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19时25分,国家一级导演、动画片艺术家戴铁郎因病辞世,享年89岁。
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第一届美术系动画专业学生,曾参与制作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风格浓郁的经典动画,退休前十年才担纲导演,却以《我的朋友小海豚》《九色鹿》《黑猫警长》等佳作,在中国动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那个“眼睛瞪得像铜铃、耳朵竖得像天线”,神气又果敢的“黑猫警长”,教会了当年的小观众们何为善、何为恶,也向他们呈现友谊的可贵、大英雄也会逝去,一路陪伴他们成长。然而1987年,第5集播映之后,片尾预告的下一集再也没有到来。直到很多年之后,一些观众才知道,那是因为身为导演兼编剧的戴铁郎到了退休的年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讣告中评价,戴铁郎“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敢于开拓,充满想象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少年儿童创作动画片。
而在他生前却说,自己常常以少年儿童为师:“一个是想象力;第二个,我向他们学习到,做人应该很真实。”
从“中国学派”到“科普蹊径”
原籍广东惠阳的戴铁郎,1930年出生在新加坡,10岁时才随父亲回到中国。青少年时代,他曾辗转香港等地,直到1949年投考北京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被录取为首批美术系动画专业学生。
戴铁郎没有想到,他会在这里重逢旅港时期的画友、香港“人间画会”组织者之一特伟(原名盛松,2010年荣膺“中国动漫艺术终身成就奖”之后病逝)。其时,特伟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的代表,到学校里挑选学员。戴铁郎曾对媒体说,自己小时候看过《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等迪士尼动画电影,觉得很有意思,于是1953年毕业时,他就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即1957年之后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批同学中,不少人后来也成了上美影的名导,比如《哪吒闹海》导演严定宪、《三个和尚》导演阿达、《雪孩子》导演林文肖、水墨剪纸动画片《鹬蚌相争》导演胡进庆等。
上世纪50年代,特伟、钱家骏等人在上美影初探“民族风格之路”,戴铁郎等年轻一辈也参与进来,先后摄制了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1956)、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牧笛》(1963)、《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等,戴铁郎在其中的角色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动画师、原画师、美术设计和人物设计。这些作品在当时便已走出国门,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摘得奖项,如今回看,更是动画界的“中国学派”的奠基之作。
然而,直到1979年,戴铁郎才得以出任导演,那时他已正式入行26年之久,年届50岁。
戴铁郎曾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回忆,面对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他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了选题方向:“当时,民族(风格),我们厂是比较突出的,一些神话题材和民间故事也不少……我觉得自己应该选择现代题材这种比较少的,而且是带一些科学知识。”
戴铁郎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母鸡搬家》(1979),讲的是新出现的机械化养鸡方式,片中还出现了太阳能、新式饮水机、电梯等“先进科技”;之后的《我们的朋友小海豚》(1980),通过描摹少年和海豚间的美好情谊,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1982年获得意大利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总统银质奖;同时期还有一部《小红脸和小蓝脸》(1982),单看片名已经很难猜到,两位“主角”其实是乳酸杆菌,戴铁郎创作这部动画的起因,是发现有的小朋友不爱刷牙,在当年,它同时受到了儿童和家长们的喜爱。
《黑猫警长》
戴铁郎的毕生得意之作《黑猫警长》,同样是一部现代主题、具有科幻气质的动画作品,与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主流创作取向颇有距离。据戴铁郎说,最初他是在一个书摊上读到了一个不长的童话故事(原著作者为诸志祥,2015年在上海辞世,享年74岁),认为很适合改编动画,目的在于教孩子“明辨善恶”。但当他将这个想法讲给厂里同事时,却并没有获得支持,对方表示:“这种本子没什么好改编的——要改你就自己改。”
戴铁郎说“好”,于是兼任了《黑猫警长》的导演和编剧。
他带着一群刚进厂的年轻人挤在一间30平米的工作室,根据青少年们的意见不断修正角色造型,还从特意订阅的国外科技刊物中汲取灵感,用10个月制作了最初的两集,不料在内部放映之后就被叫停,原因是“打打杀杀,不符合传统美学” 。直到一年半以后,才获得了上映的机会。由于当时电视还不普及,《黑猫警长》大都是在电影院的儿童场次播放。戴铁郎曾回忆,听闻放映得到了儿童观众的热烈欢迎,自己受到了很大鼓舞,“让我觉得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从1984年到1987年,《黑猫警长》陆续制作了5集,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以及首届优秀儿童少年电影“油娃奖”收入囊中,播出时每每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还带动了漫画和周边产品的销售。这一切并没有让戴铁郎和其余主创获得红利,为了抚养一双儿女,有时候戴铁郎还要趁周末到嘉定给人兼工。但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却是持久的。他曾经收藏了《黑猫警长》的同款玩具摩托车、直升飞机,一件被人丢弃的印花T恤,还亲手捏了个“黑猫警长”的泥人,摆在窗台上天天看。
可是第5集播完之后,他就要60岁,到了退休的年纪。他只来得及做完《森林,小鸟和我》(1990)和《警犬救护队》(1993),就离开了供职一辈子的美影厂,没有被返聘。而他主持的动画系列片《黑猫警长》,定格在了用手枪打出的四个字:请看下集。
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激荡中国》里,收入了一段早年的专访录像。其中戴铁郎说:“我没觉得有遗憾,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我该做的事情,哪怕这种该做的事情并没有结束。活着的时候能够有这么一个作品,我觉得也对得起孩子。”
201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版《黑猫警长》与公众见面,戴铁郎担任该片导演;2015年,又有一部制作更炫、背景更宏大的“IP大电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公映,他的角色为“艺术顾问”,与新版导演多有交流。
在妻子和女儿分别离世后,晚年的戴铁郎长居浙江杭州,唯一的儿子则因病留在上海。尽管视力和行动能力都有退化,戴铁郎仍坚持创作,活得很乐观,只是偶尔会对访客感慨:“我要是再年轻一点,就好了。”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