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数家上市公司的李泽楷旗下富卫保险不断传出上市消息,虽富卫并未明确回应,但上市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纵观中外资本家,均爱保险,海外有著名的股神巴菲特靠着保险的浮存金成就收益传奇,国内则有复星、万向等资本系将触手伸至保险领域。与前述资本家类似,富卫的发家同样是买出来的。
▲李泽楷
富卫保险或上市在即
2月16日,据媒体报道,香港富豪李泽楷旗下富卫保险最快本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预料或于今年5月或6月挂牌,集资约20亿美元。而富卫发言人则拒绝评论消息。
早在去年12月,市场就传出富卫保险赴港上市的消息,公司优先考虑于明年初改在香港申请上市,而当时富卫将完成新一轮14.25亿美元私募投资者融资。
作为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旗下富卫保险拟上市的消息更是接连不断,在2021年这一年时间先后三次爆出在新加坡、美国、香港上市,时至今日其上市计划还未正式官宣。
但从富卫保险一次又一次的拟上市消息中,李泽楷偏爱的保险业版图也正式揭开,叠加此前拥有的三家上市公司,俨然形成一个横跨地产、保险、电讯等行业的商业帝国。
富卫的传奇前世
其实富卫是一家站在“百年巨人”肩上的企业,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荷兰国际集团ING,ING曾经在全球保险及银行中排名第三。
2012年,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集团以21.4亿美元收购ING港澳和泰国业务,并于2013年更名为富卫,取意“保卫财富”与“安全”。
“坎坷”的上市之路
纵观富卫保险的上市之路,堪称一波三折。
开端始自去年2月22日,当时据媒体报道,富卫保险计划在新加坡上市或与美国上市的SPAC合并,以维持双重股份架构,同时考虑是否在香港上市。也就是说,新加坡、美国以及香港均在富卫保险上市选择之列。
而同年9月23日,富卫保险作出选择--赴美上市,首次递交招股书,目标募资金额约20亿-30亿美元之间,公司估值达130亿美元-150亿美元左右。不仅如此,据富卫集团更新的上市文件显示,当时已锁定多个投资者认购总计9亿美元的股份,接近最高融资额的1/3。
在一切准备就绪中,时隔3个月后,去年12月20日富卫赴美上市计划却戛然而止,公司提交撤回赴美上市的申请,并表示公司正考虑其他融资途径。
至于富卫保险放弃美国上市的原因,有分析称公司是考虑到中概股退市及股价问题叠加监管审批迟迟未通过,最终有意放弃在美上市。
虽然赴美IPO进程并不如意,但富卫依旧为上市做准备。同年12月14日,据知情人士透露,亿万富翁李泽楷旗下的富卫集团即将达成协议,通过私人配售筹集超过14亿美元,并准备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买出来的保险版图
李泽楷创业于1993年,当年用4亿美金创立StarTV,看准北美资本进军亚洲传媒业机会,在市场高峰时转手以9.5亿美金卖给传媒大亨默多克,捞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5年李泽楷花费6.8亿买下了皇冠车行大厦,8个月过后,李泽楷就以8.1亿价格卖出,轻松赚取1.3亿。
2000年,只有10亿美元的李泽楷,向30多家银行借了130亿美元,以小鱼吃大鱼的方式并购年利润超过100亿港元的香港电讯公司(现电讯盈科),成为当年亚洲第一大并购案,缔造了当时价值70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30出头短短18天就在香港股市创造了狂赚5800亿港元的奇迹,身价一度排名亚洲前三,这也成为他商界封神之战。
最后李嘉诚挺身而出买下了李泽楷手上的大部分资产,他才得到现金周转,并逐步还清了130亿美元的贷款,在李泽楷的精心经营下,香港电讯开始从转亏为盈,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投资和保险行业。
李泽楷最早踏足保险业始于1994年,当年李泽楷就曾收购鹏利保险,1999年,鹏利保险更名为盈科保险,并在香港上市。2007年,他脱手盈科保险赚得35亿港币。
对于保险业的布局,李泽楷保持一贯大胆激进的作风,看好就买。李泽楷对外毫不掩饰其企图缔造保险帝国的野心。2018年在香港大学演讲时曾表示,他有7成的精力放在金融尤其是人寿保险方面。
其对于保险业的热忱早在1994年就已出现,当年李泽楷以超5亿港元收购鹏利保险,由此成为鹏利保险的实控人,1999年鹏利保险更名为盈科保险并分拆上市。
经过7年的发展,2006年,盈科保险新业务增长59%,全年保费收入20亿港元,净利润3.22亿港元,同比增加近7倍。可长期股价低迷致使李泽楷选择在2007年以35.26亿港元将盈科保险50.48%股权出售给比利时富通保险集团,每股作价8.18港元。这个价钱比盈科保险的市场买卖价有接近60%的溢价,此举可谓是双赢。
尝到甜头的李泽楷继续自己的保险事业,其真正开始建立保险帝国是在2012年10月斥资21.4亿美元(折合166亿港元)现金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在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打败当时的竞争对手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宏利金融以及友邦保险等保险巨头,富卫保险至此应运而生。
而对于富卫保险的前路,则是通过一步步的“买买买”发展壮大。
2016年是富卫凶猛并购的一年,当年4月,富卫集团从亚洲最大的私立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班台手中收购Shenton保险90%的股权,由此进入新加坡市场;两个月后,借助全资收购新加坡的大东方人寿越南分公司,进入越南市场;同年12月全资收购日本最大外资保险公司——AIG旗下富士生命保险公司,进入日本市场。
短短4年时间,富卫集团的业务已经扩展至亚洲的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内地、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以及日本。
分地区开看, 富卫集团将十个市场划分为4个板块:香港(及澳门)、泰国(和柬埔寨)、日本、 和新兴市场(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和马来西亚)。
其中,香港(和澳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调整后的税前营业利润分别为1.3亿美元、1.28亿美元和1.41亿美元。
泰国(和柬埔寨),调整后的税前营业利润在 2018 年和 2019 年保持相对稳定在 4800 万美元和 4100 万美元,2020 年增加到 8600 万美元。
日本市场方面,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的调整后税前营业利润分别为 5600 万美元、7100 万美元和 1 亿美元。
而新兴市场整体处于亏损状态,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的调整后税前经营亏损分别为 8100 万美元、9800 万美元和 8700 万美元。
分渠道来看,目前银保渠道是富卫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该渠道贡献近半收入。富卫合作的银行包括泰国SCB、越南VCB、印度尼西亚BRI、菲律宾Security Bank等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富卫拥有独家银行保险合作伙伴的 1.5 亿客户群的专有访问权,从 2018 年到 2020 年,银保渠道新增客户98.6万户。
其次是保险代理人渠道,2020年该渠道贡献收入比例达到21.8%,其代理人数量从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的约 18,200 名增加到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的约 33,200 名和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的约 36,100 名。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9年和2020年以及2021年6月30日,富卫分别拥有360万、560万、700万和740万个人客户,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32.6%。
李泽楷的并购热情依旧不减当年。2019年3月,李泽楷通过收购汇丰集团持有的马来西亚合资保险公司HSBC Amanah Takaful 49%的股份,进军马来西亚市场。同年9月,富卫又收购泰国汇商银行旗下人寿保险业务,作价30.72亿美元,这两家子公司2019年的收入分别占当年富卫总收入的0.5%、5.7%。
2020年,富卫又完成三次收购,先后拿下越南保险公司Vietcombank-Cardif Life Insurance、澳洲联邦银行旗下的印尼人寿保险业务、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集团的两家香港子公司(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及美商大都会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Bangkok Life Assurance (Cambodia) Plc。
值得一提的是,富卫收购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集团的两家香港子公司完成后,富卫在香港市场份额和实力将大幅增加,有望和保诚、友邦、安盛等传统保险巨头同台竞技。
经过一系列的“招兵买马”,富卫保险已成长为香港第九大寿险企业和泰国第二大寿险企业。业务覆盖至中国香港、泰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等十个市场。
有人认为,富卫集团是未来在亚洲最有机会与友邦一争高下的险企,但目前从收入和保费规模来看仍有较大差距,不过富卫集团业务增长迅速。
在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以及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分别录得总收入46.88亿美元、62.32亿美元、94.87亿美元、60.21亿美元,分别录得净亏损 1.96 亿美元、3.32 亿美元、2.52 亿美元和 3.18 亿美元。而2020年全年,友邦保险总收入为503.29亿元,同比增长6.6%。
在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以及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富卫保费收入分别为41.55亿美元、51.27亿美元、76.82亿美元、48.49亿美元。2020 年,友邦净保费及收费收入为333.28亿美元。
在 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以及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富卫首年标准保费(APE)分别为10.55亿美元、11.25亿美元、16.92亿美元、7.51亿美元,新业务价值(VNB)分别为 6.48 亿美元、4.98 亿美元、6.17 亿美元、3.46 亿美元,总加权保费收入( TWPI)分别为38.10 亿美元、46.55 亿美元、65.46 亿美元、36.57亿美元。
富卫的营收自然不断增加,据数据显示,从2018的46.88亿美元逐步增长至2020年的94.87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为60.2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五成。2021年上半年富卫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28亿美元。对于扭亏为盈的原因,富卫表示,主要是因集团的短期证券与地产投资项目录得较佳表现。
而关于未来公司盈利的情况,富卫表示,公司仍将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因而短期内将无法保证实现盈利,或有可能在未来持续亏损。
李泽楷错卖腾讯股权
作为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在商业上的动作一直备受瞩目,而他本人也因大胆激进的投资风格和极强的商业天赋,被港人称为“小超人”。但他也曾错误判断,对腾讯撤股而损失上千亿元。
如今的腾讯公司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的巨头企业,但对公司的发展而言并非是非常顺利的。1999年,腾讯的OICQ(QQ的前身)在其上线9个月的时间,轻松拿下百万用户。要知道1999年当时我国的互联网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当时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
腾讯用9个月的时间,轻松拿下如此之多的用户可见当时马化腾团队的实力之强。但对马化腾的创业团队而言,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大,所需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而当时的腾讯公司账上还剩1万元,显然这是不能够支持的腾讯企业后续的发展。在经过多方关系的努力下,李泽楷的盈科对马化腾的腾讯进行投资,并换取腾20%的股份。
但对整个李嘉诚家族企业而言,旗下业务更多地是聚焦在实体行业之中,这让李泽楷对当时腾讯的发展很不看好。在后来腾讯的发展过程之中,李泽楷便把在腾讯手中的20%的股份进行变卖。令李泽楷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腾讯公司已高达上万亿,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就这样,“小超人”痛失了一次超越父亲甚至问鼎全球首富的好机会,李泽楷后来也说这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教训。
李泽楷的“商业帝国”
电讯盈科:蛇吞大象神话后跌宕起伏的资本运作路
李泽楷在商业上的动作一直备受瞩目,不仅是涉足保险业,还手握数家上市公司,俨然形成一个横跨地产、保险、电讯等行业的商业帝国。福布斯中国2021年排行榜,估计李泽楷身价为48亿美元,排名101,主要是富卫集团还未上市,如果富卫集团一旦上市,李泽楷身价将更上一层楼。
细观李泽楷拿下上市公司的路径,不难发现其惯用的手法是借壳上市。
1999年5月,李泽楷以盈科拓展部分资产以及数码港发展权注入上市公司得信佳集团有限公司,盈科拓展成为得信佳的大股东,并把得信佳改名为“盈动数码”,成功借壳上市。借助互联网的热潮,盈动数码上市首日,股价就上涨15倍,之后更是一路飙升,市值也一跃升至超2000亿港元。
不满足于此的李泽楷在2000年上演“蛇吞象”式收购,没有任何实质性资产可抵押的盈动数码成功吞并一家净资产过千亿的香港电讯,两家公司合并成为电讯盈科。
电讯盈科是香港最大的电讯公司,2000年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控股的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和香港电讯有限公司合并而成,创下当时港股市场最高并购规模纪录。该股也是资产泡沫破灭的一个典型,14年前成立时市值超过3300亿港元,本周最新市值355亿港元,市值蒸发八成多,前几年市值更一度跌到200亿港元以下。目前电盈的市盈率为18倍,中国移动为11倍。
而电讯盈科股价的高光时刻停留在2000年,自2000年电讯盈科股价创下历史新高285.39港元/股后,股价一路走低,截至2022年2月18日收盘,仅报4.2港元/股,与22年前的历史最高点简直是天壤之别。
电盈的组建,是资本市场蛇吞大象的神话之一,也是政府主导企业重组的失败案例。香港回归后,由于内地电信市场没有放开管制的迹象,香港市场则因港府开放电讯运营牌照而竞争激烈,1999年控股香港电讯的英国大东电报局决定处置股权。急于扩展生存空间的新加坡电信立即行动,2000年1月宣布可能和香港电讯合并。政府方面对于将涉及国家安全的电讯行业交由新加坡电信控制颇有顾虑。1个月后,李泽楷控制的盈科数码动力突然声明也有意收购香港电讯。2月下旬李泽楷向银团筹集120亿美元贷款用于此次并购。
大东电报局最终选择李泽楷。2000年2月底,李泽楷成功收购香港电讯。如此大宗的并购案,整个并购过程仅18天。李泽楷是那个年代的宠儿,此役奠定其“小超人”称号。除了银团的庞大贷款,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的平台是盈科数码动力。香港特区政府2000年1月未经公开招标,将一片临海地产批给李泽楷公司开发“数码港”。凭借数码港的注入,李泽楷的壳公司得信佳市值飙升并改名盈科数码动力,为不久后并购香港电讯提供了平台。李泽楷取得数码港的时点与并购香港电讯的时点间隔如此之近,一直让人产生联想。
兼有李家与港府背书,电盈合并之初受到市场热捧。但李泽楷当时以巨额银行借贷完成收购,在债台高筑的压力下,电盈疲于繁复的资本运作来还本付息,没能创造新的业绩增长亮点,自成立至今,市值随着李泽楷接连不断的金融运作、资产拆分处置而逐渐蒸发,2000年至今,电盈股票月累计异常回报率是-200%,早期投资人血本无归。
主导交易的港府为此遭市场诟病,政府先拆散香港电讯主要的收购者新加坡电信,后支持热衷交易却缺乏经营热忱的“富二代”李泽楷。李泽楷所支付的收购代价大都是泡沫化的股价,并购刚结束,支撑其身家的科技概念泡沫就告破。
高昂的负债束缚了企业扩张或转型的手脚,当企业不断拆分和售卖拥有稳定现金流前景的资产时,依赖内部筹资偿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渺茫。李泽楷在2002年出售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移动通讯业务,在2003年分拆了具有丰厚盈利、收入占综合收益1/5的房地产业务,以及香港电讯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都是导致电讯盈科财务业绩低迷的重要原因。
此类并购的症结之一在于:资本运作者无须为数千亿港元市值的蒸发肉痛,却可以控制整个企业的运作。如影随形的压力让李泽楷有志难伸,使用各种手段想摆脱这个包袱,但是港府不会再让公众受损,要求企业平稳运行。不过,除2000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减值计提外,电盈之后各年度的盈利基本表现稳定:微小亏损或者微小盈利。
李泽楷在电讯盈科成立前已有丰富的企业经验,特点是热衷于大手笔资本运作,以买卖资产套利为主,兴趣不在于长期经营企业。李泽楷对星空卫视的转卖就是一大成功案例。盈科数码也有经典之作,最成功的当属2000年对腾讯进行第一轮投资,收益丰厚,只可惜没能一直陪伴腾讯成长,不然持有20%腾讯的股权,可能使李泽楷超越其父成为华人首富。
李泽楷对电盈数度提出私有化收购,2009年更举行法院会议和特别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私有化议案,由于爆出暗箱操作嫌疑,引发小股东的强烈不满,并遭到香港证监会和警方调查,私有化最终流产。
这样一家香港本地最大通信运营商,早期由于缺乏业绩增长空间,在港股市场被边缘化。不过,这些年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公司不时讲故事,又不时出故事,又活跃起来。
深陷泥潭的电讯盈科不得不以分拆资产的方式减债,其拿下盈大地产的方式与电讯盈科如出一辙,均为借壳上市。2004年初,电讯盈科将数码港、北京盈科中心及其他投资物业等相关物业注入东方燃气,再次成功借壳上市,成为今天的盈大地产。
盈大地产也并未给电讯盈科带来“好运”,其业绩表现更是“滑铁卢”,自2015年以来,连续6年出现亏损且亏损金额逐渐扩大,2020年更是巨亏6.3亿元,去年上半年也亏损3.47亿元。
至此,李泽楷手握两家港股上市公司,分别为电讯盈科、盈大地产,以及两家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Bridgetown 2。
国家医疗队进驻香港,李泽楷捐物资
日前,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情况非常严峻。由于没有进行全民核酸,导致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困难。2月19日,国家医疗队进驻香港,为抗击疫情增加了有力的保障,相信要不了多久,香港就会重现东方之珠的魅力。
据了解,全民核酸需要大量的检测包,当下最严峻的物资就是检测包。李泽楷亦是动用旗下公司力量,宣传抗击疫情,并为一线捐献物资。
李泽楷在第一时间便通过旗下的盈科为10万位通过Dr go遥距诊疗平台问诊的患者每位补贴诊费200元港币,另外,他还会提供3000条客户服务线路支持,回答市民提问,并捐赠10万套快速测试套装和10万个食物套餐。除此之外,李泽楷已经通知旗下男团担任抗疫大使,拍摄宣传片,为香港抗击疫情加油打气。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裕丰娱间说.ipo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