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十五世纪初期"郑和下西洋"风潮在东南亚地带风起云涌,经过满剌伽(今马六甲)地带时,一部分明朝随行人员被当地的地理环境吸引,他们就选择在当地扎根生活了,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成婚。马来语把这些人的后代男性统称为"峇峇",女性统称为"娘惹"。也有人称他们为"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峇峇,娘惹们虽然远离中国故土,却很好地保留了中国闽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惯和风俗文化。
在"土著华人"里流传这样一段话"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远离家乡,植根异土,让他们更加怀念故乡,也更加珍惜故土的一切事物。余光中的《乡愁》中有这样一段话"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而大陆在那头",相信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同胞们对祖国也有着一抹别样的思绪,这也许是近年来闽南地区华人"认祖归宗"的风潮大涌。让我们也把目光追随到了他们的繁衍历史上。
"峇峇娘惹"的根源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就有少许唐人已经定居此地,但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也没有具体历史记载,所以我们一般说"峇峇娘惹"指的通常是大明后裔,这些"土著华人"在文化上也受到了大多数来自马来族或者其他非华人种族的影响,但在六十年代之后因为政治因素,马来政府把他们归类为华人,而从此他们也失去了土著的身份。
图一(峇峇娘惹)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样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大多数华人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享受社会的资源,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部分经济需求,却永远被当地土著当作异族看待,就比如泰国十大富豪里有八位都是华人华侨,他们已经在当地繁衍近几百年,但还是不被当地居民承认。
所以这也是世界各国每个地方都有"唐人街"的原因之一,华人们在异国他乡互相抱团取暖,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把大多数华人居住的地方都统称为"唐人街"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在我国唐朝时期,国力强大,世界各国都来我国朝贡,学习大唐的服饰,饮食文化。
所以更多国家的人都愿意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唐人",而更多的华侨华人也很乐意接受这个称呼,即使我们国家有一段时间被压迫,被奴隶,被法西斯战争摧残,但他们始终相信他们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在那片土地上认祖归宗,这也许是今天更多的华人比中国人更加有爱国情怀的原因之一吧,因为离开祖国怀抱的孩子太想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故土太想尝一尝母亲的味道,所以用自己的方式又开辟了另一种菜系"娘惹菜"。
"娘惹菜"的汇聚——长桌宴
娘惹菜可以说是中国烹饪手法和马来西亚香料的完美结合,它的味道以"甜酸、辛香、微辣"为主,结合了中国福建地区口味偏淡和马来地区饮食以香料为主的特点,把中国的精致和马来地区的辛香结合,成为南洋地区最特别最精致的菜肴之一。
图二(娘惹菜)
在马来地区,当地著名的男性华人们在重要的日子里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们来到自己的家里,而这个时候家里的女性们就会用自己精湛的厨艺去为客人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物,而越是身份显赫的峇峇,他们准备的长桌宴就越是丰盛,而邀请的客人一般也是他们非常欣赏的人或者自己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们。在长桌宴上众人谈笑风生,仿佛又回到了几百年前世家贵族宴请宾客,门庭若市的场景。
在娘惹菜中有这样几道菜必不可少,"娘惹糕"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种,娘惹糕有很多口味,薄荷味,红豆味应有尽有,而娘惹糕中最有特色的要属一种叫"龙虾"的娘惹糕了,它是一种用叶子包着的米,类似于我们端午节时期的粽子,但又比粽子稍加精美,主要配料以糯米和干虾为主色彩鲜艳,精致小巧。
图三(娘惹糕)
这道糕点还有一个奇妙的寓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哪位娘惹的娘惹糕"龙虾"做的好,就代表她能嫁一个更好的人家,这和中国早期女子需要勤练"女工"非常相似,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还是深受我国闽南地区传统文化影响的,而娘惹糕也运用了东南亚地区多盛产宽叶林,以热带气候为主,当地居民因为器皿稀缺,也因地制宜,常常把宽大的叶子作为盛食物的器具,但为了防止食物掉落浪费,就把食物做成团状或块状方便携带和进食。这也是最日常的一种食物。
娘惹菜的餐具方面,基本与中式餐具无异,西式的叉和匙也偶尔使用。有一部分更早迁徙过来的土著华人也入乡随俗,像马来人一样用右手手指取饭,而在更早的峇峇家庭里,主人和客人是不能随意起身盛饭的,因为那样是不礼貌的也是举止粗俗的,主人的儿女会充当服务生为其代劳,而娘惹菜以色彩鲜艳夺人眼球,通常米饭都被主人用酱料染成鲜艳的颜色,例如橘红色,黄色等,而菜系分为白汁菜、红辣汁菜、汤菜和米饭,佐食以三巴马来盏和阿杂泡菜为主。
其实仔细看来,娘惹菜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人的口味,但可能因为当地食材的丰富性,它的外观上更具有当地风情,这也许就是地区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产物。而东南亚和亚洲同处于一个纬度之间,都属于亚热带地区,饮食习惯自然也十分接近。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而娘惹巴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作为华夏子民的特色。
异域风情的娘惹服饰
娘惹服饰运用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在服饰中它借鉴了从西印度群岛传过来的荷兰服装的蕾丝边缀,当地人称为"可峇雅",剪裁方面完美展示了娘惹们的身材,妩媚又尽展风情。下身再搭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得女性娘惹们更加婀娜多姿,娇媚动人。这只是娘惹们的服饰,其实最能体现娘惹们特色的要属于娘惹们的"珠绣鞋"。
图四(可峇雅)
在当时,婆家要在娘惹们选取合适的儿媳妇时候,一个是要考验娘惹们的厨艺,看她做的菜是否合适口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娘惹们的女工水平——"珠绣鞋",珠绣鞋是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有浓厚的罗可可风格,手工复杂,非常考验人的耐心,但也不可否认,它的华贵和典雅,它虽然是民间日常穿戴的一个服饰,但是也是大户人家选择儿媳妇的一个标准,哪位娘惹的珠绣鞋子做的好,就说明她的手艺精良,也间接地表达了她很贤惠。
图五(珠绣鞋)
其实这个标准在很多国家都有体现,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时候就有"裹小脚""做女红"等等来成为一些豪门贵族们选择每家女儿的必要标准,而阿拉伯女子也是以黑纱拂面,就连当时较为开放的西方也以"细腰丰臀"来作为定义美女的标准,所以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检验女性的标准,而马来西亚的娘惹群体身上也能看出许多中国古代闽南女子的传统习性。
传承至今的祭祀仪式
熟悉闽南地区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当地居民每逢十五佳节都会在去当地的庙宇进行祭拜,这个和古时候人们每月都要去烧香拜佛祈福如出一辙。马来地区的娘惹们也会在重要的日子里去"保安宫"进行祭拜,我们这边一般会祭拜一些"灶王爷""土地公"等等,而澳门地区会祭拜妈祖,娘惹们也会祭拜,她们祭拜的对象是"齐天大圣"。齐天大圣是我国神话故事里的厉害人物,娘惹们相信齐天大圣法力无边,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并为他们指点方向,他们不但在庙里祭拜大圣佛祖,也会在家里进行供奉。
图六(盛汤圆的器皿)
我们在娘惹博物馆经常会看到有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它的身体上被绘制上龙凤等吉祥的物件,不免好奇这是何物,其实这是当时娘惹们结婚时用来盛汤圆的器皿,每一位娘惹出嫁的时候都会在器皿中盛上红色或白色的汤圆,在新婚之夜和自己的丈夫一起使用,寓意早生贵子,和中国古代在新婚之夜喝"合衾酒"有同样的祝愿。
这个现象在我国福建,广东地区也非常普遍,过去广东人会在齐天大圣游行时在自己家的窗户上放一个玻璃瓶子,如果瓶子响了,就说明大圣听到了他们的心愿,当然这个我们不做任何评价,毕竟在社会主义的无神论倡导下,越来越多人已经不在坚持这些习俗。
图七(娘惹们的保护神)
但细细想来,这不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一种向往吗。我们可以去信仰,但不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加注其中就好。
结语:
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娘惹文化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们经历了历史的沉淀,而土著华人们之所以坚持了那么多中国的优良传统,是因为他们永远记得自己是龙的传人,永远不忘自己的使命和初心,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或许已经迁移了几百年,或许是因为世界大战被迫流落异乡,但不管怎样,他们永远都是龙的传人,都是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