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胡润百富
宗教书画、造像、唐卡、天珠……这些曾仅局限于贵族阶层、被赋予奢侈品属性的佛具用品,在供需关系改变的背景下,成为了人们用以彰显自身格调的新宠。
从影视明星、僧俗信众、文化掮客到烧香拜佛的普罗大众,庞大而宽泛的受众让这个市场充满了各种传奇和信仰。
随着 2017 年度即将落下帷幕,拍卖行之佛造像板块,成绩斐然。不仅前有佳士得纽约以2,466.35 万美元,约合 1.67 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了“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二世纪黑石世尊观音像”,刷新了印度佛造像的新纪录。后有中国嘉德以 5,865万元人民币成交了“西藏 11~12 世纪合金铜释迦牟尼佛站像”,再领佛教艺术风潮。
蒙古 17 世纪铜鎏金哲布尊丹巴像
佛教艺术品的春拍成交总额也从 2012 年的 2.38 亿元人民币攀升至 2017 年的逾 10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佛像艺术品的收藏是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之后的一个价值板块。而作为当前的收藏市场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一尊佛像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与文化的印记,还有宗教信仰与精神文明的寄托。
由来已久的佛教文化及造像艺术
自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佛陀塑像、佛陀绘画这些异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形成了新的宗教艺术风格。
种类繁多的佛造像,从题材来分,有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弥勒佛等 ;从地域传承来分,有藏密、汉传等 ;从材质来分,有金、铜、石头、木头、泥塑等。综合来看,金铜、木质佛像是目前业界认证主流藏品,国际市场又以中国早期汉地造像和元明清官制藏系佛像拍卖价格最高。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二世纪黑石世尊观音像
(佳士得纽约 2017)
不过,虽然中国有很深厚的佛教文化,但佛造像最早的收藏家来自欧美和日本。20 世纪 60~70 年代,收藏佛教工艺品的藏家主要以外国人为主。纽约苏富比从1967 年开始就设有东南亚的造像专场,1970 年开始推出“印度、喜马拉雅艺术专场”,直到2014年才改名为佛教艺术品展销活动,包括东亚、南亚金铜佛、唐卡、石佛等。而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的历史则可追溯至 20 世纪 80 年代。
内地人士收藏佛像大约是在 90 年代中期以后,集中出现较大资本和大量收藏与投资者是在 2000 年以后。尤其自 2006 年,“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佛像”在香港苏富比以 1.166 亿港币的高价落槌,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价格最贵的金铜佛像后,这个特殊的收藏门类就一直保持着稳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也不断扩大。
纵观近年来的拍卖纪录,不难发现佛造像市场日渐升温的收藏、鉴赏和研究价值。
2013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被内地藏家郑华星以2.36 亿港币的天价竞得,同时刷新了中国单体佛像造像成交纪录。
2015 年,佛像市场继续走强,越来越多的拍卖企业开始尝试金铜佛像的拍卖运作。
北京保利秋拍,古董板块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斯皮尔曼家族秘藏梵像聚珍”中,一尊“十四世纪释迦牟尼”以1.035 亿元成交。
2016 年秋拍,中国佛教艺术品在成交量、成交率都有不同程度下滑的前提下,成交额却有明显的上升,以12.29 亿元,同比上升43.1% 的总成交额圆满收官。
2017 年春拍,佛造像的成交总额更是突破10 亿元大关,成绩斐然。这些拍卖行情备受藏家重视,越来越可见佛造像的独特魅力与良好的发展空间。
充满人文与信仰的藏市“黑马”
随着佛造像脱离过去人们眼中的杂项圈子,变成了广受关注的独立品类,各大拍卖公司都将其列为重要拍品,纷纷推出拍卖专场行,从而愈发引起人们对佛像的关注和兴趣。
与此同时,随着西藏、尼泊尔等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逐步开放,无形之中也助推了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从早期的“健陀罗”、“帕拉”,到元、明、清的“京造”,不同的造型姿态、雕塑风格、人文历史的佛像,也都承载着别具一格的文化信息与审美价值。
西藏11-12世纪 合金铜释迦牟尼佛站像 中国嘉德2017
在2017 年的春拍中,中国嘉德以5,865 万元成交的“西藏11~12 世纪合金铜释迦牟尼佛站像”(见上图),就因首次向人们展现该时期中释迦牟尼像的站立姿态及因经历了唐末到五代时期的“灭佛运动”而留下的残佚右臂,被誉为“从喜玛拉雅而来的维纳斯”。
而作为西藏后弘期造像最早的艺术杰作之一,该造像不仅具有鲜明的西藏制造工艺,在承袭典型萨尔那特石雕特征的同时,还融合了尼泊尔过渡时期的风格及西藏西部的帕拉风格,这在目前世界级的博物馆藏品中没有任何一座佛像可以相媲美,极具收藏价值。与此同时,虽然体型巨大,但是铸胎极薄,只有一毫米不到的厚度,将萨尔那特的雕刻工艺发挥到极致。故而一经开拍,就被高价拿下。
如果要以人文和历史的角度来明辨佛造像的价值,那么,2016 年北京东正春拍中以8,970 万元成交的“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则再合适不过。作为迄今为止市场上所见最大和最重的一尊金铜造像,该造像是元代道教造像的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元代道教金铜造像的空白,对于研究元代道教造像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对于研究和鉴别道教造像的时代和风格具有标型器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该造像在体量、质量、铸造技术和雕刻手法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对于研究元代宫廷造像艺术和铸造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
泥沙俱下中探寻珍品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佛教艺术品的关注增多,佛造像的收藏开始了由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到蒙古风格、东北印度、尼泊尔逐步到稀缺性品类和风格转移,这和之前只局限在宫廷御制不同,一方面说明藏家对于佛教艺术、喜马拉雅文化认识的推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藏家的成熟度和市场相连,藏家在个人收藏体系也是一种扩大,比如对唐卡、法器这类艺术品也会有一些触及。
与此同时,佛像收藏者也逐渐从企业家群体转向艺术爱好者和佛学精神的追求者。综合来看,佛像收藏市场的增值空间较为可观。并且,佛教艺品本身所蕴涵的宗教感、历史感与民族性也迎合了收藏爱好者与投资人对精神与信仰的追求。
17-18世纪初 莲花生大士
对于想要进入领域内的新手藏家,业内人士认为,新手藏家在前期还是应该以观察为主,多对比研究,不要盲目购买。后期可在专家的引导下购买,初次购买可从小件物品入手,降低风险风险。另外,在佛像购买上,新藏家也应该选择正规拍卖行和商家。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对风险管控的了解和个人收藏体系、爱好的养成,自然就能找到一件满意的佛像藏品。
本文来源:胡润百富
本文编辑: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