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致力于金融国际化的官方权威机构“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近况》报告,其中指出:
——全球已经有80%的央行,对央行数字化货币的应用开始了探讨和研究;
——中国内地央行数字化货币开始研究的时间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试点阶段,应用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世界各国央行对于数字化货币技术路线的选择均取决于数字化货币的定位,以跨境支付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货币倾向于使用批发型路线,选择这种技术类型的国家较多,如新加坡、加拿大等;以零售支付为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货币则倾向于使用零售型路线,这种方案以中国内地为代表。
这份报告,不仅梳理了内地的央行数字化货币和香港央行数字化货币的发展情况,还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数字化货币的发展阶段做出了分析。
以下为京东科技新媒体整理的报告精华内容:
香港地区:与泰国共建Inthanon-LionRock项目,在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2017年,香港正式投入了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发工作,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牵头,联合3家港币发钞银行、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和企业区块链技术公司,共同启动了LionRock项目的概念验证研究工作。
在项目进程中,香港金融管理局评估了央行数字化货币和债券的发行在技术实施层面上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在潜在应用上的优势和挑战。
LionRock项目主要运用了分布式分类账技术,即在大型的网络结构中,记录数据不是由中心化的节点向其他的节点传递,而是每一个节点都单独的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更新,并在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流。
通过分布式分类账技术,香港金融发展局充分验证了央行数字化货币和用户间点对点交易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由于香港地区已经有高效率和可靠的零售及批发支付系统,若香港金管局凭借自身能力开发央行数字化货币,则央行数字化货币在本地零售支付上可应用的价值仍比较有限。
而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发央行数字化货币,并主要在批发支付层面建立跨境支付的应用不仅符合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定位,同时可以促进香港的金融创新。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香港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发开始在跨境支付合作方向落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香港和泰国共建的Inthanon-LionRock数字化货币项目。
泰国作为香港最重要的10个贸易伙伴之一,香港金融发展局与泰国中央银行首先在2019年5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主要明确了双方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战略合作。
在2019年9月双方共同启动了Inthanon-LionRock项目,项目的第一阶段已经在2019年12月完成。
在此项目中,双方共同创造了数字化货币的试验验证模型,并重点建设了“泰铢-港币区域走廊网络”,即香港和泰国用户可以点对点的在银行直接运用数字化货币进行外汇交易和资金转划,在大大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的同时,能够协助银行在外汇流动资金方面的管控能力。
目前,Inthanon-LionRock项目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泰国中央银行正在不断完善“泰铢-港币区域走廊网络”的原型,并更多的探讨和研究分布式分账技术在资本交易和跨境支付方面的商业应用案例。
以香港泰国双倍贸易结算场景为例,传统需要通过国际SWIFT系统进行结算,但是SWIFT系统由美国主导,且速度慢,成本高。
香港和泰国在2019年12月签署了联合协议,开始讲数字化货币应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实现了提效率、降成本。
中国内地:零售型技术路线领导者
中国内地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了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究,经过近5年的技术验证和探讨,在2019年,央行明确了数字化货币DC/EP项目的研发实践,并在2020年开始了多地的试点工作。
12月5号,苏州市政府联手央行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京东的各个商业场景都开放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购物,数字人民币开启大规模落地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从技术路线上讲,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发主要分为两种路径:批发型和零售型。
批发型主要是面向大型金融机构,用于大额的交易结算;而零售型则是面向所有的个体和公司发行,可以广泛应用于小额零售交易。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央行的选择有所区别,这和他们对于数字化货币的定位不同有关。
当将央行数字化货币定位于服务大众,以零售支付为主要应用场景时,国家一般选择零售型路线,如中国。
当将央行数字化货币定位于改善支付系统效率,服务于银行间转账,以跨境支付为主要应用场景时,一般选择批发型路线,这类路线的应用较广,加拿大、新加坡等积极推动央行数字化货币发展的国家均选择了这种路线。
以中国内地央行数字化货币DC/EP项目为代表,践行的是零售型的技术路线,这种技术路线在各国央行选择数字化货币的实践方向时并不常见。
中国内地将央行数字化货币的应用范围定位于零售支付,立足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支付便利性,并按照双层模式运营。
第一层,由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部分非银金融机构等发行央行数字化货币;第二层,由商业银行和部分非银金融机构面向个体分发,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银行APP中的数字钱包等方式直接取用数字化货币。
而批发型的技术路线,在央行数字化货币中占据主流,这和在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发讨论前期,应用方向主要聚焦于跨境支付和外汇转账有关。
包括新加坡央行的Ubin项目、加拿大央行的Jasper项目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LionRock项目等。
这些数字化货币项目均已经经过了多轮的试验和研究,目前已经能够支撑实时的全额结算,并将批发型的央行数字化货币主要应用于跨境转账场景中。
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在积极探索与中国央行数字化货币在跨境支付转账方面的合作。
2020年,中银香港在央行的批准下,成为了香港银行代表参与了DC/EP项目的技术测试工作,参与测试的包括200为个人用户和部分商家。
目前,中国银行通过测试,已经正式上线了针对香港地区的跨境支付应用,在中国银行开通的央行数字化货币钱包中,已经可以看到香港地区的选项。
全球:80%央行在行动,展开“差异化”竞争
目前,以国家央行为主导建设数字化货币项目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国际结算银行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66家央行中,有80%都正在参与和数字化货币相关的研发工作;40%的央行已经完成了概念研究,开始进行测试或概念验证;10%的央行,以我国央行为代表,已经开始了定向的试点规划。
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2020年,各国纷纷推广非接触式的支付模式,因此有关央行数字化货币的讨论和公众呼声都变得更加热烈,各国也开始加速推进央行数字化货币的研究和开发进程。
我们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字化货币的研究开展来看,各国对数字化货币的定位明显不同。
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Petro央行数字化货币研发,主要定位于普惠金融场景,因此会选择零售型的技术路线,目前Petro项目数字化货币已经进入实际流通阶段。
而柬埔寨在2020年推出的Bakong平台,则旨在支持美元和柬埔寨瑞尔间的交流与互通。
与大多数其他国家央行数字化货币不同,用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本国货币瑞尔,还可以用美元储备作为后盾。
在所有开展央行数字化货币研究的国家中,除中国已经进入试点阶段外,加拿大和新加坡央行进展速度最快,应用探索最多:
加拿大央行的Jasper项目:从银行间支付到证券结算
2016年,加拿大央行计划更新支付系统,而作为技术选项之一,Jasper项目正式立项,由此可见,加拿大央行的Jasper项目定位于大额支付,采用的技术路线则为批发型。
目前Jasper项目已经进入了研发的第三阶段,在以以太坊为基础平台的第一期项目表现不佳后,第二期项目重新选择了Corda作为基础开发平台,但实际的运行效率仍存在问题,对应的系统周转效率仍较低。在第三期的项目中,加拿大央行开始涉足证券结算清算市场,负责债券到期的清算和结算。
新加坡央行的Ubin项目:聚焦于跨境业务
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开始了Ubin项目的研发,试图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银行间系统支付中的应用。由于主要涉及银行间支付,新加坡的数字化货币采用了批发型的技术路线,并选择了Quorum平台进行基础研发。
2020年,Ubin项目的第5阶段进入尾声,并准备进入第6阶段。在前4个阶段,Ubi项目主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支付系统的替代性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原型间的效率、安全性等因素,选择最佳的实践路径。
在第5阶段,Ubin项目则开始聚焦于跨境支付与外汇兑换业务,这是其央行数字化货币首个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在第6阶段,Ubin项目计划以交易和结算为中心,探索更多的创新应用。
在惠及自身金融支付系统的同时,各国央行也开始通过合作,探索央行数字化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应用。
以Ubin项目在第4阶段与加拿大Jasper项目开展的同步跨境转账应用为例,双方重点测试了以商业银行为中间人,同时参与Quorum和Corda平台的方案,并在2020年5月首次试验成功,完成了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使用央行数字化货币进行跨境支付的应用实践。
总体而言,央行数字化货币研发是大势所趋,中国内地作为最早开始央行数字化货币研究的国家,在具体实践上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在应用场景方面,国际上主要关注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采用批发式的技术路线,而中国的央行数字化货币已经在零售型技术路线上走出了独特的道路,研究和实践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内地将引领全球数字化货币的发展,为世界树立典范。
本文为京东数科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