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现场|艺术世界久违的“春天”,在西岸艺博会瞭望“希望”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11月11日至15日,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简称“西岸博览会”)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作为疫情以后的首个大型国际艺博会,经历了旅行限制、国际交流锐减、大型展览取消,西岸博览会让人看到今年艺术世界久违的“春天”。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馆入口处,见到莱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窗与梯——依靠历史》从地面伸向空中。《窗与梯》诉说着人类境况的脆弱与希望,在今年的西岸博览会现场,它描绘出新的图景。

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户外

本届西岸博览会在西岸艺术中心的A馆和B馆(原N馆)举行,并开启线上画廊单元,共有97家国内外画廊与机构参展,主画廊单元迎来约50家画廊,其中,豪瑟沃斯、大田秀则、高古轩、香格纳等国际画廊悉数亮相。此外,“设计单元”出现在在西岸艺术中心B1馆,让观众了解艺术与设计间的新趋势。

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室内

里森画廊展位,朱利安·奥培作品与人流形成呼应

开幕当天,“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西岸艺术中心的A馆,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标志性的肖像作品映入眼帘,作品《5月8日的老街》(2020)描绘了行走在伦敦东区的双人肖像,行色匆匆的身影和旁边往来的大量观众遥相呼应。A馆一层聚集了大量国际著名画廊,而在过去的数月中,这样的画面只可能是网络上的虚拟景象。

克拉拉·克里斯塔洛娃作品

在贝浩登画廊的展位,瑞典艺术家克拉拉·克里斯塔洛娃(Klara Kristalova)的个展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人形的动物、动物形的人类与各种变形角色聚集在特别搭建的微型景观上,如同一个怪诞诡异的童话。画廊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都是艺术家今年的新作,专程从欧洲运到上海,根据展位的特点进行布置,“和线上不同,你能在这里看到釉光,或是阳光洒下来的效果。现场的艺博会能够给大家带来想象的空间,有些藏家是要把作品买回去放在某个地方的,我们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某些预设。”在她看来,此次西岸博览会对于画廊非常重要,疫情不可避免地对交易量产生了影响,而“博览会是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现场。”

香格纳画廊展位,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香格纳画廊同样选择呈现艺术家个展,展出梁绍基的多组作品,他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进行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创作。香格纳上海的项目经理吴雨桑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博览会的线上与线下体验完全不同,“线上呈现的作品有可能是经过处理的,光线也做过调整,而线下的场域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也能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是有温度的。”豪瑟沃斯资深总监蔡荔馨也认为,购买艺术作品能够看到实物是更好的经历,但另一方面,人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很强的,“线上的很多展览也是很有趣的,比如拍摄3D视频,我们尽力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张恩利,《农场主》(The Farmer),2020,油彩 画布 © 张恩利,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摄影:Birdhead

在本届西岸博览会上,豪瑟沃斯以“形神兼备”为题呈现多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群展,其中包括张恩利的《农场主》(2020),与艺术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的个展形成呼应。吴雨桑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这场群展由张恩利的作品展开,“《农场主》让人联想到大地、生命和收获,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想到的也是真正的生活。”展览希望以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来讨论疫情后的现状、希望与生存。事实上,博览会的不少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对于疫情的思考,使得艺术市场与现实生活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例如,曹斐的《不安之岛》诞生于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滞留”新加坡时的公寓,物理限制成为其创作灵感,作品探索隔离环境对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影响。

大田秀则画廊展位,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2020

《不安之岛》(Isle of Instability),曹斐,爱彼当代艺术创作项目委托,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经历了数月的停滞,“希望”显然成为了本届西岸博览会上的一个主题。大田秀则画廊呈现了草间弥生的新作,其中包括两幅创作于今年的绘画,以及大型的花朵装置。在xiàn chǎng单元,朱加的绘画《2020》描绘了疫情之下的疏离与交流,大片的绿地让人联想到大卫·霍克尼在疫情期间所描绘的田野里的水仙花;蔡泽滨的装置作品《微风》和场馆的绿植融为一体,像是一处花园。

【xiàn chǎng单元】朱加《2020》,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2020

蔡泽滨 《微风》

从开幕第一天的情形来看,西岸博览会吸引的不只是“久别重逢”的藏家与画廊,还有更多的普通观众。大约下午一点,澎湃新闻记者看到,西岸艺术中心B馆外排着长队,人们等待着比往年更为严格的入场检查与可以留影的艺术作品。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的场域特定装置《矿物现实》由粉碎的回收玻璃和大型可攀登岩石组成,观众可以在这些处理过的碎玻璃上行走。从现场看,这件互动作品显然成为了博览会上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另一边,沈烈毅的《跷跷板-晃》邀请人们进行游戏,“跷跷板”的中间有一棵自然生长的大树,随着两边人的摆动,树叶掉落下来。这件作品曾出现在去年的杨浦滨江公共艺术季上,如今也为博览会增加了公共性。

《矿物现实》成为拍照打卡点

沈烈毅《跷跷板-晃》

除了这些具有公共性的xiàn chǎng单元作品外,此次博览会还设有五个特展项目。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推出《第一天,每一天》及《跨越边界》两个项目,其中,《第一天,每一天》由艺术史学家、玛摩丹莫奈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玛丽安娜·马蒂厄以及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朱朱合作,以法中当代艺术对话的方式来庆祝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的诞生日,目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正在上海 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博览会上展出的四位艺术家作品则是对莫奈的当代回应。

【特展单元】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第一天,每一天》现场,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2020

【特展单元】Longlati非营利基金会《繁有邀请必有回应》现场,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

成立于中国香港的Longlati非营利基金会与里森画廊和Salon 94合作,在此次西岸博览会上呈现特展“繁有邀请必有回应”,展出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和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该基金会以构建20世纪女性艺术家的收藏为主,而作为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之一,芝加哥的“生育计划”代表作、刺绣作品《EU-22大地诞生》出现在这一特展中,强调分娩图像的视觉经验,并正视缝纫这一被认为是女性技能而受到歧视的方法与背后的女性智慧。斯坦利·惠特尼的作品则以色块之间的追逐为主,展现抽象绘画所拥有的活力。

莱安德罗·埃利希《窗与梯——依靠历史》

走出展馆,回到西岸艺术中心的入口处,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窗与梯——依靠历史》从地面伸向空中。这件作品曾出现在两年前的昊美术馆个展中,艺术家目睹了城市遭遇飓风破坏后残留的房屋痕迹,创造了这个不可能的景象:一扇废弃的建筑外壳上的窗户被一架薄薄的梯子高高举起,且看不见其支撑站立的来源。《窗与梯》诉说着人类境况的脆弱与希望,在今年的西岸博览会现场,则描绘着新的图景。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