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侨领、原全国侨联副主席王源兴被誉为“伟大的爱国者”。
他于1974年逝世,新华社发布的讣告特别指出他“在侨居国外时,对当地人民友好事业和祖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王源兴,字潮澜,是福建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大洋村人,1910年出生于一家贫苦农户。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王源兴的父亲与兄弟胼手胝足劳作,王源兴则在幼年时期就被父亲送到小学堂念书。王源兴天资聪颖,发愤攻读,13岁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立龙岩第九中学,但是由于北洋军阀统治,农村经济凋蔽,父亲无力供他续学,只得忍痛送他去漳州的乡亲商店当学徒。
在漳州当学徒时,他结识了为邓子恢、章独奇主编的《岩声报》撰稿的曹菊人、郑日晖、林采之等乡亲,并深受“五四”爱国民主启蒙思想的熏陶。1926年只身闯往新加坡当苦力,得陈嘉庚先生赏识在其橡胶厂当账房,1932年南下印尼巨港创立自己的公司,被推为巨港中华总商会会董,与会长曾应时、白辰恭等为中华学校、华侨学校的建设热心奉献力量。
王源兴和夫人
“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华侨领袖陈嘉庚登高一呼,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28岁的王源兴被推举为巨港分会副主席,不遗余力地投入抗日宣传和募捐工作,并与另一青年企业家黄赐麒(后改名黄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成为莫逆之交。此时他获知曹菊人到延安当边区银行行长,邓子恢为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对华侨的捐献有一部分通过宋庆龄、廖承志的联系输送到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将士中感到分外高兴。
日军南侵后,巨港陷落,王源兴遭受日军追捕,放弃万贯家财,携妇将雏逃亡苏门答腊岛南部山芭朱鹿镇,以开荒种地为生。就在当时身处险境、经济窘迫的情况下,王源兴登上石叻班让岛,找到从新加坡逃难到此的郁达夫、胡愈之、沈兹九、张楚琨、高云赞、吴柳斯、刘漫、张企程、林枫、徐鳌等文化人,会同南侨总会实武牙分会给予经济救助,王源兴慨然出资最多。后来郁达夫回忆,依靠这笔资金,他到达巴雅公务,化名赵廉创设“赵豫记酒厂”,酿造“双清”酒,养活和保护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王源兴还资助经费,支援王任叔、刘岩夫妇到苏东去创立苏东反法西斯大同盟,领导对日斗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源兴自朱鹿镇山芭回到巨港,恢复了恒丰有限公司。他和黄赐麒被视为抗日英雄受到华侨界凯旋式的欢迎,印尼民族独立运动战士也把他们看作值得尊敬、信任的人。
1949年,陈嘉庚先生(左)和王源兴(右)
在新加坡
经过太平洋战争的考验和洗礼,华侨界出现了空前团结进步的新气象,各个侨团和行帮的负责人,都要求成立统一的巨港华侨总会,并在大会上一致选举王源兴为总会主席,黄赐麒为副主席。随后,王源兴赶往新加坡,出席10月21日举行的“欢迎领袖陈嘉庚先生安全归来大会”。毛泽东为此在延安发来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先生、王源兴先生与华侨补习学校的侨生们在一起
正是在抗日战争中,王源兴完成了思想的飞跃和升华,从此,他坚定地义无反顾地与陈嘉庚先生站在一起,不惜出巨资协助陈氏创办《南侨日报》并出任副董事长、代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王源兴携全部资金举家回国创业定居。由陈嘉庚提名出任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捐献战机和教育事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直到走完了他作为伟大爱国者的最后的辉煌人生。更可喜的是,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伟大爱国者的精神,其子女在内地投资创业、捐建公益事业良多。
志愿军部队在战地集会热烈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来源:闽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