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洋往事之(七):海南考古第一人 韩槐准

前序

海南,两千多年有史记载的文明史,多有据可查。除了历朝历代的《县志》、《府志》、《史志》,更有诸如《诸蕃志》、《岛夷志略》、《海南岛民族志》等中外游略对海南列朝代的人文地理状况的详述。

宋•周去非《岭南代答》

宋•赵汝适《诸蕃志》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清•美•传教士《棕榈之岛—海南概览》(是迄今所知的第一本关于海南岛的英文专著)

清•法•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

清•美•香便文《海南纪行》

清•美•廷德尔《海南岛地理概述》

然而,即便有诸如此类的文字记述海南的地表文明,可对海南史前遗迹的考古,在解放前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1950年,韩槐凖在其家乡文昌发现凤鸣史前人类遗址,从此拉开了海南史前考古帷幕。

韩槐准的成长

1892年,文昌县昌洒镇凤鸣村,韩槐准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里。14岁才开始进入当地学堂读书,17岁转入县蔚文学堂就读小学高年级,21岁高小毕业后,无奈辍学谋生。

(凤鸣村)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韩槐准天生一副倔犟与闯劲。最初,他与乡人合开染坊,几进几出后仍是债台高筑。不得已,韩槐准决定下南洋。1915年,他将刚有起色的染坊交到弟弟手中,便跟随族侄南下新加坡谋生。

从商铺跑堂到熟练胶工,韩槐准凭借着一股韧劲,仅用两年的时间,不仅偿还了家乡的债务,更是拥有了一份不小的积蓄。随后,韩槐准将这笔积蓄参股德国神农药房股份,并告别胶刀留在了药房工作。至此,韩槐准在新加坡的生活才基本稳定下来。

(韩槐准与符致逢合股的神农大药房)

神农大药房 (Singapore Medical Office)是一个在新加坡的德国人于1866年创办,大概在1919年被符致逢的叔父盘下。符致逢,海南文昌人, 1922年到新加坡学英文,不久叔父开办的德国神农药房当伙计,打短工维持生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大概在这不久后,韩槐准也入股神农大药房。1938年11月,符致逢担任香港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宣传部长,为支援家乡抗战救亡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为私立海南大学发起人之一,以后曾任海南会馆主席等职,是新加坡侨界、商界的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研究第一人

药房工作的开始,便是韩槐准人生华丽转身的开始。

自从在药房工作后,他便孜孜不倦地精读化学书籍,并从此爱上化学研究。

1933年的一天,一位外国人找到在药房工作的韩槐准,询问《本草》所记载的“苏木”英文该如何翻译,韩槐准很快做了答复。苏木的解答,激发了韩槐准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历史关系的研究。药房工作之余,韩槐准开始翻阅大量古籍,意外得知中国古代陶瓷曾大量销至东南亚。

从此,利用药房出差之便,韩槐准前往东南亚各地收集遗落海外的中国古瓷器。并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从彩料加热后的化学变化和风化程度,以及外国釉料传入中国的时间顺序,韩槐准能够准确鉴定一件陶瓷古董制造的年代。

(韩槐准捐赠故宫博物院的古外销瓷)

此时的韩槐准,虽仍在南洋谋生,其心境却早已不是只为讨生活的南洋客。他决心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和家乡,做些“愚不可及”的事情。


海南考古第一人

【中国有考古历史的最早发现是:1921年的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

1928年底,离开家乡13年的韩槐准第一次回乡省亲。他念念不忘幼时游玩时捡到的古物,于是来到村边的大小肚坡处一探究竟,幸运的是,他再次发现几件古物。然而,还没等继续挖掘,韩槐准被迫带着弟弟的唯一血脉逃离家乡返回新加坡。

1938年,韩槐准以《在海南搜得的石器》为题,将凤鸣村最初的考古发现发表在新加坡《星期六周刊》第58期上,为海南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批实物资料。

1950年底,韩槐准怀着迫切和渴望的心重返家乡。此时的家乡,已全境解放。韩槐准带着二十几年前的遗憾,再次于大小肚坡处挖掘出60多件史前雷公凿。

经过考古学界研究证实,韩槐准发现的这批石器大约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凤鸣村周围十余里,曾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居地。

韩槐准在故乡所收集的60多件“新石器时代”石器,揭开了海南岛考古发现的序幕。

海南史前考古遗址:

文昌昌洒•凤鸣(村)遗址

东方四更•付龙园(荣村)遗址

三亚吉阳•落笔洞遗址

昌江王下•钱铁洞遗址

陵水三才•桥山遗址


与郁达夫、徐悲鸿等文人墨客的挚交

1936年,韩槐准在郊外购买了两英亩半的山坡,种植了400多株红毛丹,并且亲手嫁接改良,而后又建了几件小屋, 陈列他搜集的古董图书,自名为“愚趣园”。

(愚趣园)

韩槐准诚挚热情,愚趣园很快成为当地学人交流的胜地,郁达夫、徐悲鸿、刘海粟、许云樵、姚楠等都是愚趣园的坐上嘉宾。

郁达夫赠予对联:其愚不可及,斯趣有作为

徐悲鸿赠予画作:墨猪,题字:槐准先生一笑,足见两位风雨之士的一片赤诚。

《墨猪》


(徐悲鸿为愚趣园所作)

姚楠诗云:

卖药庐中始识韩,转从市隐忆长安。

不辞客路三千里,来啖红毛五月丹。

身似苏髯羁岭表,心随谢翱哭严滩。

新亭大有河山感,莫作寻常宴会看


后记

1952年经新加坡莱拂士博物院院长推荐,破格成为伦敦的东方瓷学会会员。1962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以70高龄结束长达47年的海外侨居生活,偕家人返回祖国,出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务院文史馆馆员等职,还将在南洋多年收集的276件古外销瓷器全部赠送给国家。

(韩槐准归国前与家人在愚趣园留影纪念)

(韩槐准凤鸣村故居)


(故居照壁)

许云樵在《追悼韩槐准先生》一文评价说:“南洋有数不清的百万富翁,都是赤手空拳发迹起来的,但从一个略识之无的胶工,一跃而成为博学多闻的考古学家,古往今来,在东南亚千余万华人中,惟韩先生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