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饱经磨难的岁月,列强虎视,狼烟四起,但烽火乱世也不乏忠勇名仕。今天共同赏析晚清诗人黄遵宪佳作,共同感受诗人无限之爱国愁绪。
上黄鹤楼 1
清 黄遵宪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栏杆又此秋 2。
鼾睡他人同卧榻 3,婆娑老子自登楼 4。
能言鹦鹉悲名士 5,折翼天鹏概(慨)督州 6。
洒尽新亭楚囚泪 7,烟波风景总生愁。
【注释】
1、原稿本无此诗,盖戊戌(1898年)回乡后补作。按据年谱,1897年6月,黄遵宪赴湖南长宝盐法道,即担任专管盐法的职务。他于此时登黄鹤楼之遗址。
2、又此栏杆又此秋:自注:“乙未五月客鄂,方与客登楼,忽闻台湾溃弃之报,遂兴尽而返。”乙未为 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3、鼾睡他人同卧榻:出自《续资治通鉴·宋 太祖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此指《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全岛及其所属岛屿割让日本,唐景崧、刘永福所率抗日军溃败而弃台湾事。谓日本侵略者从此卧我榻侧。
4、婆娑老子自登楼:《晋书·陶侃传》:“将出府门,顾谓王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婆娑:盘桓,停留。
5、能言鹦鹉悲名士:指祢衡,他曾作《鹦鹉赋》,为魏晋名士。
6、折翼天鹏概(慨)督州:刘敬叔《异苑》:“陶侃梦生八翼,飞翔冲天,见天门九重,已入其八,惟一门不得进,以翼搏天,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惊寤,左腋犹痛。其后都督八州,威果震主,潜有窥拟之志,每忆折翼之祥,抑心而止。”督州,即指陶侃,他曾都督八州诸军事。阍者,看门人。
7、洒尽新亭楚囚泪:《晋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暇日, 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众皆收泪而谢之。”
清同治黄鹤楼
创作背景:
黄遵宪(1948-1905),字公度,曾署“东海公”、“观日道人”、“老少年国之老少年”等名号,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他出生于晚清,正是外强觊觎中国,频频侵略,而清廷又日渐衰朽,内部矛盾丛生的时代。
黄遵宪三十岁左右时,他因对时事的见解和某些改革主张得到了李鸿章赏识,此后先后担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极大开拓了他的政治和诗歌视野,他曾主张“我手写我口”的作诗原则,而在梁启超眼中,黄遵宪是少有的“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
诗词赏析:
1897年,黄遵宪赴湖南长宝任管盐法的职官,登黄鹤楼之遗址。长江在黄鹄矶下奔流不息,他来到黄鹤楼遗址,可为什么说是“又此栏杆又此秋”呢?
原来在两年前,他曾在与友人在黄鹤楼遗址处观赏,却突然听到了唐景崧、刘永福所率抗日军溃败而放弃台湾一事,当时他愤慨难当,写下《台湾行》,诗歌末尾写到“悲乎哉!汝全台。昨何忠勇今何怯,万事反复随转睫。平时战守无预备,曰忠曰义何所恃?”对这次的溃败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思。
两年后登楼,他心中依然盘桓着日本占领台湾一事,日本占领台湾,就如同在卧榻旁边有人鼾睡一样,让人感到危机四伏。“老子婆娑”一句用了晋代陶侃的典故,陶侃晚年本来想回家休养,但因为下属的规劝,一直留在府上,婆娑就是停留的意思,这也写出他对国家之事的牵系和未能忘怀。
第三联中,黄遵宪用了两个历史人物来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一个是祢衡,祢衡有才却不幸见忌曹操、被黄祖所杀;另一个则是陶侃折翼的故事,陶侃曾作梦,梦中他曾生出八个翅膀,飞翔冲天,见到有九重天门,他已经入了八重,却还有一重不得进入,他便以翅膀来与天相搏击,却被看门人以杖打落下来,左翼被折,梦醒时左腋还隐隐作痛。
据说黄遵宪曾因言行得罪张之洞,张之洞将他放在闲职上,这正是他郁郁不得志的一个原因。不过,黄遵宪并非仅为一己之不得志而伤感的士人,他更多地是为家国之耻而苦痛,最后一句中,他使用了一个典故,“新亭楚囚”:东晋士人过江后,往往在新亭悲叹失去的国土,以致相对泪流不已。
这时,宰相王导却奋发而劝诫诸位:应当齐心协力恢复神州,为何彼此相对像楚囚一样哭泣呢!黄遵宪如今的苦痛同样是这家国之恸,以至于眼目所及,烟波江上,无处不使人愁苦!
全篇收束于这饱蘸着诗人愁情的烟波景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意蕴。
刘云泉(1943-),四川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这幅书法以游戏笔墨的姿态,极尽变化之能事。字形多大小、长短的变化显然属于时下所谓“流行书风”一路。
结语:
盛世来之不易,我辈自当珍惜
今天的诗词盛宴就到这里
诗词看得过瘾,也要记得来黄鹤楼
盛世美景当前,我辈怎能错过?
黄鹤楼公园等着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