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时光剪影

WINTER IS COM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06 年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对“中华老字号”的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在第一批和第二批的“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中,广州陈李济药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选。这些入选的广州医药“中华老字号”都是由近代广州地区存在的大批医药老字号逐渐演变而来。回溯近代,西风东渐,文明起落,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华医药老字号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闪耀名片,面对西医药之洪流,在艰难受阻中依然熠熠生辉、岿然不倒。广州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生产基地之一,其医药老字号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对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其发展概貌,评价其发展特点。

一、调查文献来源

通过调查广东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4 家文献机构以及广东省情网、广州市情网、读秀知识库所收藏的广州近代时期的地方志、文史资料等共计 35 部文献,对近代时期广州地区存在的医药老字号进行统计。

本文所调查的地方志文献涵盖了省志、市、区县志,主要包括:《广州省志·医药志》《广州市志(1840-1990)》《海珠区志(1840-1990)》《越秀区志(1840-1990)》《东山区志(1840-1990)》《番禺县志(1840-1990)》《荔湾区志(1840-1990)》《天河区志(1840-1990)》《白云区志(1840-1990)》《黄埔区志(1840-1990)》《芳村区志(1840-1990)》《花县志(1840-1990)》《从化县志(1840-1990)》《增城县志(1840-1990)》《南海县志(1840-1990)》。

陈李济四百余年济世之路

其他文史资料主要包括:《芳村文史第 7 辑》《荔湾文史第 2 辑》《白云文史第 13 辑》《花县文史第 4 辑》《东湖街志(1840-1990)》《广州工商经济史料(第二辑)》《广州文史第 61 辑广州老字号下》《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 3 卷清末民国时期经济篇》《广东医药工业志(1949-1985)》《广州文史资料第 39 辑》《中国老字号玖药业卷》《广州著名老字号》《中国药业史》《中一之路——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发展史》《白云生处古药新香——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清凉好世界活力王老吉——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史》《敬业以精修明唯诚——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史》《中药世家采芝林——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发展史》《合力发展济世为公——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发展史》《百年潘高寿治咳之路——潘高寿药业有限公司发展史》。

二、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调查结果

(一)数量与名称

根据调查,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总计约 300 家,该数据不包括分支机构的数量。创办于 1840 年以前的广州医药老字号大约有 30 多家,1840 年至 1949 年期间创办的约有 260 多家,少数老字号年代不详。

其中最早创办的是东晋时期由寺院海辐禅院经营的成药社,该院后有医僧问病售药。自古以来,道僧卖药就是零售药业的补充。此外,还有许多诞生于近代之前并现存至今的医药老字号。创始于 1600 年的陈李济药厂,历经 400 余年,历史上曾与北京同仁堂(1669)、杭州胡庆余堂(1874)三足鼎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之一。有 150 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还包括何弘仁(1610)、冯了性(1659)、保滋堂(1669)、敬修堂(1790)、采芝林(1860)等。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名称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大多以堂、轩、斋、行、社、局、馆、房、厂等命名,如何明性堂(1651)、两仪轩(1811)、刘贻斋(1830)、万春园药行(1904)、梁和昌药社(1843)、黄贞庵药局(1860)、橘花仙馆(1838)、泰安药房(1882)、岐生堂中药厂(1875);

二是很多医药老字号的名称与创始人的姓名有关,如冯了性药铺、梁财信医馆、唐拾义药厂直接取自创始人姓名,而陈李济药厂的名称则是取创始人陈体全和李升佐的姓;三是这些老字号的名称多体现济世、仁爱、树德、敬业等价值观,陈李济有“存心济世”的寓意,敬修堂有“敬业修明”的寓意。

(二)创建区域

近代广州各个区域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医药老字号大部分诞生于实力较发达的区域,其中越秀区和荔湾区(旧称西关)是这些老字号的集中创建之地。90% 以上的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都创建于这两个区域。这与这两个区域的历史地位、经济条件、交通情况、人口数量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越秀区和荔湾区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越秀区的北京路、中山五路(旧称惠爱中路)、长堤、人民南路和荔湾区的上下九路、十三行、十八甫等商业街区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清代民国年间,在荔湾区的洞神坊、龙津路和冼基、和平路一带,曾有成行成市的“中医街”。因此,这两个区域的医药老字号数量之多便不足为奇了。

创建于越秀区的著名医药老字号有陈李济药厂、何明性堂、敬修堂、采芝林药行、岐生堂中药厂、王老吉等;创建于荔湾区的著名医药老字号有保滋堂、梁财信、马伯良、潘人和、潘高寿中药厂、唐拾义药厂等。其他地区的医药老字号非常少,有海珠区的海辐禅院、嘉宝栈(1902),番禺区的陆老七药行(1921)。

广州药铺

三、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特点评价

(一)经营规模与模式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启动资金较少。当时有相当规模的合药行在开业时也只有本银 800 两。其次,人员数量少。广州医药老字号初创时期,员工人数超过 100 人的只有 4 家,包括源吉林制药厂 196 人、广州虎标永安堂 150 人、陈李济 140 人、神农制药厂 131 人。大多老字号员工人数不超过 50 人,甚至很多老字号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在经营。著名凉茶始祖王老吉(1828)在创建时有 41 个员工;潘高寿(1890)创建时有 17 个员工;高伯芗药社(1858)创建时只有员工两人。

虽然经营规模比较小,但大部份老字号都持续经营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也为之后的公私合营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些医药老字号规模都很小,因此,当时大部分都是工贸一体的手工业小作坊经营模式,即集制药、售药、行医于一体。制售各式蜡丸的长春洞(1890)是潘高寿的前身,就是采用工贸一体的经营模式,其店前卖药、店后制丸。

还有唐拾义药厂(1912),在初创时期,不雇请职工,上午诊病,下午制药,老板的妻室和子女是他的员工。这种模式便于管理和创建自己的品牌,并且有利于获得更多利润。虽然南北朝时期中国医药开始分业,但并不彻底。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工贸一体的经营模式更好体现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广州医药行业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这种工贸一体的手工业小作坊经营方式虽然随着老字号的规模的扩大不断改善,但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破坏和外资药业的垄断,直到 1956 年人民政府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前,这种经营模式一直存在。

陈李济百年楹联

(二)经营产品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大部份以生产成药为主,并促使广州成为除了北京以外,另一个中国成药制造业基地。根据经营产品种类的不同,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中成药制造业,另一类是以经销或生产西成药为主的西药制造业。

1.以生产中成药为主

近代广州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医药老字号生产的中成药剂型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丸、散、膏、丹、酒、茶、油、酊水、糖浆、饮片。丸、散、膏、丹是中成药四大传统剂型。生产丸剂的著名中成药制造业有何明性堂(1651)、陈李济药厂、李众胜堂(1896)等。何明性堂的神效红丸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然而由于它是光身药丸,不利于保存。

因此,陈李济药厂创制出用石蜡和蜂蜡混合做包装的蜡壳药丸,它生产的著名蜡壳药丸有主治风寒的追风苏合丸、补气养血的乌鸡白凤丸、养血安胎的千金保孕丸等中药丸剂。此外,李众胜堂创制的保济丸是著名的中成药小丸,主治食滞胀痛、水土不服、肠胃不适。生产中成药散、膏、丹比较著名的有何弘仁药厂(1610)的乌金眼药散,马伯良(1803)主治小儿风痰急症七厘散,梁广济(1900)的风湿膏,黄贞庵药局(1860)的疮科膏,保滋堂(1669)的保婴丹主治小儿急惊风等疾病,敬修堂的儿科药回春丹等。

药酒、药茶、药油、酊水、糖浆、饮片也是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生产较多的产品。药酒比较著名的有主治风湿疼痛的冯了性药酒,潘人和(1852)的毛鸡酒。药茶的产生是为了应对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最有名的药茶老字号是众所周知的王老吉,其凉茶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功效。药油比较著名的是敬修堂生产的跌打万花油。酊水最早的是由海辐禅院创制的“金汁水”,是用童子尿浸渍女贞子等七八种中药材,主治麻疹、大热症。糖浆类比较著名的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近代广州有许多中药饮片店铺,如 1935 年开业的永德祥药店,以手刨当归片、手切北芪片而驰名;1945 年开业的成昌中药店以茯苓片而闻名。

2.以经销或生产西药为主

19 世纪中叶,西医东渐给中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结束了中医药独领市场的局面。国人对西药、西医由最初感到稀奇和怀疑转变为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高。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以经销西药为主的老字号。1882 年,由广州旅美归侨罗开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商西药房——泰安大药房。泰安大药房经销进口西药,同时自制花塔饼、癣药水、罗氏补血汁等成药。随后创办的还有广安西药房(1890)、必得胜药房(1906)、老威药房(1912)等经销西药的华商药房。

随着近代中国医学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一些商人开始创办西药制造工业。1902 年梁培基在广州创办的梁培基药厂是华人的第一家西药制造厂。当时华南地区疟疾盛行,梁培基采用具有治疗疟疾的特效西药“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配以中药甘草粉、滑石粉以中成药丸剂的形式发售,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先河。由于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所以这种丸剂称为“发冷丸”。

梁培基发冷丸行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远销马来西亚、南洋群岛一带,在美国华人聚居的中药店铺也有售卖。在梁培基药厂创办之后,广州地区以西药为原料的制药业逐渐增多,包括唐拾义药厂(1902)、和平制药公司(1917)、灵芝药房(1921)、雷天一成药社(1927)、二天堂(1930)等。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大多都有主打的经营产品,并配合其他中成药售卖。有些规模较小的医药老字号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而规模稍大一些的则在经营主打产品的同时,集生产丸、散、膏、丹等多种中成药剂型于一身。比如广州敬修堂在创办之初以回春丹、如意膏为主打药品,乌鸡白凤丸为等其他丸、散剂型为辅。

(三)经销范围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在初创时期经销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随着产品的名气、质量不断提升,经销范围扩大至全国乃至海外。清代时期,广州药业迅速发展。乾隆年间,广州与潮州、福建药商就抓住便利的海运条件,北上开拓全国市场,号称“粤闽潮帮”。

这些广州医药老字号制造的各剂型成药凭借其优良的质量、新颖的包装、可靠的疗效、合理的价格逐渐占领全国市场。广州作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其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这为中国制药销售海外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实力的不断发展,一些医药老字号不仅药品销售到海外,而且在海外多地设立分支机构。李众胜堂(1896)生产的保济丸对消食化滞、解暑清热有良好的疗效且价格便宜,因此成为华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的著名常用药。

随着该老字号业务不断扩大,它在香港和上海均设立分部。陈李济生产的药品不仅销往全国,而且在 19 世纪 20 年代,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地。此外,陈李济还在香港、台湾等地开设分店。马伯良、梁财信、潘高寿、李众胜、迁善堂、王老吉等均销售海外,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这些实力雄厚的老字号的海外经销范围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比较近的东南亚地区。

(四)市场竞争

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必然历经行业竞争的考验。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华商竞争,也要与外商竞争。尤其是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商业垄断,这对华商经营的医药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在行业中更有竞争力,这些老字号在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宣传、保密管理、打击假冒方面不断奋进。

在生产技术方面,很多老字号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良产品。蜡壳药丸就是在光身药丸不宜保存的情况下诞生的。因此,陈李济对生产包装上的技术革新使其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闻名于世。潘高寿的前身以经营蜡丸为主的长春洞,但随着西医药的冲击,其营业额不断下跌,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开发新药,将桔梗与枇杷叶混合熬制,研制出对伤风咳嗽患者有良效的“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在产品宣传方面,这些老字号多管齐下。梁培基不仅在街道张贴广告、登报,增加店面特色,而且用广州方言宣传卖药。采芝林药行为了宣传其产品,每逢科举考试时将自己的产品作为礼品在考场外发放,通过来自各地的儒生广泛宣传。此外,还有些老字号通过名人的宣传和赞誉提高其品牌影响力。1843 年,时任两广总督祁贡为保滋堂题写“养和种德”的匾牌,意指行医制药之人,为百姓保养身心,品德高尚。

在保密管理方面,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经营者对制药工作的保密性已经开始有一定的重视。唐拾义药厂不仅对现金出入、存货数量进行保密,尤其对药品原料的名称、价值、分量等方面的保密性更加注重。凡是贵重原料,均由其家属或亲信亲自购买、配制、混合,然后才交给工人制作。为了便于保密,该老字号于 1938 年另设增寿堂成药批发店,该批发店与唐拾义药厂有一定距离,避免了因药品出入而泄密的问题。

随着这些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伪造假药的恶性竞争局面。为了改善这一不良环境并维护自己的权益,梁培基等十几家成药老字号共同组成“广州市成药缉伪会”,专门打击假冒伪劣药品。

(五)发展去向

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大致有三个最终去向:倒闭、公私合营、外迁。倒闭和外迁的情况比较少。陈李昌(1651)于 1941 年倒闭,陈李恒(1761)和余仁生(1918)均迁到香港经营。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大部分医药老字号被迫暂时停业或外迁。保滋堂被迫停业长达 7 年之久。王老吉被烧毁后迁往澳门营业,1944 年才在广州恢复生产。

随着抗战胜利,大部分外迁的老字号又迁回广州,被迫停业的老字号重新恢复经营。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从此走向公私合营的道路。1956 年,人民政府按照产品剂型相近、业户条件优劣搭配、长短互补原则,对广州医药老字号进行了改造与重组,将 114 家中成药厂社合并成 11 家公私合营联合制药厂,将 80 家西药制造业合并成 16 家公私合营联合制药厂。如 1956 年,由保滋堂、崇佛氏、梁财信、黄中璜、刘贻斋、卢畅修堂、杨觉庵、杏春园共 8 个私营厂合并成公私合营保滋堂联合制药厂。

现存比较著名的陈李济联合制药厂、敬修堂联合制药厂、王老吉制药厂等都是公私合营的结果。公私合营便于对制药工业进行管理,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使中国制药工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近代广州作为商业大城和外贸门户,是南方药材和进口药材的集散地。这个时期存在的医药老字号是近代广州医药工业的时代缩影。

本文揭示了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概貌并评价其特点。由于文史资料的不充分,使本研究不尽完美,但力求客观、详实。同时,笔者期待后续更加精益求精的研究。虽然这些医药老字号历经战乱的纷扰、西医的冲击、外资的垄断等状况,但大部分都屹立不倒,这是无数个近代民族华商精心经营和薪火相传的结果。

随着新中国时期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老字号的名称随之消失,但它们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痕迹,为现代中国医药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近代广州医药老字号的发展是繁荣且经久不衰的。

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