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都市农业未来在哪?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看10万家示范家庭农场

作者:老猫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ID:nyguancha)

啥是都市农业?

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存在于城市内部或靠近城市地区,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种植。

其实,这里有2个核心关键点:1)都市农业的农业一定是农业种植相关的;2)一定是服务城市居民,包括“菜篮子”、生态、观光休闲多功能服务。

都市农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世纪末就有类似的农业业态产生。而在现今消费升级、体验经济的时代下,安全高品质的食品、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以及贴近自然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成为了城镇居民的新需求。

普华永道思略特重新定义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即指发展于城市中或城乡边界地区,为城镇居民提供日常农副产品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多功能农业业态,涉及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增值服务(如观光、购物、娱乐、文化等休闲活动)在内的农业全产业链,嵌入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都市农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主要功能是休闲体验,但其生产功能也非常可观。只要有新颖的理念,创建合适的系统进行推进,培育健康市场,做大做强都市农业产业,不仅是投资农业一个有着非常好的市场前景的理想项目,同时对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生态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因技术、商业、资源限制,我国的都市农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正在经历缓慢的发展。

1

都市农业通常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一方面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另一方面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等农业从业者。

所以,都市农业一直成为农业政策关注焦点。

早在2012年,农业农村部就首次发布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并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意见》强调,要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大中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

同时,该政策还指出:不断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

农业农村部专家分析认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主食、方便休闲食品和净菜加工等企业,提升农业附加值。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再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因此,随着政策推进,我国以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多种都市农业发展类型正不断兴起和发展。

2

都市农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不长,尚无统一认识,但是国外都市农业花样百出,高科技、新模式层出不穷。

早在20世纪中期,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保留都市圈内的部分农田用于种植或养殖。在欧洲,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对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开发。

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选择的是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具体而言,日本是分散的点片状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之为被都市圈包围的农业;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主要发展的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

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

目前,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比较迅速,这些城市里以“温室农业”为主,包括从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引进的温室设备采用无土栽培、园艺化生产为,尽可能不占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或者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多层利用。

另外从功能来看,我国都市农业基本上涉及蔬菜生产区、储藏加工区、娱乐区、观赏区、高科技区等内容,满足城市消费者菜篮子,还有满足都市人休闲娱乐。

这是目前,都市农业的2大核心目标。

都市农业正从小大大,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因资源、技术的短板,中国都市农业还不成规模,问题频出。

3

从现实来看,都市现代农业,肩负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使命,能否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带动乡村振兴,在新时代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然而,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层级较低、功能拓展不足、先进技术成果集成示范力度不够、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产品质量和品牌化水平有待提升。

有专业人士,列举了都市现代农业的3大突出问题:

第一,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有待提升。虽然对都市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已有很大提升,但对农产品供给、生态改良、促进就业等功能作用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

第二,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在城镇化加快推进下,耕地面积减少难以避免,农业劳动力转向城市,无人种地、无处种地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第三,相关支持力度不够。事实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都市农业的支持政策措施,但仍有不少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培训等。

以上3大问题,导致都市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那么,未来都市农业趋势将会呈现:从产品到产业、从科技到商业的多功能发展方向。

未来还会有3类代表:

一类是以农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向中下游布局的模式;

第二类是以零售渠道为切入点,向上游进行供应链布局的模式;

第三类则是以多元业务为切入点,将农业融入商业、社区、产业等地产业务的综合型模式。

中国农业产业分析师李剑认为,中国农业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农村,城市里的农业一定是以科技为主导,开展农业现代化的试验和推广,同时嫁接商业思维提升农产品溢价和农业功能变现。

4

从国内外案例来看,都市农业核心:科技+商业。

比如,荷兰和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

因此,不管是否定位于高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不能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

当前,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其他地区辐射、输出先进农艺、设施、科技的作用也很有限。

但是,可以预见,国家正在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5G技术、区块链技术、生物技术应用落地,都市农业的科技将会逐步加强与扩大,尤其是都市农业的“菜篮子”功效将会成为重点,解决城市消费者“买菜难”、“买菜贵”的矛盾。

都市农业,未来可期。

【政策解读】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10万家示范家庭农场如何打造?

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就业的情况下,未来谁来种地?

国外大型农场、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方式固然先进,但与我国国情并不完全相符。在地少人多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种好地?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五大支持政策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发展。

《规划》明确,到2022年,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0万家,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3月23日,农业农村部一连推出五篇文章,对这一《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全国家庭农场已超过70万家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就业,农村2亿多承包农户就业和经营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规划》提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户和农业,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成效初步显现。截至2019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70万家,依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220.1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42万个。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地春耕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不过调查发现,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育良好且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比较小。山东、山西、安徽等地的合作社还利用农机设备为防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力不强等问题,基础设施落后、经营规模偏小、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等诸多短板和制约依然突出。

在孔祥智看来,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要大力促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类支持政策。

鼓励合作社通过兼并、合并进行资源整合

《规划》中专门谈到了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基本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秀荣在解读中指出。

何秀荣认为,现代经济体系中,小农户在收入压力和外部竞争之下,经营日趋艰难,在发展规模经济的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时,要注意尽可能让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

何秀荣表示,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要坚持农户主体,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多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同时,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一并支持服务。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经济效率、专业化、商品化、产业融合等内部效应和带动与服务小农户等外溢效应。

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共同成立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高强认为,过往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规范提升、促进良性发展。要完成《规划》中的目标任务,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是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为迫切的任务。

与此同时,要立足自然风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优势,引导农民合作社从单一业务向产加销多种业务拓展,由生产领域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转变,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带动能力。

此外,还要促进农民合作社联合与合作。高强认为,“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在自愿前提下,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单体农民合作社”是《规划》中的一大亮点,这为农民合作社提升自身实力提供了新路径。

促进各类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照新认为,在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占主体地位的基本国情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将先进技术、现代理念导入农业产业,是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要求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张照新认为,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一定要加快构建立体多元、功能互补、复合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是促进各类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如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服务带动作用。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利用其资金、技术和机制优势,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动供销社利用深耕农村多年形成的农资供销网络,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其次,加快服务方式和机制创新。一方面要以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另一方面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加强联合与合作。

三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张照新认为,下一步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瞄准重点领域,创新支持方式。一方面,各地要针对本地农户急需而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的领域,选择优先扶持的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根据扶持的对象和环节采取有效扶持方式。

内容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张蕊 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