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家庭需要“真父亲”孩子需要“父能量”

当前,父教缺失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太多父亲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爸爸去哪儿了”成为很多孩子心中的疑问,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隐伤。6月19日,由劳动经济学会家庭与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做个真父亲”高峰论坛,以线下研讨、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探讨父亲的真正使命与责任,呼吁和帮助父亲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角色观,成为能陪伴和助力孩子成长的好父亲。

父亲的首要职责是建立价值观

此次论坛的主题“家庭需要父亲”,源于南非社会活动家卡西·卡斯滕斯的一本书名。卡西一直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无父人群”,在101个国家开启了“世界需要父亲”运动,唤醒父亲回归家庭,担起父亲应有的职责。他写的《做个真父亲》一书被翻译成17种语言在23个国家出版。

通过视频发言,卡西强调了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各自不同的职责和角色定位,他认为父亲的四个主要职责是提供情感安全、建立道德权威、赋予家庭成员身份及给予孩子肯定,“父亲应该是家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主要塑造者,孩子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个家庭必须要建立每个成员都清楚的道德准则,以帮助其明是非、处生活、作抉择”。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也强调了父亲在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现场演示了两段父亲与子女之间就一些敏感话题展开的模拟情境对话,让我们看到,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大环境下,父亲有责任帮助儿女明白,不管是现代与传统的比较,还是中国和西方的差别,个人在选择上都要有明确的对错标准和道德尺度,否则很容易被不正确的价值观所裹挟和误导。

北京朵多教育创始人张庆棠讲了一则“父亲的耳语”的真实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单位的管理层在一起贪腐案件中几乎全部涉嫌违纪,只有一个高管没查出问题,他说当年升迁时父亲曾在自己耳边说了一句话:“听说你很有权力,现在你来看我很好,以后别让我去看你啊!”就是这关键的一句耳语,掷地有声,对他持守职场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此,张庆棠感叹说:“一个真正的好父亲,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男人和好丈夫,只有父亲自身正直、善良、担责,才能向孩子传递责任与爱,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梁营章分析了家校共育中父亲不可或缺的生态位。他回顾清华大学老校长周诒春提倡的“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指出对培养男孩的气质和担当精神而言,父亲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华附小向来重视体育活动,爸爸的参与度明显影响孩子对待体育的态度和兴趣,有的体育“困难户”同学因为爸爸陪伴一起锻炼,后来爱上了体育,还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成员,有了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营造家庭情感环境需要父母的一致和互补

一提到家庭情感环境,可能更多人会想到母亲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好父亲除了在家庭中树立道德权威,也知道如何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创造和提供安全感。

卡西认为父亲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创造情感上安全、快乐的环境,把天堂般的美好带回家。“这会激发孩子们的大脑中分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打造出让孩子感到自由、快乐的空间。母亲则创造和谐的空间来给予支持,与父亲相辅相成。当孩子看到父母之间拥有亲密关系时,他内心就会产生安全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很认同卡西的观点,他说,“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父亲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好好爱自己的妻子”。孙云晓认为,“丧偶式育儿”模式导致妻子自身缺乏爱和关心,妈妈如果存在情绪问题,就会传导给孩子负面能量,容易导致孩子也出现问题。

“通过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父亲可以帮助孩子思考:我要怎么去爱周围的人?”新加坡“做个真父亲”团队代表李德鸿认为,父亲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改善家庭的情感环境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孩子学到与人沟通、为人处事的方法。

卡西特别强调了母亲对父亲权威的尊重与支持,父母双方在承担职责、发挥作用过程中的一致与互补特别重要。“我们的经验表明,若第一跟随者认可领导者的想法,肯定其价值和可行性,其他人会更容易跟随。”

他认为,智慧的母亲会在孩子们面前全力以赴地表达尊重和支持,如果有不同意见,父母可以在私下讨论。“家庭应营造更‘高级’的环境:人人无私奉献、相互支持、彼此互补,家人感觉天堂就在家中,而只有父母同步贡献,方有可能实现。”

北京市中芯国际学校高中部校长郑玉珍则通过她接触到的学生个案,进一步说明父亲在孩子安全感培养和人格形成上的重要影响。16岁高中生小洋,饮食不节制导致肥胖,还沉迷电子游戏。原来是父亲对孩子寄以厚望却撒手不管,当孩子出现过失或成绩不理想时,父亲就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妈妈。郑玉珍呼吁父亲回归自己的角色,建立家庭使命,重视子女教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有序,让孩子健康成长。

陪伴孩子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许多家庭父亲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认为将时间花在事业和工作上比陪伴孩子更有价值,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为的“男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一个成功的男人必须具备社会地位”等紧密相关。事实上,只要改变观念并采取行动,男人也可以在事业和称职的父亲之间找到平衡点。

有调查显示,在8-18岁孩子中,父亲与孩子高质量独处时间平均每周只有60分钟,而父亲平均每周看手机时间为50小时。这说明父亲们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陪伴家人和孩子上。

但“早起奇迹营”创始人柯洛平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说:“所有投资都可能损失,但投资孩子永不赔本。投资给孩子的每分每秒都是最有价值的回报。”大儿子出生后,柯洛平曾做了3年“全职奶爸”,放下所有工作和应酬,参与见证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用心和笔记录了无数精彩瞬间。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正直善良、热情主动、独立思考的孩子胜过一百套房子。”3年专心陪娃的经历让柯洛平彻底爱上了父亲这个职业,并把这段独特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爱上做父亲:365天天天有趣》。“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让我对人生下半场的方向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不少爸爸已开始意识到父亲角色和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来改变现状。在北京亦庄发起成立“父亲村庄”的黄靖,在儿子上高中时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缺位的父亲。他三赴南非向卡西学习,回到社区开展“爸爸早餐会”“父子营”“3F青少年足球联赛”等活动,带动一群父亲彼此勉励共同成长。“父亲村庄”的爸爸们,有了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时间,学会了把爱带进家,彼此之间也建立了友谊,在做称职的父亲这条路上成为结伴同行者。

信念催生行动,行动带来改变。孩子的成长不能等,父亲的职责不能“躺平”。家庭需要真父亲,世界需要先行者。愿更多的父亲被唤醒,开始重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职分,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养,做事业与家庭双赢的真正称职的父亲。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7日第4版

作者:陈明 本报记者 杨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