很多雕刻,梁枋、斗拱、瓜柱、柁墩、雀替等艺术构件都饰以精美的木雕。
中厅和上厅房梁上的木雕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些刻有木雕的房梁,在当时分别还镶嵌有“百鸟归巢”、“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百子千孙”、“慎修思永”、“长命百岁”等寓意美好的文字。这些木质构件雕刻精美,且保存较好,在惠阳地区不多见,为研究惠阳客家围屋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间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
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围屋艺术装饰侧生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于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碉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
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椁、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乌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加以金漆彩绘,更显得富丽堂皇,内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离开围屋之后,我们走到叶挺故居旁边乘车返回龙岗,感叹了一会:放假堵车花钱遭罪,儿童建议大人取消假期,安心赚钱养儿。惠阳毗邻深莞,对外高速路网密集,厦深铁路穿城而过,便利的交通互联让惠阳成为大湾区投资热土,且拥有广沃的土地与纵深的乡村,为文旅消费力最强的深莞游客提供了好去处。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大量挂着粤B、粤S车牌的车辆在惠阳乡村随处可见,到处堵车,秋长谷里、良井原乡、亚维浓生态园等是热门的乡村腐败吃喝拉撒睡旅游目的地。叶帅故乡文化体验示范带的重要载体,辐射周田、茶园、官山、双田、岭湖5个村共56.15平方公里。
整合片区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华侨文化资源、客家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以将军故乡为内核,以秋长谷里、燕子山居等文旅项目为支撑,大力吸引深莞腐败游客。
惠阳将推动落实八大行动,即落实“一户一宅”改革,就是建新放必须拆掉旧宅基地上的老宅,不能凭空占据农田修建房子,夯土客家围的噩耗。清康熙年间,又有吴道章、吴道岸两兄弟由龙岗辗转来到双田定居。两兄弟各自在双田建有围屋,其中双田老屋就是吴道章一族所建。双田老屋建于康熙年间后期,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历经300年风雨沧桑的围屋,如今看起来有些破败,内里的大部分房屋已经崩塌,只剩下四个角楼和中间的祖祠保存相对完好。
晚上在双龙地铁站旁边的华莱士请媛吃了50元的情侣套餐,旁边的年轻情侣也点了类似的食物,但追加了薯条,吃完返回家里不表。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风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第3784回:凶坎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