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与潮汕有过“亲密接触”的孙中山,曾为汕头规划怎样的发展蓝图?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应该如何砥砺前行,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在这个节点格外引人深思。也许,每个汕头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而早在上世纪初,国父孙中山便在其拟订的整个祖国实业计划中,表现出对潮汕地区特别是汕头的建设和开放事业的关注。你能猜出,他曾为汕头规划怎样的发展蓝图吗?

说起孙中山与潮汕的渊源,这位伟人曾与潮汕有过3次“亲密接触”——分别是在1917年7月10日、1918年5月26日和1920年11月27日,三莅粤东潮汕。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让位给袁世凯。1916年,孙中山为粉碎段祺瑞独裁阴谋,决定从上海南下广州护法。1917年7月7日,孙中山及其随行者乘“海琛号”军舰自上海启航南下,10日抵达汕头。



汕头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

护国军潮梅总司令莫擎宇欢迎孙中山莅汕,革命党人罗翼群受广州革命人士委托,携带密函专程由穗来汕迎谒孙先生,并汇报广州情况。汕头市民万人空巷、夹道欢迎孙中山及其随行人员,孙中山一路含笑点头,频频招手致意。其时孙中山虽不再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汕头革命党人和广大市民仍将他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予以热烈欢迎。7月12日,孙中山高兴出席汕头各界欢迎会,即席发表重要演说,讲粤语的他用普通话讲述南下护法主张。

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再莅汕头,视察部队。当时,他南下护法,只有海军支持,没有陆军力量。广东省长朱庆澜在桂系军阀掣肘下,难以作为,便在辞职前把所辖省防军二十营归大元帅府直辖。孙中山接管后,以此为基础组建援闽粤军,任陈炯明为总司令,并令部队于是年初开赴潮梅地区补充整训,准备抗击李厚基部军阀,攻闽取浙,然后进取南京,争取打开护法新局面。时援闽粤军总部驻汕头市崎碌。不久,孙中山又经潮州前往三河坝视察总部行营。到三河坝后,他对诸将大加勉励,并面授早日进闽机宜。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赴大埔三河坝视察粤军后到梅县松口看望中华革命党人时留影。

1920年11月底,孙中山第三次莅汕。11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本宅召集会议,决定回穗重组军政府。25日偕夫人宋庆龄及伍廷芳、唐绍仪等,在侍从武官马湘等护送下,乘永翔舰离沪往穗。27日傍晚,途经汕头港停泊登岸,到餐馆用餐,然后返舰继续航行。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坚定不移地领导民主革命的同时,十分关心未来国家的建设事业。1919年8月,他指派朱执信、廖仲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并亲自撰写《发刊词》,指出创办此刊的目的是“以鼓吹建设之思潮,阐明建设之原理。”



《建设》自第一卷第一号起,连载孙中山的著作《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实业计划)》。在拟订的整个祖国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对潮汕这一地区特别是汕头的建设和开放事业颇为关注。就《建国方略》对汕头的建设规划来看,他着重于两个方面:汕头的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

首先,孙中山高度重视汕头港建设。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构建了一个周全的全国港口建设规划,在这个规划中给汕头港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他明确地指出,全国要建设三个世界性的大港,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港,以及四个渔港。从我国东北部到西南部,进行分等级定点安排,即从葫芦港到海口,大港、中港、小港连成一线整体。




1900年的汕头湾

孙中山把汕头港列为三等港。他说:“汕头在韩江口,广东极东之外。以移民海外之关系,汕头与厦门极相类似,以其又供大量之移民于东南亚细亚及马来群岛也。故其与南洋来往船家之频繁也不亚于厦门。”

他把汕头港与厦门港各自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以海港论,汕头大不如厦门,以其入口通路之浅也。然以内地水运论,则汕头为较胜,以用浅水船则韩江可航行着数百英里也。围汕头之地,农产极盛,在南方海岸,能追随广州河汉者,独此地耳。韩江上一段,煤铁矿极富。汕头通海之路,只须少加范围浚渫之功,易成为一地方之良港也”。



孙中山根据汕头临海的有利条件,认为汕头这样的沿海商港,还应“兼为便利适合渔业之设备”,积极发展渔业,使汕头港“同时为渔业港也。”

其次,孙中山高度重视汕头的铁路建设。孙中山在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权后,曾一度“筹划全国铁路大权”,并担任全国铁路协会会长,对建筑铁路相当重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规划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铁路系统,其中,四条与汕头港和潮汕地区有密切关系:一是汕头至常德线。即以汕头市为起点,经潮州、梅州、江西南部,通至湖南常德市;二是广州、宁波两大港之间的海岸线。即由广州经惠州、海丰、陆丰、揭阳、潮州、厦门、泉州、福州至宁波市;三是南京嘉应线。即自南京经安徽、浙江、福建至梅州;四是厦门至广州线。即自厦门经漳州、大埔、梅州、龙川、榕城至广州。以此四大铁路线,将潮汕与兴梅以及闽、赣、湘、浙各省连接起来。



依据孙中山的汕头建设规划,汕头要建成重要的港口、经济中心和铁路枢纽,成为粤东、闽西、赣南、湘南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南方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港口城市。

孙中山的国家建设方略是宏伟的,高瞻远瞩的;孙中山的汕头建设蓝图是非常美好的,极其壮观的。但孙中山声明自己所拟订的实业计划不是“一成不易之论”,如要付诸实施,“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建设汕头港和铁路以及他的整个实业计划,在当时没有办法实现。

孙中山的建设汕头规划

是基于汕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首先,汕头面临南海,西距香港195公里,北距厦门130海里,东距高雄214海里,是广东距台湾最近的地方;汕头是潮汕、兴梅以及赣南、闽西南一带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汕头濒临西太平洋的主要国际航线,素有“粤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之称。

汕头位于东经116°40″,北纬23°21″,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无严冬,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21.30℃。汕头为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内通兴梅、赣南、闽西,自古以来水运就相当发达。正因为汕头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孙中山在与厦门相比后认为,“然以内地水运论,则汕头为较胜”。



其次,汕头地处韩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农作物一年三熟,水果、蔬菜四时常鲜。汕头的海岸线曲折漫长,有海岸线289.1公里,港湾多,沿海岸线分布着广阔的滩涂,水产资源特别丰富。虽然长期承受着人多地少的巨大社会压力,但潮汕人以“种田如绣花”的高超农艺,使得潮汕“素号产生米之区”, “风物冠南方”。正因为如此,孙中山才理直气壮地作出这样的结论:“汕头之地,农产极盛,在南方海岸,能追随广州河汉者,独此地耳”。

正是基于汕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港口优势、水运优势和物产丰富,孙中山才将汕头的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纳入他的《建国方略》,予以较高的地位。

孙中山的建设汕头规划

是出于对汕头是著名侨乡的考虑

以汕头市为中心城市的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在清朝时期,潮汕地区就有人从澄海樟林港乘红头船,漂洋过海,出国谋生。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中,汕头市成为我国最大的移民口岸,是华侨、外籍华人出入境的主要港口。由汕头出国的人数,长期在国内各口岸列第一位。



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旅居在海外的潮人(包括潮侨、外籍潮人)有600多万人,分布于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80%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尤以泰国为最多。目前,海外潮人约占海外华人的1/5强。

正因为汕头是著名侨乡,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巨大优势,所以,孙中山“以移民海外之关系”,将汕头规划为三等港,列入他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的建设汕头规划

是对潮汕商贸与交通发达的历史借鉴

汕头虽历史不长,但无论是汕头所处的潮汕,还是汕头本身,都有着商贸港口的辉煌历史。孙中山的汕头建设规划中说的“其与南洋来往船家之频繁也不亚于厦门”,正是对潮汕商贸港口的历史借鉴。

首先,潮汕古为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唐代,它经由杭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处出海,通日本、琉球、南洋、印度、中亚和欧洲等地,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潮汕地处广州和泉州之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潮汕早在隋朝就已打通海上通道。《汕头华侨志》(油印本)载:隋唐潮州同波斯、阿拉伯人贸易频繁;宋、元与潮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大食(阿拉伯帝国)、勃尼(今北加里曼丹、文莱一带)、逸麻(今菲律宾民都洛岛一带)和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等;明代潮州出洋谋生的潮商纷纷到南洋定居,潮州的瓷器、茶叶、土布送往南洋各地贩卖。《汕头商业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潮州海运既兴,同南海诸国贸易日盛。潮州沿海居民“富者出本,贫者出身,贸易诸国”。而汕头港兴起,则是“商船停泊之总汇”,成为粤东第一商贸港。



其次,近代汕头是著名的商贸港口。1861年汕头辟为通商口岸后,汕头成了外贸入倾、内贸输出的黄金海岸。内贸方面,汕头将潮汕地区同国内经济贸易繁盛之地,如天津、上海、苏州、广州等紧紧地联系起来,使汕头在商贸信息、物流品种及规模等方面站到了全国的前列。汕头从国内主要经济中心运购潮、梅、汀地区急需的米谷、棉花、布帛,又将潮、梅、汀各地的特产糖、盐、纸、木材等运销国内主要市场。潮商“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船艚装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富商巨贾,率操奇赢,兴贩他省,上溯津门,下通台夏”。

外贸方面,“从此举凡潮州出入口贸易者皆以汕头为吐纳,汕头与新加坡、暹罗、海防、苏门答腊各地商贸日繁,贸易额也以次激增”,“外贸之销售内地者日益繁多,内地产物之运销海外者亦较百十年前激增倍蓰,由是而贸易之事情日加繁盛”。汕头“舟车云集,商旅辐辏,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贸易之枢纽”,成为内外贸易的一大中心。随着汕头为中心的商贸网络、交通网络和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洋船昔之泊于樟林港者,亦转而泊沙汕头,人烟辐辏,浮积加广,交通既便,遂寝取郡城商业地位而代之。”



再次,汕头铁路建设的兴建。1861年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汕头港的海运商贸日益繁荣,从而带动了铁路建设的兴起。英国的怡和、太古洋行先后于1888年、1889年向清政府申请营建潮汕铁路,都因遭到潮汕人民的反对而未获批准。1898年,清政府因国库空虚,无力投资兴建铁路,议定以后营建铁路以商办为主。1903年,梅县华侨张煜南、谢荣光等集资100万银元,向清政府上禀,申请兴建潮汕铁路,禀文于10月下旬获清政府批准。1904年9月28日潮汕铁路开工,1906年铁路自汕头筑至潮州,10月25日正式铁通车。1908年延伸至意溪,全长42.1公里,实际投资3025800元,铁路路基宽14尺,路轨为当时中国标准轨宽4尺8寸5分;全路占地面积1949亩。

可见,孙中山对汕头港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对潮汕是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和汕头因1861年开埠而成为著名的商贸港口的历史借鉴;而汕头铁路建设的兴建,使孙中山意识到汕头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性,看准了汕头发展铁路事业的巨大潜力,因而他把汕头港和铁路建设纳入他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的建设汕头规划

完全符合近代汕头发展的历史方位

汕头因1861年开埠而迅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港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地区,逐渐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型。进入20世纪,汕头商贸经济发展迅速,高度繁荣。1860年汕头开埠当年,从汕头口岸进出口货物价值合计6176293银元,1880年增长至21275667关平两,1990年再增至44030734关平两,而1910年则为54014382关平两。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是香港、新加坡、曼谷、西贡、英、美、日本等地,而国内主要是上海、福州、厦门、宁波、牛庄、天津等沿海城市。



商贸发展,意味着大流通,需要大物流,离不开港口,离不开铁路。汕头商贸经济的迅速发展,规示着汕头的经济发展方向。因此,孙中山先生把港口和铁路作为建设汕头规划的两大重点,是符合汕头发展的历史方位的。

孙中山的建设汕头规划

到底实现了吗?

随着汕头港市的形成,汕头逐步成为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汕头已成为粤东、赣南、闽西南的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性海港。1933年,进出汕头的轮船达到4478艘,总吨位675万多吨;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各港口货运量的8.76%,仅次于上海、广州而居全国第三位。据该年统计,全市各种商行达3441家,交易额为6.92亿元。

至民国初年,汕头商贸不仅盛居全国第七,而且牢牢控制着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英、美、法、德、日、俄、荷、比等八个国家曾在汕头设领事馆,是蜚声国内外的国际商埠。解放后,汕头的对外贸易持续发展。198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80多万吨。1949年外贸出口总值212万多美元,1976年发展到1亿美元,1980年突破2亿美元。

历史进入新时代,孙中山对汕头的建设规划部分已经实现,部分正在规划实施。目前,汕头市围绕构筑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推进港口头号工程、高速公路、厦深铁路联络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域

汕头高速公路密度达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随着揭惠、汕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建成后,汕头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230公里,密度高于珠三角目前水平。而就在近日,汕头火车站已迎来首列测试高铁动车组停靠,标志着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各项工程已经完成,汕头即将迎来全新的高铁时代,真正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体系。




文/陈友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