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没有业绩支撑的高送转等于“自寻死路”

2019年7月26日,*ST雏鹰(002477)的股价收于0.85元/股,已连续16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可能将被终止上市。

对于*ST雏鹰的18万股东来说,现在满脑子的肯定是在接下来的4个交易日中股价能不能站上1元。

同样的情形在2018年10月16日曾经出现。当时,中弘股份(000979)的股价收于0.91元/股,已连续18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不过,在接下来的2个交易日中,股价选择了向下,最终退市。

如果单纯从公司基本面分析,中弘股份和*ST雏鹰并不见得比其他*ST公司要差,但为什么会触发“破面值退市”?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盲目的扩张

中弘股份:2015年,公司宣布“A+3”战略,转型进军文旅地产,即一家A股上市公司中弘股份,再加三家境外上市公司。随后公司分别收购H股中玺国际100%股权、开易控股(KEE)75%、新加坡上市公司亚洲旅游,分别耗资4.59亿港元、7亿港元、1亿新加坡元。2017年公司又耗资4.15亿美元收购高端旅游服务公司Abercrombie & Kent(简称A&K)90.5%股权。此外,公司还向联营、合营企业追加股权投资36.9亿元。

收购后,中玺国际、开易控股(KEE)、亚洲旅游均处于亏损状态,A&K虽然盈利,但与业绩承诺数额相差甚远。

盲目的扩张不仅导致业绩下滑,更引发债务危机。

*ST雏鹰:公司2014年以来进军互联网,推行“生猪养殖、粮食贸易、互联网”三大战略布局,涉足电竞行业,又参股沙县小吃。然而,投资副业没带来盈利,反而拖累了主业的资金链,导致了后来的“以肉偿债”和“没钱买饲料饿死了猪”。

二、疯狂的高送转

如果说扩张成功与否还有运气的成分,那么高送转则纯粹是数字的游戏。

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高送转,主要是市场追捧所谓“高送转概念”,使一些股票不断出现填权行情,这对于存在定向增发和股东减持套现的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套路就是:低价定增,推出高送转方案推高股价,股价高位时减持套现。

中弘股份:2013年“10送9”,2015“10转6”,2017年“10转4”。2014年和2016年,实施了定增。

*ST雏鹰:2011年“10转10”,2012年“10转10”,2013年“10转6”,2016年“10转20”。2014年和2015年,实施了定增。

在没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叠加经济大环境不好和政策层面的“去杠杆”,高送转就等于把上市公司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注:本资讯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更多深度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公众号【溢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