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前三季度,璧山现代工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较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电子产业保持29%的高速增长,汽摩产业增长1.4%,装备产业增长7.1%......这一组组亮眼的数字,诠释了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向好势头。今年以来,我区从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抓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抓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抓产业转型升级、抓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着手,全力加快工业经济回升,有效推动了我区前三季度现代工业量质齐升。

致力“六个一批” 推进项目建设

近段时间,璧山高新区内的茂和兴精密机械正在进行新厂房的设备安装,部分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行。“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公司的新建厂房在年底前就能实现满负荷生产,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茂和兴项目的建设只是我区狠抓“六个一批”,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区先后对接了深圳迈步机器人、广州天鹏计算机、赫比国际集团等项目34个,签约江苏天均、苏州亚昌等项目31个,总投资920亿元,提前完成全年550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开工建设中南高科、东天实业、川铁超级电容等项目27个,总投资106亿元,年产值167亿元;推进少海汇、徐州徐工等82个项目建设,总投资385亿元,年产值626亿元;投用比亚迪电池、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愚人科技等项目19个,年产值可达264亿元;达产红宇精工、台冠科技等项目25个,年产值87亿元,年税收2亿元。

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科创体系

创新是推动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区在倾力打造“1+3+N”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方面,今年我区出台了《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试行)》《璧山区质量品牌和知识产权资助办法》等文件,举办了首届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双创周璧山分会场等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宗申等15家企业定向培训技能人才600余人,组织12家企业申报重庆英才;联合77家骨干企业成立璧山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及首期3个子联盟,207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63亿元,兑现科技创新奖励、孵化器补贴等1894万元。

发挥三种不同类型创新平台作用方面,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新引入燃料电池、柔性薄膜等科技项目,累计孵化10家科技型企业,获取正式订单近4000万元、意向订单1亿多元;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完成全球专利提案695项,成功研发全球最小间距显示屏;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驻27个国防类科研团队,空间太阳能电站试验基地项目纳入国家发改委军民融合“联合共建项目”储备库。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方面,前三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15.6亿元,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239家,新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4家,新增市级研发平台8家,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72个,规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达到41%。

大数据智能化驱动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重庆宇海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组装车间,一个个机器手臂来回伸展作业,长长的生产线上只有四五名工人,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净收入5个亿、资产达6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用工数量减少了,生产效益反而提升了,这一切得益于企业的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区强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与新加坡精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项目,与中关村意谷(北京)科技服务公司共建智创中心项目;重庆数字产业化孵化园建成投用,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动工;引进阿基米米项目,对接锐梵互动体验中心、创业黑马等数字项目。

此外,今年我区还完成了智慧园区整体建设,现正试运行,年底将建成投用;联合上海电气数字科技公司建设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引导企业建立数字化平台,推动工业云普及运用;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累计认定通过智能化改造项目82个,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16个。

厚植企业成长沃土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我区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助推企业发展。截至9月底,全区“八大资金池”累计支持企业305家,发放573笔资金31.6亿元,解决了凯成科技、宇海精密等企业的实际困难。向金冠、万泰等8家企业提供农发基金13.15亿元,向康佳、比亚迪等企业拨付26笔产业发展资金4.4亿元。

创新服务举措,解决企业难题。落实“审批代办专员”制度,明确5名代办专员,与51家企业签订代办协议;高新区管委会持续开展“周二早餐会”,帮助大江动力等32家企业解决问题48个;打通政企联系“直通车”,建立302家规上企业主要负责人全覆盖的微信工作群;开通“定制公交”,解决比亚迪、康佳等10余家企业一线员工出行问题;发布“招工令”8期,为101家企业发布6000余个用工需求,落实12000余人用工保障。(记者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