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加密金融五大趋势前瞻,2020年谁将引领行业下一轮潮流?| 火星号精选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加密金融实验室

如果用一个词对2019年区块链行业加以概括,那应该是“试验”。2018年区块链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初步试水带动了2019年更大规模的试验。随着区块链的炒作正在消退,这项技术也从概念验证过渡到了落地阶段,并试图在更多场景释放应用价值。

2020年,区块链将真正步入正轨,并被全球各国作为战略性新兴技术加以重视。根据Gartner分析,区块链技术将在2020年实现完整的产品和全面的价值定位,56%的大型企业将计划采用区块链技术,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问题预计将在2023年之前得到解决。

虽然区块链的潜在用例很多,但在现实中大规模用例却寥寥无几,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并没有实现推动全新社会和商业模式的愿景。然而,这项技术并没有失败,随着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很多人认为它将成为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以及其他场景的底层技术。

预计未来三年内,区块链将扩展到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证券交易、数据共享、保险索赔以及合同/文档保存和跟踪等领域。其中,金融业将是区块链应用最为迅速的领域。“金融民主化”的愿景使机构和个人金融业务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机构将不得不重塑业务架构,或为新一代金融体系让路。

法定数字货币:中国应用速度超出想象,将开展试验性应用

2019年,对于中国的区块链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拐点,区块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被抬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产业发展也迎来重要契机与机遇。在金融领域,法定数字货币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中国政府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推动DEC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应用进程。相反,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态度更为谨慎。随着DECP趋于成熟,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应用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但在正式推出之前,DECP明年将在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进行试验性应用,进一步探索DECP的可用性以及应用模式。

目前,各国均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试验,对这些试验基本属于比较秘密的“曼哈顿”工程,比如加拿大央行Jasper项目、新加坡金管局Ubin项目、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Stella项目等,大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试验,但还停留在批发(机构端)应用场景。这是因为中央银行一向被认为不擅长零售端业务,有种担忧是当数字货币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极大的服务压力和成本。

而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探索了区块链的应用,但并不完全依赖该技术。在设计上,它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CBCC(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y)确权账本,对外通过互联网提供查询服务。这种设计一方面将核心的发行登记账本对外界进行隔离和保护,同时利用分布式账本的优势,提高确权查询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交易处理仍由采用传统分布式架构的发行登记系统来完成,分布式账本仅用于对外提供查询访问。交易处理子系统和确权查询子系统分离并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规避现有分布式账本在交易处理上的性能瓶颈。同时,原型系统还采用了“总/分双层账本结构”,既减轻了中央银行压力,又保障中央银行的全局掌控能力。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除了深圳,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还有望在苏州落地,这预示着央行距离正式推出数字货币已渐行渐近。

数字证券:产业分工链条初步形成,应用潜力将被深度挖掘

在加密金融领域,跨境金融交易远比央行运行的传统方法更简单、更便宜,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交易的数字证券也要比传统证券发行更高效,因此这一模式很可能在明年变得流行起来。

如今,证券结算是由美国的存托信托和清算公司(Depository Trust and clearing Corp.,DTCC)和欧盟的欧洲清算公司(Euroclear)等中央私营机构进行的。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转移股票和债券的过程最长可能需要三天,但这种延迟并不少见,金融服务公司之间的实际转移可能需要10天或更长时间。

中央结算组织的问题是,由于使用单一的分类帐,交易成为瓶颈。区块链技术将代表所有权的数字证券与资金或证券紧密相连,转账可以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完成。另外,由于传统发行流程的复杂性,许多私营企业放弃了公开发行。通过区块链账本,将资产权益与数字证券进行挂钩,可以更容易地在金融机构之间转移,只需绕过一个中央清算机构。

2019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关注到这一模式,其兼具传统金融的合规属性以及加密金融的高效性,成为继法定数字货币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从亚洲、欧洲到北美,数字证券在今年取得重大发展。今年9月,塞舌尔国家证券交易所宣布了其首次以股权通证化的形式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区块链战略,拟采取44项措施在德国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重点是数字证券;中国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委员会(SFC)围绕STO发布相关指导;泰国政府修改了法律,允许数字证券在该国发行和交易;在日本,包括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和大和证券(Daiwa Securities)在内的六家日本主要券商于今年10月成立了日本数字证券协会,为发行数字证券制定规则和指导方针。

尽管数字证券改变传统金融市场的愿景尚未达成,但围绕证券通证化、资产合规化发行、合规化交易的产业分工链条已逐步形成,随着上述一些趋势的持续发展,明年数字证券的市场潜力将被更多企业进行挖掘。

数字支付:支付行业走向深水区,金融巨头与初创企业争艳

区块链之于支付行业,就像5G之于通信市场。当前跨境支付面临包括费用高、支付机构(鉴于风险)拦截概率高、到账周期长等问题。以西联汇款为例。相较银行间跨境汇款,西联汇款拥更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然而在跨境支付方面,最快到账的时间也在2-3天,如果使用普通的银行电汇更是需要3-7天的等待时间,而且每笔交易产生的费用为30-40美元。

一旦合规的数字货币推出,凡拥有账户的企业用户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即时转账,并且费用极低。这一方式将让全球10多亿不能享受常规金融服务的人,能够享受便捷、廉价的金融服务。以备受认可的DizPay、Coinbase、BitPay等全球主流区块链支付服务商为例,它们都致力于为商家和用户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支持各地用户将资金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形式通过手机或电脑端转出,通常几分钟后直接转入到收款人账上,并且手续费低廉。

除了Bitpay、Coinbase、DizPay等垂直的区块链支付平台,全球金融巨头的加入使区块链支付的落地和应用加速到来。今年,日本最大的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MUFG)宣布计划推出超大规模的区块链支付网络,这一网络将支持包括对当前支付处理器、小额支付、使用付费交易和其他支持物联网的支付。据介绍,该网络可每秒可以处理100万笔交易,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运营。

最近,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区块链支付平台也正考虑于2020年1月向东亚国家推出银行间的区块链信息网络(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work, IIN)。IIN建立在Quorum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由摩根大通开发的获许可区块链,其目的是让会员银行能够实时交换信息,能够核实付款是否已获批准。截至11月中旬,全球约有365家银行签署了该计划,华侨银行于9月成为新加坡首家加入IIN的银行,全球最大的以欧元计价的支付清算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也在同月成为会员。

数字银行:进一步探索资管新模式,有望支持新兴数字资产

从狭义来看,这一概念指的是“银行数字化”,在数字化过程中银行需要解决数据集中存储、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算力、建设数据平台、建立配套机制等问题。目前,中国的数字银行更多的只是将传统银行业务搬到线上运营。从广义来看,数字银行除了具备传统银行业务外,还应包括对新兴数字资产的管理。

如今,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发布了鼓励数字银行的优惠政策和法规。这其中包括欧盟修订的支付服务指令(PSD2)、英国的开放银行业务、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虚拟银行执照,美国OCC的金融科技宪章以及巴西的新银行业务规则。

但全球范围内,获得许可的公司仍是少数,拥有银行许可的创业公司包括英国的Monzo、Starling Bank、Tandem Bank、Atom Bank、Civilised Bank,德国的N26以及拥有有限许可的美国Varo,大部分创业公司在特殊监管许可下进行运营或者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

比如Revolut开发了一种App内置的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交易所,通过该App,个人和企业客户都可以在两分钟内申请贷款,然后即时在账户中收到资金。同时,为客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和以太币,以及全球25种同类货币的存储及转账服务,降低人们获取这种加密货币的难度。

Monzo正在研发基于区块链商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国际快捷支付系统MZCoin,致力于通过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推动智能支付的发展。Monzo目前可以为用户提供零手续费的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服务。

至今,全球数字加密币的投资者已超过3000万,国内投资用户已超过300万,而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五年后的全球数字货币投资者将超过2亿,中国国内的数字货币投资者将超过2000万人。由此可见,数字货币逐渐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明年越来越多的数字银行有望将数字资产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下。

数字身份:去中心化身份优势凸显,全球应用步伐将再提速

多年来,银行一直在努力建立一个共享的数字实用程序来记录客户的身份并保持更新,但他们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案。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保护,以及与多方分享不断更新记录的能力,一些人认为,区块链可以为身份识别验证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在身份识别领域潜力巨大。去年开始,联合国与微软合作为没有身份证的难民等人群提供了区块链身份系统。至今,全球有数十家初创公司正在建立用于身份识别的区块链系统,包括Civic、Cambridge Blockchain、Tradle、Credits、Blockstack。身份认证也是R3区块链联盟构建的Corda系统的核心,该联盟称身份认证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身份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区块链在任何应用程序上都不能起作用。

明年,区块链将更快地扎根于金融服务的安全和身份管理,首先是针对企业,然后才是普通用户。麦肯锡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数字身份识别计划能够实现多个高价值的用例,并被广泛采用,那么到2030年,包括巴西、中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英国、美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的经济价值可能会提升3%-13%。

此外,金融科技公司、软件制造商、电信供应商和其他企业已经联合起来,开发基于去中心化身份的网络,其中一个联盟是Sovrin基金会,这是一个正在开发Sovrin网络的非营利组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该网络与网络上的任何实体交换预先验证过的数据。另一个联盟是DIF(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该基金会由微软、埃森哲、IBM、Hyperledger等机构共同成立,是建制化探索去中心化身份方案的开端,这也为其升华之路打开了大门:不仅要用科技之剑为难民抵御战争,也要用科技之犁普惠广大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