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躺平”,也不“清零”,民进党是要把病毒“骗”走?

来源:海峡之声

香港疫情与上海疫情都受到大陆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后者,感觉是晴天霹雳,突然降灾。上海疫情暴发的约略同时,台湾的确诊数也开始激增,但毕竟是海岛,而且数据从来不可信,因此在数字上不能与香港、上海相比。

由于两岸三地都暴发新一波骇人的疫情,因此防疫方式会被两岸民众拿出来对比。简单说,在华人圈,若排除新加坡,其实都无法接受西方式的“躺平”,也就是“与病毒共存”。但也必须说,与去年相比,目前我们对于奥米克戎的恐惧度已大幅降低,或换个角度说,社会上早已进入“防疫疲劳”的阶段。

关于此,大陆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我们台湾人也不好说三道四,因为毕竟对岸人口庞大,医疗与社会资源也不能用台湾标准看,无论用什么方法,就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新冠病毒的纠缠,恢复正常人员往来。

“不是禁止,只是没有开放”

防疫,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大陆,可能科学与政治会并存考量,无关乎优先级;但在台湾,永远是政治优先,所谓“科学”也是政治,君不见“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编者注)这东西,台湾如何以政治考量扭曲科学事实,还有日本“核废水可以喝”,与更早之前所谓“干净的煤”,都很荒谬,也都很政治。

在执政层面,民进党什么都不行,唬弄老百姓却是一流的,学美国的“认知战法”,与日本的“软性修辞”,整个党都在玩弄词汇,以掩护媚外坑民的政策,从核食都得改成“福食”就知道,这个党的欺骗性有多强大。

讲到修辞,防疫指挥官陈时中堪称“功力深厚”,一张油嘴,一副滑舌,“金句”多到数不清,至今台湾民众还没搞懂,“不是禁止,只是没有开放”这话是啥意思。诀窍是这样的,举凡一翻两瞪眼的、非黑即白的概念常识,都得硬挤出一团灰色空间,以混淆民众认知。

不是禁止,就是开放,一翻两瞪眼是不行的,一定有个“既不是禁止又不是不开放”的说法。同理,“清零”与“躺平”,非黑即白也是绝对不行的,一定有个灰色地带可以回避可能的政治后果。

公平地说,无论是大陆或台湾,如果对策只有“清零”与“躺平”其实也不好,因为病毒会变异,在理论上传播力会变强,毒性会减弱;另一方面,疫苗研发也在跟进,所以即便只从科学层面看问题,对策必须动态调整,而不是死板的二择一。

只是,在政治体制上,台湾的社会动员力远不如大陆,还怕得罪选民,因此最终只能以哄骗的方式,玩弄修辞,让你搞不清楚当局到底想怎样。民进党的问题则是,这个党在执政上也常常陷入“不知该怎样”的窘境,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左闪选民反弹,右闪病毒扩散,真的不行了,就在数字上作假,或用最肤浅的方式混淆人的认知。

举个例:以上这张图是某日的确诊数字,最大的数字是123,境外移入。第二大的数字也属于境外移入与死亡数,分别是“0”“69”“54”。民众真正关心的是本土感染数“384”,尺寸不能比前例大。

为啥呢?因为民众最关心的数字最不好看。

肤浅吧,可笑吧,当人民都5岁小孩吧,民进党一向都这么干,掩耳盗铃,欺世盗名。所以从头到尾,我都不信台湾公布的数字。谎言里面裹了不知几层谎言。

“清零是不可能清零的,除非躺平”

再说这次疫情暴发,始终拒绝普筛的陈时中抛出“类普筛”一词回避最终回到“普筛”正轨的难堪,但绿营地方官不满意,非要变换修辞,改成“全民防疫爱心筛检”,那个“普”字,好像他家的字典里就是没有,硬要脱裤子放屁,搞一长串名称。媒体讥讽,昨有“用爱发电”,今有“用爱筛检”,一切难关用“爱”克服即可。

重点是,无论是“类普筛”还是“全民防疫爱心筛检”,没有民众搞懂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就像“校正回归”,日子一久,我还真的忘了“校正回归”到底啥意思。

那你问,现在到底要“与病毒共存”呢,还是“动态清零”?苏贞昌在欺世盗名的功夫上是老油条了,他说要搞“新台湾模式”防疫,这是啥?还是没人说清楚,也没人知道实况,真相恐怕是,苏贞昌也不知道“新台湾模式”防疫是啥,反正不要掉入“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的“陷阱”就是了,这两种模式相对清晰,容易咎责,搞砸了就要担负政治责任。

“清零”,民众就要见到“零”;“与病毒共存”,民众不能接受过大的病例数字,这样不好,都不好。

那么,到底什么是“类普筛”?后面可是一大坨令人发噱的故事,让我简短说明。

今年以前,陈时中拿“伪阳性”与“伪阴性”当理由严拒普筛,专家学者怎么讲都没用。地方县市有卫生单位自己去与院校合作搞万人普筛者,“大刑伺候,”由“政风单位”查处,当贪官污吏“严办”。搞得风声鹤唳,万民匍匐,谁都不敢“逆时中”。

直到去年5月疫情暴发,台北市长柯文哲不忍了,不理指挥中心径自在疫区“广设快筛站”,让民众自愿筛检,这叫作“广筛”,后来新北市长侯友宜也跟进,“广筛”于是成了不是强制性的普筛,而是鼓励性服务的另类选项。

“广筛”就是所谓“类普筛”,但陈时中大人偏偏又不要用民众都知道的“广筛”为名,一定要自创个“类普筛”好显示他的官比较大,于是民众又蒙了。

这也就算了,民进党籍基隆市长林右昌也想搞个人主义,将“类普筛”再改成“全民防疫爱心筛检”,反正民众不懂活该似的。

闪烁其词的结果,就是全世界没人知道台湾的防疫政策到底是什么。问陈时中,只会愈问愈迷糊,所以最终蔡英文还是出来公开定调了。

“重症清零,轻症管控……”“菜皇”说。

好像比较容易明白了,但实则还是修辞艺术。有没有发现绝无“共存”字样?没有喔,但是不是倾向“与病毒共存”?是喔是喔,陈时中终于坦承“清零已经不可能”,未来一步步走,“必然会跟病毒共存。”

咦,咦咦?那“管控”的具体内容是啥?指挥官解释一下“圣旨”吧。24小时后,陈时中又改口了:嗯那个,我们昨天开会决议不要用“与病毒共存”字眼,目前是“轻症有效管理、有效减灾”。

可怜啊,“陈千岁”时中,还得托辞是开会决议的结果,明明就是“蔡万岁”英文不满意你松口“与病毒共存”,被“谕令”将防疫字眼与“圣旨”对齐不是吗?

肤浅吧,可笑吧,当人民都5岁小孩吧,绕来绕去,搞到最后,还是不懂台湾防疫到底是什么吧?

“字号大三倍,病毒骗走鬼”

由于上海疫情之故,两岸民众开始仔细比对彼此防疫政策的差异,港媒也随之爬梳政策细节。

两岸社会有个共同点,就是“厌恶失序”的情绪,与西方社会对“自由”的渴求不同,整体而言,台湾社会并没有把“自由”置于“生命”之上,这是为何人人都可忍受长期戴口罩的主要原因。

因此之故,“与病毒共存”是一种不可知的挑战,韩国、新加坡、日本社会都能接受每日十万以上的确诊病例,台湾民众基本不太可能接受。

若政策过偏于“共存”致使确诊率攀升到每日1万个病例,整个社会都会出现不可控的乱象,抢购民生必需品是肯定的,紧缩非必要消费是必然的,而民进党当局是靠欺骗取得执政,而非执政能力,因此很难指望“与病毒共存”能得到好的结果。

像大陆这样的封城,需要极为复杂细腻的管理,以及社会整体在思想上的准备,放眼全世界,基本上中国大陆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谁都学不来。

因此,事实上,台湾当局是比较倾向“共存”的,所以强调相对容易的“重症清零”,这与民进党不及格的执政能力直接相关。而所谓“轻症有效管理”解释空间就大了,“有效”与否肯定不会有量化标准,官老爷说了算,“陈千岁”时中说“有效”,谁敢说无效?“政风”办你喔!

这就难怪港媒在抽丝剥茧台湾防疫政策后,下了“类共存”的结论,考虑到台湾民众对病毒已大幅降低了恐惧感,只需要防疫能有效避免重症,所以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一日超过三百个本土感染病例,在去年,民众鸡飞狗跳,今年,淡然视之。所以,从负面角度来看,简单说就是集体侥幸心态开始作祟,除非本土感染数突破心理关卡。直觉看,所谓心理关卡的数字,个人评估是每日超过3千本土病例。

只要超过每日3千例,台湾民众就会抢打疫苗、抢物资、抢东抢西,并出现死城一般的街景。

然后,指挥中心就会将死亡数与重症数的字号,扩增到比本土感染数大三倍,来掩饰疫情失控,反覆强调“不严重”,看看能不能把病毒“骗”走。

我无法预测病毒扩散速度,但可预言台湾防疫远景,不信咱们走着瞧!

(雁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