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代表委员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既要重视“硬基建”又要提升“软机制”

■聚焦湾区·会场热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日来,代表委员围绕畅通运输通道、强化资源整合、构建能源保障体系等内容畅谈建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打通资源流动通道

“道路通,百业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当看到港珠澳大桥顺利建成通车那一刻,心中一颤,这15年的奋斗都值得了!”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已为港珠澳大桥奋斗了15年。他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桥梁建设技术和管理及粤港澳三地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苏权科认为,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明显,但由于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产业化的空间相对较小。日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智能维养与安全运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旨在搭建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运维技术合作平台,为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和基础数据共享提供支撑,“相信基础设施的运营将更加安全、智能和高效!”

作为江门全市为数不多的路桥高级工程师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冯玉宝特别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过去的一年中,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多个道路施工工程现场,深切感受到交通建设为地区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路通财通,筑巢引凤。”冯玉宝建议,加快推进深江肇铁路和珠江肇高铁的规划建设工作,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他说,珠江肇高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地区,它的建设使大湾区西翼打通了西南向、北向的通道,促进大湾区西岸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运转,激发区域活力。

结合城市群发展构建轨交网络

“《规划纲要》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充分体现了加强共同规划,加强共同建设,推动一体运营,最终实现人员与要素便利往来的思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认为,要加强大湾区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方面要重视“硬基建”,另一方面还要提升“软机制”,在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便利化大湾区居民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明表示,要使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必须结合城市群发展与需求,构建一个能够串联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发展极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潘明建议,要适度放开大湾区内部城市轨道交通申报、审批制度,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为突破点,改革轨道交通规划审批制度,先行先试,研究制定适用于大湾区发展趋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度与法规,实现政策精细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也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发挥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优势,以大湾区公共出行互联互通为切入,聚焦城市出行服务需求,通过“AI+出行”深度融合,为市民公共出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智慧出行服务。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着眼于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张传卫认为,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能源新体系。他建议,提升海上风电、洋流发电、潮汐发电、海水制氢等海上可再生能源在湾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同时从布局上尽量就近建设,减少长途输送,节约使用成本,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

一线直击

广东调整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协调发展新路

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

每天7时30分,D7530次动车迎着晨光从汕头开出,3个半小时后驶入广州东站,来自汕头的乘客可在广州享用午餐。随着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开通运营,汕头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连在一起,沿线千家万户群众的生活正在改变。

走进河源高新区,三家来自深圳的科技型企业不久前签约落户。当地与珠三角核心区之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及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吸引着企业落户。随着更多珠三角企业入驻,河源产业发展正加速提质换挡。

2018年10月22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对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寄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嘱托。“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广东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年来,广东变化日新月异,区域协调发展呈现生机勃勃图景。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中,广东正以“一核一带一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书写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篇章。

交通运输网络塑造新版图

“全力争取今年开工建设广州至湛江铁路等项目。”近期,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一则消息让湛江市民为之振奋。新的铁路,意味着湛江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距离更为拉近,不仅方便沿线群众出行,也将为各地带来发展机遇。

“要想富,先修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需要务实行动,而交通建设则是增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的关键一环。

从更好地连接珠三角,到加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新的交通网络正在成型。

在汕头和汕尾两市之间,一条正线全长162.8公里的铁路正在加紧施工。该线路起自广梅汕铁路汕头站,向西南经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后至厦深铁路汕尾站,总投资264.6亿元。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郑健认为,该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强珠三角与东南沿海对接联系,助力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把握发展大势,广东正在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一张交通大网徐徐铺开。

去年以来,广州至汕尾高铁建设进展顺利,汕尾至汕头高铁开工建设,广州至湛江350公里时速高铁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建成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广梅汕铁路厦深联络线,完成茂名至湛江铁路电气化改造,新增高铁运营里程342公里、总里程达1905公里,改变了粤西长期以来没有高铁的局面。

不仅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去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655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保持全国第一。

“我们将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促进均衡通达基础上差异化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并在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对外通达能力和联系水平上下功夫。”省交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晓华说。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紧密。当前,广东各地正在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让“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

“我们必须从构建一体化的湾区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的新视野来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广州地铁集团董事长丁建隆说,广州地铁线网将强化“内通外联”,在广佛线基础上,进一步加快7号线、13号线等线路建设,与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连接。

根据今年1月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推进会的部署,接下来全省将在塑造区域交通格局上下功夫,统筹陆海空建设面向未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贯通全省、畅通省内外、连接世界的交通网络。

跨地合作升级打开新空间

从广州市中心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位于清远市的广清产业园。作为广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去年12月底,广清产业园已有欧派家居、富强汽配、立邦涂料、恒帅微电机、美国美宝、花安堂等179个项目签约入园,计划总投资约939亿元。

各地之间通过区域一体化、对口合作帮扶等方式,促进产业协作经济发展,是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在清远,“广州总部+清远基地”模式在当地越来越常见。今年1月,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美宝清远国际生命科学城项目”在清远产业园奠基动工,该项目的总部就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而生产基地设在广清产业园。

在广东,围绕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协作机制,不同城市之间的跨地区合作探索不断升级,取得新的成果:各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更加匹配,全省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

“招聘采购工程师、中试工程师……”春节开工后,一批来自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企业在深圳网站上发布了招聘启事。去年12月,调整后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在深圳、汕尾共同推动下,合作区将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辐射带动汕尾及粤东实现新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以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在粤东粤西粤北打开了跨地合作新空间。

在河源,由河源市政府与深圳南山区政府共建的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产业园项目备受关注。去年底,双方正式签约,将努力把产业园打造成专门承接深圳南山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的产业高地。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铺展开来,从粤东的汕头到粤西的湛江,众多大项目纷纷落子布局沿海经济带:在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高端不锈钢等一批临港工业项目兴起;在揭阳,国家电投揭阳900MW海上风电、前詹通用码头一期、揭东燃机热电项目落户…… 大企业大项目纷至沓来,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要素集聚提速激荡新活力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本在于创新。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珠三角核心区要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必须在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辐射方面进一步提升。

在东莞大朗镇,刚刚完成首轮开放的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已完成40项用户课题。这些用户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课题涵盖新型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超导材料等重要领域。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珠三角的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正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去年底,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佛山季华实验室动工建设,同时启动了两批共12个科研项目,致力于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

不仅珠三角,从沿海经济带到北部生态发展区,面向全球、全国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优质载体、发展新兴产业的浪潮方兴未艾。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机遇和挑战交织的国内外形势,各地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实际行动增强创新优势。

在坚持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的同时,全省各地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在韶关,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研发机构40家以上;在阳江,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检中心已获准筹建,风电全产业链基地显现雏形;在潮州,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餐具炊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通运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启动建设……

在对创新要素的共同追求中,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开始出现跨城市产业带。

“实现年产500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年产2万套燃料电池电堆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氢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今年1月,云浮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描述了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人蓝图。

云浮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与佛山的紧密合作。近年来,两市一直在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而清远也计划依托该工业园内国鸿氢能、佛山飞驰等公司,打造云浮氢能小镇,建成全国最大产能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生产线。

创新要素的集聚,激荡着“一核一带一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围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重大命题,广东正扬帆奋进书写新时代篇章。

2018年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如何?点击查看大图↓↓

基层连线

茂名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王志军:

茂名将突出产业立市、港口兴市

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对不同功能区进行了更精准定位。作为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茂名,把海洋资源作为发展的最大潜力、最优出路,以茂名滨海新区、国家高新区、水东湾新城区为主战场,加快“港—业—城”联动发展。

放眼未来,博贺新港区深水大港将于3月22日开港,茂名百年深水大港雄姿初现;茂名国家高新区也在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聚力打造北部湾产业重镇和创兴高地;水东湾新城区以华侨城集团、新加坡鹏瑞利集团落户为契机,打造南海博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下一步,茂名将突出产业立市、港口兴市,立足优势打造有韧性、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

佛山市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毛卫东:

助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带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建设给佛山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方面,企业要延续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企业开放学习的传统,更好地吸收外部经验,并将其融会贯通成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佛山企业要加强对诸如金属3D打印等最前沿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自身向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带。

清远市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

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清一体化是清远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当前,清远正积极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创造+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加速”等合作模式,在人才、租金、产业、技术上与珠三角城市形成联动,与广州形成梯级递进的产业布局,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给清远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

去年,我所在的企业参与完成的“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清远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将有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汕尾南储仓储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彭舜章:

借“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东风深化发展

“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给了很多珠三角城市和企业新的发展机遇。以我所在的南储仓储管理集团为例,总部位于佛山,并在汕尾等地发展业务。佛山拥有突出的制造业优势、以及广佛同城的区位优势,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我们也将借“一核一带一区”的建设东风,充结合佛山具备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在巩固传统物流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冷链业务,多途径促进创新,在广东各地深入扎根、深化发展。

【记者】赵越 吴珂 王彪 祁雷 顾大炜 黄玉熹 吴欣宁 陈欣欣

【作者】 赵越;吴珂;王彪;祁雷;顾大炜;黄玉熹;吴欣宁;陈欣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