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1988年留学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领域“教父”级人物马丁·格林。博士毕业时,马丁·格林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筹到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施正荣担任薄膜课题组的组长。2000年,想回国做事的施正荣,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浑身的技术”和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回国。
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国企纷纷参与,共投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开始尚德的“逐日”之旅。从建厂、技术、市场、管理,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亲自操心他向董事会承诺,多晶硅的转换效率是14%,结果,试产一个月他就做到了。
2002年9月,尚德的首条封装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兆瓦。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2002年12月,尚德就开始盈利,当月即盈利20多万元。
他从法国NBP、高盛、普凯等机构那里融资8000多万美金决定扩产。尚德的上市也为他们带来巨额回报,使得尚德成为中国PE界标志性的投资案例之一,很多投资机构一度言必称尚德。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尚德目前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有4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袖地位。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至19%,而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它成本要高得多,且只适于单晶硅;冥王星产品将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了17.5%,远超过业内“一般都在15%”的水平。
从2005年上市之后,他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金融危机中爆发的管理问题令他更加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公开场合宣扬这些想法。在商业战场上,施正荣也只谈技术,不谈价格。他每次参加展会,每天只和前来参观的客户聊技术,对价格避而不谈。
施正荣用十年时间把尚德带到了世界光伏第一的宝座,引领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的他,如今被贴上了更多“标签”,比如,光伏企业领袖、中国首富、环保英雄等等。
企业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一个难关的度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挑战,是否能够去直面挑战,坚持不懈的克服,间接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的路途。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