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山海经》的故事是虚幻的吗?看完这些会颠覆你的认知

《山海经》的故事是虚幻的吗?看完这些会颠覆你的认知!

《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古籍,记录了许多民间传说。就是因为是传说,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山海经》的评价,往往认为它荒诞不经。很多时候,都是把《山海经》当成了神话故事。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很多内容,都在现实中找到了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的世界,绝对是真的存在过的。上古神话故事,其实就是另一种历史!

关于一目人传说。

山海经中,有关于“一目国”的记载。传说上古时期,钟山的东面有一个神奇的“一目国”,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只有一只眼睛。令人奇怪的就是,不止在东方,西方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曾在他的历史著作中,提到“一目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为什么杜撰的神话,会同时出现于东西方的古老文献之中呢?

公元七世纪,探险家亚里斯蒂阿斯也曾尝试寻找过这个“一目国”。他从黑海向东北方出发,途径阿尔泰山,后来确实找到了这个民族,并且将所见所闻写成一本名为“独目人”的书籍。2000年国内民间考察队,在青海的三道海子发现了有近百个巨石摆成的石阵,其中一个石块上,刻着一个怪异的人物,人物头部呈圆圈状,中间刻着一个原点,双手环抱于胸前,双脚暴露无遗,看起来十分怪异。据说,这个雕刻就是“一目国”的人物。

到了2007年7月12日,新疆考古所副所长王明哲带着摄制组,又重新来到了这片“独目人谷”。经过为期两天的考察,王明哲发表了一篇关于独目人考察的论文,至此,独目人才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后续的考察发现,除去的“独目人”谷之外,在宁夏的贺兰山,内蒙古的阴山,甚至北撒哈拉沙漠的岩画以及埃及的壁画中,也均有着类似于“独目人”的图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撒哈拉沙漠上的恩阿哲尔高原壁画,似乎解释了这个难题。在这处“独目人”的壁画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独目人,其实就是一种圆球形的头盔,就类似于宇航服。经过科学考察,壁画形成于7000年前。有爱好者推测,在7000年以前,有一批外星来客,曾到访过地球。他们教会了人们先进的技术,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第一批神灵。人们刻下了有关外星人的壁画,再之后,壁画开始不断变化,也就慢慢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独目人”形象了。

马里亚纳海沟事件。

2018年,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海水倒流。这条世界上最深的沟壑,正在无时无刻地吞噬海水,每年三万亿吨,那这些海水去哪了呢?在上古奇书《山海经》里,只用两个字来解释——“归墟”。

《山海经》记载:在东海之外,有一条无底的大壑,曰“归墟”。

按书中说法,世界上所有的水,都会流进“归墟”之中。而书中所描绘的位置,正是马里亚纳海沟的位置。

可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如何得知一万多米的海底下,有条海沟正在吞噬着海水?

《山海经》记载的大山。

《山海经》里记载了550座山,并描述在遥远的东部有四条巨大山脉,有47座山峰。而实际上,我国东部都是大片的平原,根本没有山。

就当大家认为这可能只是古人的臆想之时,美国的墨兹博士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山海经》里面的记述居然与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卡斯卡特山脉几乎一模一样。而四条山脉的山峰,加起来刚好是47座。

不仅如此,《山海经》里记载的大部分奇珍异兽都能找到原型。

比如书中所记载的鳐鱼,白天在水里游,晚上在海上飞。科学家们实地考察,根据书中所记录的位置,找到的飞鱼。《山海经》上说“人面、鸟喙、有翅,仗翼而行……”这不就是企鹅吗?

《山海经》还说:“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这不就是美洲的犰狳吗?

《山海经》是一本连秦始皇“焚书坑儒”都舍不得烧的书,司马迁看完之后,更是说,“余不敢言也”。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荒诞不经,但是看完之后,我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无尽的疑问和深思。

清华才女武亦姝也曾经在采访时说过,自己小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学渣。但是,一部《山海经》,点燃了她读书的热情,后来更是让她慢慢爱上了文学。

不久前出土的三星堆巨大青铜古器上的青铜古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一模一样。也许在几千年前,中国祖先的足迹就已经遍及全世界。

2021年9月21日,三星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展出,持续时间一直到2022年1月4日。展厅里,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千年不朽的黄金面具、价值连城的百根象牙、金杖、青铜太阳轮……丰富多元的文化印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无限精彩。

更神奇的是,三星堆出土的艺术品,竟然在当今找到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现代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的“熔铜”技艺打造出来的工艺品,竟然是《山海经》的诠释、三星堆的再版。

历史就这样神奇且诡异吗?从《山海经》到“三星堆”,再到朱炳仁铜像,这期间,是不是有一个神秘的契约?是不是有一个规范的密码?就像一个基因谱系一样,隔着遥远的时空,代代传续,如丝如缕、如烟如雾? 是《山海经》、“三星堆”“寓言”了熔铜,还是熔铜在“演绎”着《山海经》、“三星堆”?

我们再说一下熔铜。

熔铜技术是由朱炳仁、朱军岷两位大师发明于一次意外。2006年5月25日,他们在给常州天宁寺披铜衣的时候,现场发生了火灾。清理现场的时候,二位大师发现烧毁的铜水,自然流淌,晶莹剔透、精彩纷呈。于是,匠心大悦、灵感迸发,“熔铜”,遂诞生。由此,千姿百态的熔铜艺术品,带着千古的文化密码走近了人间烟火。

朱炳仁大师的《稻可道、非常稻》,该件熔铜作品,朱炳仁大师已经将它种在了杭州江南铜屋、北京艺术学院、北京798艺术中心,种在了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山海经》里的白泽

《一尊泰和》,朱炳仁大师“山海经”“白泽”化了的铜铸。泰和,太和之意,安泰和顺。它是国礼收藏版,陈设于G20峰会酒店。

《跳舞的人》,是朱炳仁、朱军岷大师的熔铜作品。人物塑造充满了浓郁的《山海经》、“三星堆”风格,神秘、简约、凝练,也蕴含不尽的思索和疑问。

《千里江山系列》,是朱军岷大师的作品。隐约、清晰,遥远……金色的铜,热烈张扬,红色的铜,贵重大气。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神韵,就融在闾阎。

中国的历史,并不缺乏经典的艺术。只是,不断的天灾人祸、兵团战乱,使我们的发明,一次次中断,让我们的科学、艺术、不断走着循环往复的道路。每一次科技成果的出现,往往寿命奇短,很快在战乱中丢失。到了下一次,再被后人重新发明,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

但是,熔铜,不会再次走失,它将灿烂不朽。它是今天对昨天的临摹,它是现代对古代的呼唤,是遥远的枯枝再度发芽,是曾经的辉煌再度升华。它鲜活、动感,有色彩、有温度、有情怀,让文化不再是遥远模糊的记忆,让往事不再是佶屈无牙的述说,让历史更鲜活,让祖先更伟大。

《从山海经到熔铜》

昨夜吴山一径通,梦境依稀山海经

三星堆美说不尽,熔铜画妙叹无穷

千古精魂谁接续,百代非遗我传承

铜花万朵星斗璨,映得西湖不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