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6月,
《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学生会年刊》
刊载了《到革命的战线上去》一文,
作者面对“落日苍凉、
万里欲尽”的国土山河,
大声疾呼广大青年
“携着手同到革命的战线上去”。
这位激情洋溢的呐喊者,
正是时年24岁的雨花英烈洪灵菲。
洪灵菲
1902年,洪灵菲出生于广东潮安的一户耕读之家。洪灵菲自幼勤奋用功,给乡人留下了“屋顶上的读书郎”这一美誉。1918年,洪灵菲入读潮州金山中学,逐渐展露出不凡的文学天赋与热情。此间,他发表了《潮州风俗和舆论的弱点》一文,字里行间,鲜活涌动着对封建陋俗的批判和对个性解放的主张。
洪灵菲1926年6月发表的文章《到革命的战线上去》
1922年,洪灵菲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成为深受任教老师郁达夫喜爱的学生。他大量研读西方文学英文原著,是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忠实拥簇者。正当其沉浸于文学象牙塔之时,家人却强制要求他与一位素昧平生的家乡女子成婚。
1929年洪灵菲在上海与妻子、儿子的合影
尽管洪灵菲奋力抗争,但最后仍以妥协告终,这让他挫败感丛生。曾经诵读的自由与爱情的高亢赞歌,骤然成为遥不可及的一枕黄粱。他以笔抒发胸臆,撰写了《孤光》《夜黑》《素影》等一大批旧体诗和《别后》《爱的迷途》两篇带有浓厚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展现出悲愤幽怨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基调,这也为其日后革命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
洪灵菲创作的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学作品
洪灵菲就读大学期间,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蓬勃高涨,共产党员许苏魂成为他的革命引路人。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在革命实践的洗礼中,洪灵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阵营中的一名坚定战士。此刻,他已将信仰二字深深根植于灵魂深处,并在日后的人生历程里始终坚守,不忘初心。
1927年4月,
广东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
洪灵菲被迫离开广州,
迭经香港、新加坡、
暹罗(今曼谷)等地的流离之路,
于年底回到上海,
在白色恐怖中毅然继续投身
国内的革命浪潮。
“去为着人类寻求着永远的光明”,
这是洪灵菲立下的誓言,
也是他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