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寒冬将至,上海的春日花园在哪里?

玛丽亚·法拉《绣球花》,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11月11日,艺术家玛丽亚·法拉(Maria Farrar)个展“春天”于上海大田秀则画廊开幕,呈现了艺术家11幅全新绘画作品。从生机勃勃的花园植被到热闹喧嚣的都市街头,艺术家以其斑斓的色彩与感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于初冬之时开启一场浪漫的春天之旅。

医院的小花园

此次展览是年仅32岁的艺术家玛丽亚·法拉在大田秀则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去年,其个展“Too late to turn back now”在东京、新加坡相继举办。该展览取自美国乐队Cornelius Brothers & Sister Rose的同名单曲,法拉凭借其作品多彩的视觉效果及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体验,成功在国际艺术市场斩获声誉。

玛丽亚·法拉“Too late to turn back now”展览现场,东京大田秀则画廊,2019年 ©玛丽亚·法拉

而本次展览的主题来自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作品《记住,他们不能取消春天》。这一系列在疫情期间通过iPad创作的作品,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为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阵阵暖意与慰藉。

玛丽亚·法拉“春天”展览现场,上海大田秀则画廊,2020年 ©玛丽亚·法拉(摄影:张宏)

这样的心情让玛丽亚·法拉感同身受。自我隔离期间,法拉无法前往工作室,长期足不出户的生活让她在反复审视的过程中刷新、调整着自己的创作状态,她还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过去常被忽略的细腻情绪。

清晨,法拉偶然在收音机中听到一位身患新冠的老人在谈论自己的住院经历。他回忆起自己被带到医院花园时的情景: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蝴蝶和蓝天白云。老人称这是自己逐渐康复的转折点,而电波另一端的法拉也为之动情。

玛丽亚·法拉《向日葵》,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尽管从未置身于老人口中的花园,但法拉在沮丧的隔离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了希望。第二天,她便凭借这段口述创作了心中花园的雏形轮廓,为之后这一系列新作奠定了整体基调。

在花园主题的作品中,艺术家用精细的笔触来描绘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植物。从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名作《春》到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对伊甸园的描绘,直至儿时日本庭院的剪影,法拉跨越时空汲取灵感,造就了画面中繁茂、诗意的春日景象。

玛丽亚·法拉《绣球花》(局部细节),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脑海中的速写

除了对不同艺术元素信手拈来,法拉的作品中还巧妙连结了其他丰富内容:当受益于东方书法的笔触与西方油画使用的亚麻布相遇,法拉的作品融合了艺术历史和当代影响,展现了横跨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的个人特点。

玛丽亚·法拉《水果色拉》,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这一切源自法拉特别的经历。生于菲律宾、成长于日本,15岁时又独自搬往英国——迥异的文化环境与审美情趣极大影响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方式,从而直接映射至其独一无二的画面风格之上。

艺术家玛丽亚·法拉在工作室中进行创作,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其父母都是老师,虽然没有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但从小就培养了她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法拉童年时期,父亲带她去各地参观画廊和博物馆;而母亲对服装设计和烘焙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玛丽亚·法拉《荷式松饼》,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在出生地菲律宾,法拉第一次感知到色彩的力量:永远明媚的阳光、被粉刷得明亮的房屋、苍翠的田野……高饱和的视觉感受让她印象深刻,催生了其在创作中对色彩的表达欲。

而到了日本,漫画与日本低调、内敛的美学气质给法拉带来了更具矛盾感的文化冲击。直到前往英国,她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接触基于现象更加形而上的严肃理论与思想形态。

玛丽亚·法拉《作家》,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复杂的文化背景使法拉拥有高度开放的心态,她尝试去理解、对比同一事物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含义。戏剧性的反差逐渐重构了其世界观,在面对创作对象时,她反而能轻松抛开环境的预设,仅凭敏锐的直觉去捕捉形态,并能轻松、自由地在画面中呈现。

玛丽亚·法拉《鹤 II》,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法拉像是在脑海中进行着一场速写:头脑无法记住嘴唇的弧度,却能清晰地感受到TA的微笑。如此虚实交织、难以捉摸的画面气质,赋予了作品中丰富意象更宽广的解读空间。而正是因为法拉“去除预设”的处理技巧,让每一位经历不同的观者都能在其中发现会心一笑的细节。

玛丽亚·法拉《樱桃派》,亚麻布面油画,210×170cm,2018年 ©玛丽亚·法拉

零碎的符号在画面中尽情排列组合,让人应接不暇。艺术家在观察中不断积累,它们既来自于某一转瞬即逝的日常图像,却又在艺术家记忆与情感加持下蜕变为更凝练的轮廓。从精心设计的服饰到香甜的蛋糕,它们化身为世人皆不可躲避的欲望,令人垂涎欲滴、无法自拔。

玛丽亚·法拉《面包店》,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7年 ©玛丽亚·法拉

玛丽亚·法拉《维也纳旋转饼干》,布面油画,180×130cm,2018年 ©玛丽亚·法拉

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法拉使人不自觉深陷的魔力,还来自于其神秘的故事性。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女性背影,没有任何面部线索,观者只能在高矮胖瘦、发饰、衣着甚至场景之中揣测她们的身份与行为。

玛丽亚·法拉《博若莱》,亚麻布面油画,260×18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自一年多前起,法拉就逐渐有意识地摆脱“肖像”这一题材的局限属性,她想创作的不仅是单一的肖像画,而希望作品像小说一样拥有变化多端的特质。在静态的画布上,她试图通过按下暂停键般的定格画面,延展出更具动态的连续场景。

玛丽亚·法拉《朗姆酒蛋糕》,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她们驻足吧台前、匆匆路过街口,又或是仅仅遗落了一双高跟鞋在草丛中。跟随她们的背影,乡间小路仿佛延绵出画布之外,而街角橱窗也在灯光下闪烁着光斑——法拉笔下的女性沉浸在自己的私密世界中,对背后默默注视她们的那双眼睛毫无察觉。

玛丽亚·法拉《风信子》,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作为这双眼睛,法拉创造了一种“窥视”的形态,无意间满足了人类天生的猎奇心理。但作为创造者,她对自我在作品中的角色定位有着谦逊的认知。艺术家的“隐身”并不是为了营造故事氛围的克制,反而是对创作欲望的宣泄:它给予了艺术家创造、发展角色的能力,以及从角色中自我学习的途径。

玛丽亚·法拉《知更鸟 II》,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法拉自称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她曾无数次刻画角色时留下热泪,在脑海中频繁上演她们的故事。她在多愁善感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满足,而面对画作的观众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剧本。

玛丽亚·法拉《午夜》,亚麻布面油画,180×130cm,2019年 ©玛丽亚·法拉

忠于色彩

在时刻上演的故事中,色彩的运用无疑为画面情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南亚故乡的色彩印记,让艺术家始终忠于原始、纯粹的色彩呈现。

玛丽亚·法拉《切尔西靴》,亚麻布面油画,260×18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安德里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霍华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等都是为法拉创作带来众多启发的艺术大师。而在生活中,色彩的灵感也无处不在。例如常见的日料摆盘:雪白的鱿鱼刺身与翠绿的紫苏叶躺在红漆木盒中——法拉常常被普通日常中跳跃的鲜活色彩所打动。

玛丽亚·法拉《心叶牛舌草》,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在新作创作期间,法拉除了开启全新的花园绘画主题,更重拾了自己对色粉的热爱。她大胆地进入下一阶段:“如何将东方对色彩的感觉转化为油画的表现形式?”

尽管杂糅了多地、多时代元素,但法拉的作品并不显沉重,反而自带一股纯真烂漫的“灵气”,将现实梦境化、把平面动态化、让绘画故事化——这和法拉别具一格的艺术视角和感性思绪息息相关。不如就在这个寒冬,投身进艺术家倾心打造的春日世界吧。

正在展出

玛丽亚·法拉《向日葵》,亚麻布面油画,170×210cm,2020年 ©玛丽亚·法拉

展览:玛丽亚·法拉:春天

时间:2020年11月11日-2021年1月9日

上海·大田秀则画廊 龙腾大道2555号3号楼

编辑、采访、文景雨萌

图片资料提供艺术家与大田秀则画廊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