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刘知琪的时候,是在他的实验室里。此时,他正手把手教学生分析一块非常小的芯片。刘知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芯片是他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他希望能通过这小小的芯片改变原有的智能手机、电脑的存储方式,“让人民生活更便捷”。
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带博士生,似乎应该是有资历甚至有年纪的科学家。但是,刘知琪今年只有28岁。他是2017年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回国而来到北航的。2013年,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铁电多铁材料及存储器件博士后研究,继而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担任“主任博士后”从事拓扑重费米子体系磁性和超导研究。对科学家来说,这应该是一条可以预想的坦途。但在2017年,他没有留在美国高校任教,而是毫不犹疑地回到国内,“打算大干一场”。
他向记者介绍了回国的原因:“除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外,国内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条件优厚。像我们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可以有300万元启动经费,学校也给予很多配套服务,提供实验室场地、团队等。这样,一个团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在美国,不会有类似这种国家层面的帮助和扶持。”
在国外的研究生活,如闭关清修一样。此时,国内的发展正一日千里。“我走的时候还没有高铁,现在公共交通非常方便,移动支付快捷简便,这也是国外无法比拟的。”刘知琪说,他更看中的,是北航把所有的青年教师,不分专业背景,全都集中在一层楼里工作。“这简直像一个前沿科技的‘特区’,大家随时碰撞交流出一些跨学科的新思路,开阔眼界。”
刘知琪说,他希望通过努力,让“信息存储的能耗降低两到三个数量级”。“我们传统的存储方式是用铁磁材料,比如铁钴镍等,像磁盘、磁卡都是这种材料制成。但它有个缺点,就是遇到磁铁时会‘消磁’,失效。如果我们使用反铁磁材料,像南北极互斥这种方式,就不会产生这种副作用。传统存储材料发生作用是电流助力,因此,手机、电脑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热、没电。如果我们不用电流,而是用电场助力,就会避免热流损失,能耗也随之降低。到时,手机、电脑可能比现在的存储量多成百上千倍。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降低能耗,提高计算运行速度,抵抗外磁场的干扰。我想,这也是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刘知琪最后说。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02日 08版)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