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1932-2008)
浩然,本名梁金广,曾用笔名白雪、盘山等,1932年出生于开滦赵各庄煤矿,原籍河北省宝坻县单家庄(现属天津市)。浩然在蓟县王吉素村长大,断断续续学过3年文化。1946年当儿童团长,1948年任村治安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八年基层干部。有一次,他在一座破庙的大殿里参加乡里召开的秘密治安工作会议。为了安全起见,领导让治安员每个人取一个化名。他看到大殿门额大匾上“浩然正气”4个大字,受到启发,为自己起名为“浩然”,从此,这个临时起的名字便伴随了他整个人生。1949年,浩然立志文学创作事业,一面工作,一面练笔,走自学成才的道路。1950年10月28日,他在《河北青年报》发表第一篇文稿。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俄文友好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1959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1962年12月,浩然开始写长篇小说。浩然始终举着“写农民,为农民写”的旗子,在北京郊区和冀东农村做了40多年艰辛的艺术耕耘,创作大量描绘农民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苍生》获得了中国大众文学学会首届文学奖的特等奖。在获奖后的一片喝彩声中,浩然谢绝了广东某单位的聘请,坚守着创作开始时“写农民,为农民写”的誓言。他说服老伴一起回到了农村,挂职当了一名基层的乡镇干部。20世纪90年代初期,浩然与老伴来到河北省三河市定居,并倡导成立了三河文联,创办了文学季刊《苍生文学》,并亲任主编。2008年2月20日,浩然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三河情结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关浩然的话题不少,或褒或贬皆有之,然而真实的浩然给人的印象却是和善平易,诚厚朴实,看上去像个老农一样的长者。老农对春播秋收极为重视,因为他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偷懒,否则,就没有丰盛的收获。浩然已是出版了1000万字、50多种文学作品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巨著《艳阳天》、《金光大道》可谓家喻户晓。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又以长篇小说《苍生》再次崛起的他,却仍然未改初衷,没有留恋大都市文艺界的繁闹与功利,自己一头扎下基层,在河北三河安家落户扎下根来,实为难能可贵。
1986年11月,他携老伴来三河长期深入生活,先在段甲岭镇挂职副镇长。1987年5月,经三河县政协会议通过,聘请他为县政协名誉主席。1987年秋,他又被推举为段甲岭镇名誉镇长。1988年夏,县政府在政府招待所院内僻静处为浩然夫妇建一所新居(6间正房、6间倒座房)。于是浩然在此定居下来,并为居室题名为“泥土巢”,亲笔书写于小院门侧,寓意“下蛋”(写作品),“孵雏”(扶持文学作者)的窝。
三河市(县)委、政府历届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浩然的生活和身体,经常到“泥土巢”嘘寒问暖,解决实际困难。鉴于子女均不在身边,老伴又体弱多病,浩然安排其家居农村的内侄女和女婿住在身边,三河县政府给他俩解决了工作问题,并办理了农转非。文联建立后,县政府为浩然配备一辆“伏尔加”卧车及专职司机。1993年初,县长又经多方筹集资金,为浩然购置一辆新“奥迪”专车。市(县)财政局还及时对浩然住房进行修葺,提供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接待条件,方便了他的工作。
浩然日常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外,每天都伏案写作,阅改作者稿件和读书看报。闲暇之时,练习书法,听听京剧录音,有时散散步。他非常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每日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
1993年6月15日,浩然突发脑血栓病,17日住进通县263医院。三河市五套班子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多次前往探望。住院期间,他仍然关注“文艺绿化工程”,在病房两次主持文联主席办公会,还阅改了大量作者稿件。
1996年10月22日,浩然去西安边疗养边写作,11月4日,突发脑昏迷症,昏迷三天两夜不醒,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经抢救又脱离危险。11月10日,三河市委书记派宣传部长和文联秘书长以及文化局长等前往西安看望浩然。11月23日,浩然病愈出院,从西安返回北京。
1990年10月在山东昌乐
1998年8月8日,浩然夫妇搬进三河市委、市政府为之新建的独门独院二层小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位于三河北城句河湾,环境舒适幽静,装修典雅。1999年5月26日,新任廊坊市委常委、三河市委书记孙殿高就职没几天,就前往句河湾看望浩然,带去党和政府真挚的问候。三河市市长李洪卫及其他市领导也曾多次探望浩然。作家与政治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三河的十几个春秋,浩然创作出版了8部中、长篇小说,计330万言,还修订再版了7部长篇小说,计483万言,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等文章。其创作生活除以“泥土巢”为主,还涉足京郊通县、密云、平谷和廊坊以及山东昌乐县等地。
他创建了三河市(县)文联和三河市(县)作家协会,并亲任两会主席。他创办《苍生文学》十年,为广大业余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并为重点作者出版专集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还亲自为他们的书作序言,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出版了一套填补三河文学史空白的泥土文学和文艺绿化系列丛书,组建了“浩然文学基金会”和“《苍生文学》董事会”,为文艺绿化工程积极筹集资金,为三河市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做出无私奉献。在当今中国文坛被“炒”的火爆和“红”得发紫的作家中,有谁能为“他人做嫁衣裳”呢﹖有谁愿当“铺路的石子”呢﹖
浩然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浩然自述最偏爱《金光大道》,他曾说:“重看《金光大道》的电影,看到高大泉帮助走投无路的人们时还会落泪。后来有文章说,高大泉就是高、大、全。我觉得很有道理,把我的作品深化了。”
京华出版社1994年出版《金光大道》全四卷本。
昌乐情结
山东省昌乐县是浩然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1960年,浩然以俄文报《友好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东村劳动锻炼,度过了他生命中难忘的8个月。在那里,他创建了东村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全村400名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渡过难关,与那里的父老相亲们结下了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他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忍着饥饿耪荒地、抢麦收、护秋坡、修水库,晚上熬夜写作(秋季晚上还要与干部社员一起巡逻护秋),《车轮飞转》、《送菜籽》、《半月敲门》、《太阳当空照》、《人强马壮》、《珍珠》、《大肚子蝈蝈》、《荣荣》等20多个优秀的短篇小说,就是那时在昌乐问世。
浩然曾回忆当时写作的情景:“那时写东西从不讲究什么场合,田间地头、推土车架上、粪筐上、场院屋的炕头上,都能凑合着写。晚上屋里那盏小煤油灯经常亮到鸡叫头遍。”“当深夜,我披着月光,漫步在寂静清爽、飘着米谷香味的场边上,许多激动过我的事情都展现眼前,许多话语都涌到唇边,急不可待要向别人倾诉。于是我把粪娄翻扣在场上,在上面铺一条麻袋,把保险灯捻亮,就趴在这个‘桌子’上写开了。……有时为防蚊子叮咬,不得不换上长衣长裤,把袖口扎起来,常常是一写到半夜,还看了场,一举两得。”(浩然:《我的人生》)《艳阳天》中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垛的情节,就是来自他在东村的真实生活。书中那个至为感人的农业社饲养员马老四,就是以东村大队保管员田敬元为原型创作的。
浩然念念不忘昌乐乡亲,曾先后五次重返昌乐探望,一次带着老伴,一次带着女儿,每次来访总是怀着赤子般的虔诚,一个门口一个门口的登门拜访,并把自己从北京捎来的糕点礼品一一送到乡亲中那些老者、弱者手中。1990年,浩然写了《东村的乡亲们》,收入他由青岛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纪实文学集《婚姻小路上的爱情坎坷》,后又编入《浩然全集》第18卷。1999年,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昌乐县政协编辑的《浩然与昌乐》一书(这本书我还没有,很遗憾)。2000年出版的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中,有一章记述的就是他在昌乐的难忘岁月。影碟《浩然传奇》是北京电视台在浩然病重住院期间摄制的两集传记纪录片,里面就有浩然晚年回昌乐县东村看望乡亲们的珍贵镜头。
鉴于浩然与昌乐县的不解之缘,昌乐启动了《艳阳天》再现工程,以浩然文化为主线,准备建设一处集文化局机关、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物陈列室、文化艺术馆和浩然文学馆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
立下誓言
“写农民,为农民写”
送别浩然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浩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好的小说应该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不仅带有须子和萝卜缨子,还带着一嘟噜湿乎乎的泥土呢。”他的作品,也始终充满着浓郁、朴实的泥土气息。
浩然本名梁金广,1932年3月25日,浩然出生于河北唐山开滦矿区一个贫苦的家庭。他10岁丧父,12岁丧母,在悲愁和凄苦中度过了不幸的童年。浩然14岁时走上了革命道路,16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做过8年村、区、县的基层干部。在新生活的感召下,从小就是“戏迷”、“书迷”、受过民间文学熏陶、对文学天生就有灵气和悟性的浩然萌发了要当一名革命作家的强烈愿望。
在收到上百篇退稿后,1950年10月20日,《河北青年报》刊出了他的一篇千把字的题为《姐姐进步了》的短文,使他进一步坚定了立志文学创作的信念。1954年,他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两篇小说习作发表于《河北日报》文艺副刊上,由此他被选拔到该报社任记者。1956年,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发表于由老舍主编的《北京文艺》上,从而引起了首都文学界的关注。1959年,在浩然相继出版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等三部表现农村新人新事、充满浓郁泥土气息的短篇小说集后,鉴于他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的影响,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和秘书长的郭小川主动介绍浩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64年底,浩然被调到北京市文联成为一名专业作家。“文革”前夕,他创作出版了《新春曲》等10个短篇小说集、4部儿童文学集和散文集《北京街头》,并推出了他的代表作《艳阳天》。
《艳阳天》
浩然:《艳阳天》
《艳阳天》一问世即引起了强烈反响,浩然也随之家喻户晓。他收到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来信共1万多封。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将其改编拍成了电影,更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艳阳天》是浩然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能显示浩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生动传神,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艳阳天》出版后,浩然将所得稿费1万元全部交了党费。新加坡一个财团要出200万元买下他作品的所有版权,被他断然拒绝。他说:“将来如果有人要改编我的作品,还得到国外去购买版权,那叫什么事!”某饮料厂,以100万元的酬金请他给某饮料做电视广告,他也婉言谢绝了。浩然说:“我为人的标准是,不要有野心,不要有贪心,不要有害人之心。要热诚待人,厚道而正直。”
浩然手迹
有人说浩然是中国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浩然对此坦言:“写农民、给农民写是我自觉自愿挑起的担子,我要把这副担子挑到走不动、爬不动、再也拿不起笔时为止。”由于他把对农民的深厚感情都写进了作品里,他的作品也因此被学者们称为“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形象画卷”。
浩然以歌颂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杏花雨》等步入文坛,以描写社会风云的长篇巨作《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闻名国内外,以反映农村改革的《苍生》再次崛起,共出版作品50余种。他的主要著作被搬上银幕,改编成连环画册、电台连续剧,翻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还在日本、法国等翻译出版,他本人也被载入《世界名人录》。浩然发表的短篇小说有《苹果要熟了》《新春曲》《夏青苗求师》《小河流水》《杏花雨》《翠绿色的夏天》等。创作两篇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两部)、《百花川》。另有短篇小说集《杨柳风》《春歌集》,儿童文学集《七月槐花香》《幼苗集》,散文集《火红的战旗》《大地的翅膀》,作品的主要内容均以表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为主。粉碎“四人帮”后,浩然继续努力突破和超越自己,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花朵集》《姑娘大了要出嫁》《高高的黄花岭》,以及长篇小说《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苍生》等。其长篇小说《山水情》反映山乡农村青年生活,受到读者好评。1979年,他的短篇小说《大肚子蝈蝈》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一粒沙》获《儿童文学》荣誉奖;长篇小说《苍生》获中国大众文学学会颁发的中国大众文学奖特等奖,这部小说还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获奖后的浩然坚守自己的誓言,回到农村继续创作,晚年又作有《浩然选集》五卷,有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