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芬兰又双叒叕正式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了?


【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看到这么牛的标题,关注教育的我不由自主的点开看了看,发现这篇文章的大意说的是,从2020年9月开始,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中小学里面,不再开设数学、物理、语文这些科目课程了。


课程设置将会变成“主题式”的,比如从多角度理解二战,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文章还引用了芬兰教育局负责人Marjo Kyllonen的话,说大家熟悉的分科教育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我们需要一个适应21世纪的教学体制。



本着刨根问底的心理,我到网上一搜,发现这篇文章已经被不同的人改编了很多次。每次改编内容雷同,但是日期不一样,从最早的2016年,一直到2020年,每年都要搞一个“特殊的日子”。

细挖的话,也能够找到华盛顿邮报和芬兰国家教委的辟谣文章,但是被淹没在广大虚假宣传的文章之中。

在得到的邵恒头条里也着重说了这件事,邵恒问了沈祖芸老师。沈老师说她已经跟芬兰教育局负责人Marjo Kyllonen亲自确认,这是假消息。



实际情况是,“主题式”教学,芬兰中小学的确有,不过这种课只占10%,剩下的90%都是传统的科目制学习。要说有什么新动向,那可能就是从2021年,也就是明年开始,芬兰的高中也要开始进行这种主题式教学了。


芬兰课程改革的传闻之所以总成为一个夸大其词的舆论热点,因为芬兰是全球教育的“标杆”,作为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举一动都受到全球的关注。


只要芬兰一有什么动静,就会有人捕风捉影拿来说事。更何况,芬兰人自己的确爱折腾,即便他们的教育已经全球领先了,还总是推陈出新。


芬兰教育到底好在哪,以至于它能成为全球标杆呢?既然已经很好了,芬兰人为啥又要寻求变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芬兰教育到底“好”在哪。


如果想评价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怎么样,有一个人们经常参考的数据,就是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每三年做的PISA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这项测试针对的是全球15岁的孩子,给他们设置真实的场景和一系列的挑战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芬兰的孩子,在PISA测试里所涉及的阅读、数学、科学、问题解决这4大领域,始终名列前茅。

从2003年到2012年这将近10年时间里,一直排名第一。后来到2012年,中国以上海一座城市的参与才改写了芬兰的纪录,到最近一次2018年的测试,芬兰仍然排名第七。



你可能觉得,排名第七,这也没法算“全球标杆”吧?但你要知道,芬兰获得这样的成绩,简直太轻松了。

芬兰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芬兰学生每周的作业量要远远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芬兰学生平均每周花3个小时写作业,但是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是7个小时,上海就更多了,有14个小时。

而且芬兰学生总体来说学习量也是比较少的。一个芬兰初中生平均每周也就花35个小时学习,也就是1天7个小时左右。但是上海的初中生呢,每周要花57个小时学习,新加坡是51个小时。


那芬兰学生补不补课?一般还真不会。家长也不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另外,在芬兰,由国家和学校层面组织的统一考试极少,一般到高中毕业才会有一次统一考试,芬兰教师大多是用鼓励等正向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芬兰教育厉害呢,因为芬兰学生简直是玩一样的就拿到了全球顶尖的成绩,芬兰教育是一个“高质量、轻负担”的典型样本。


芬兰教育的“好”还不仅仅如此。除了质量高以外,芬兰的教育体系还非常公平。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芬兰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的,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另一个层面是,芬兰的义务教育几乎“零择校”,即便是阶层或者家庭背景有差异,但芬兰的家长基本都会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就读。所以说,教育的“阶层差异”在芬兰是被弱化的。



这样一个教育体系,怎么听都不像是一个能培养出好学生的体系啊。老师管得不严格,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很激烈,再加上整个体系好像还刻意地“去精英化”。这样一个教育系统,是怎么做到在各大OECD国家中名列前茅的呢?


芬兰教育并非“不严格”,只不过芬兰的“严格”并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教师。而这一点,正是造就芬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因素。


每一个芬兰教师入职,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和培养。在芬兰,只有8所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才有资格培养中小学教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想日后成为老师,就需要经过面试和笔试两轮激烈选拔,然后进入五年制本硕连读的学习。即便是成为小学老师,也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2019年,申请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硕士的人数高达8500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700人,录取率只有8%。

而录取以后更不简单:每一个教育学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经典教育理论和教学法,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目标规划设计、学习过程设计、领导力、社会性情绪、合作教学、认知科学等等。同时,这8所大学还配了好几所像医院那样可以进行临床实习的基地学校。这些未来的老师的实习经历要逐年递增:第一年入学,只需要在基地学校进行一周的实习,但是到了第五年,需要完成八周实习。



所以在芬兰,虽然教师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老师是备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家长几乎是无条件地信任教师。

有了这样出色的师资队伍之后,芬兰的教育体系又创造了充分的空间,让老师们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和创意。

沈祖芸老师说,芬兰的学校只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老师每节课具体讲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上课,都有比较大的自主空间。也因为这个原因,芬兰教师都有很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此外,从教学形式上来看,芬兰的中小学普遍实行“小班制”,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不超过20人,这有利于老师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

所以你看,芬兰教育之所以出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教师培养上花了大功夫。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是全社会最顶尖、最受重视的人才,那你说,芬兰的教育怎么会差呢?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芬兰教育可能只是“好”的教育,还称不上是全球的教育标杆。

芬兰教育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即便已经很拔尖了,但是在整个国家层面,芬兰人依然对教育有强烈的“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竟然来源于和芬兰通信巨头诺基亚的比较。


早在2009年,芬兰的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就联合向教育部发出警告,说要警惕芬兰教育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他们对比了诺基亚和芬兰教育的发展轨迹,结果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进入全球视野、成为创新样本的峰值线几乎一样,都是陡坡式的冲顶;然后,一直保持领先无人超越;但随着苹果智能手机的出现,诺基亚突然滑坡,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芬兰专家担心,芬兰教育也会呈现这样的高台滑雪态势,所以他们反复提醒说,要记住诺基亚前首席执行官Jorma Ollila的临别赠言:不要停留于过去的成功,永远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下一个趋势的发现上。



那么,在芬兰人看来,教育的下一个趋势究竟是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芬兰人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最终搞出来一个“晴雨表”。这个晴雨表总共绘制出了48个未来教育趋势和风险点,而且还细分出了三个板块:未来一定会发生的趋势、有正负两方面影响的趋势,以及目前不确定的趋势。比方说,芬兰人判断,学习空间一定会发生重大改变,而信息技术也会带来改变,但是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有。


基于这些分析,芬兰在2016年推出了一个宏大的、长达十年的课改计划,逐渐要从小学、中学覆盖到高中。这个计划包含五大维度,除了上课的内容和方式以外,还包括学校空间的改造,组织结构的迭代,评估方式的优化,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总之,到了2026年,不说让芬兰教育脱胎换骨吧,但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面貌。


文章开头说的芬兰正在进行一种“主题式教学”,就是这一轮10年课改里增添的一个新模块。用芬兰人的专业术语来说,这叫做“基于现象的学习”。


这个词听起来非常新颖啊,但其实它背后的理念,就是跨学科学习。如果还是有点抽象,没关系举一个例子,一听就明白了。


赫尔辛基一所小学举办了以“时间”为中心的现象学习周,也就是说,在一周的时间里,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时间”这个概念。


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去了解芬兰钟表匠的工作,然后用纸板制作钟表;三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在教室里创建文化日历;四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设计蓝图和地图来预测城市的未来;到六年级结束前,学生们需要前往英国进行一次“时间旅行”,通过设计8天的旅行视觉路线,去理解时间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最后到了九年级,学生们已经可以通过阅读、实验、调查等方式去探究学校大型活动的时间轴变化。


在整个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着眼于不同的学科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比如有学生擅长数学,那么他就可以在项目中负责推演和统计;有的学生对艺术非常感兴趣,那他可以选取艺术的角度;还有其他学生想学习沟通技巧,他们就可以把自己要学习的人际交往经验带到项目中。


但你可别觉得,这只是一种更有趣或者更接地气的学习方式。这种基于现象的学习,背后体现出的是芬兰人对于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适应未来世界的判断。


在前一轮课程改革中,芬兰人看重的能力,还是一些比较传统的、跟学习直接相关的能力,比如说,单项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但这一轮新课改,芬兰教育专家们则基于晴雨表的变化,重新梳理出了7大能力。


而这7大能力覆盖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传统的学习能力仍然有,比如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文化识读、互动表达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有数字化能力,有创业精神,以及“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揣摩揣摩这7大能力,你就可以琢磨出芬兰人现在在实行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完全面向未来的改革。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

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

多元识读能力;

数字化能力;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已经对芬兰教育为什么“好”有了基本的认识。即便他们在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上已经领先全球,但是芬兰的教育者看的却并不是脚下,他们时刻在思考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芬兰教育简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比别人优秀,还比别人更努力”。

文章主要内容来源:百度搜索、知乎、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