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拉开大幕。作为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此次展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在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化集团,采购前期准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中化集团历史上曾是我国最大的外贸企业,其68年发展历程因专营进口而生、因转型实业而兴、因创新驱动而变,与进出口贸易结下深缘。多年来,该集团以贸易促进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市场的一次又一次沧桑巨变。
进口紧缺工农业生产原材料
1950年,为了冲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新中国成立第一家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进口公司(中化集团前身)。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卢绪章成为公司首任总经理,他正是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主人公张公甫的原型。
1951年,公司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公司,周恩来总理作重要指示:“要重视在西方国家和亚非国家中寻找突破口,争取从这些国家进口更多的急需物资”。从1951年起,中国进出口公司开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进口了大量国内急需的橡胶、化肥、农膜等物资。
1952年,我国与锡兰(现斯里兰卡)政府签订第一个《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俗称《米胶协定》),每年以27万吨大米换取锡兰5万吨橡胶,由中国进出口公司负责执行。该协议的签署和执行,不仅为我国换取了急需的橡胶,支援了抗美援朝,同时也为打破“封锁”“禁运”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为周恩来总理出席《米胶协定》签约仪式,中国进出口公司经理卢绪章在协议上签字
1961年,中国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1965年,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公司逐渐发展为专营石化贸易的进出口企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初期,中化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进口业务涉及矿物燃料、肥料、塑料、化工品、农产品、食品、橡胶、金属、仪器设备等10余品类。1984、1985年,公司进出口贸易额连续突破100亿美元,并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贸专业公司之一。
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化进口了大量国内无法生产的工业、农业原材料,为保障国内生产、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该公司在长期经营进出口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一支精干的外贸专业团队,积累了深厚的全球市场资源。
成为全球资源和市场组织者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中化集团逐步聚焦能源、农业和化工业务,围绕“全球资源和市场的组织者”定位,在多年的国际化经营实践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
2003年,公司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2003-2017年,中化集团累计进口额达到2113亿美元,其中矿物燃料、肥料、塑料累计进口额位居前列,分别占全种类商品进口额的85%、6%和2%。
在石油领域,中化集团与全球主要产油国政府及国家石油公司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广泛结成战略联盟,获取了稳定的货源供应,为国内石化企业进口优质原油提供了最便捷的供应渠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以来,中化集团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石油贸易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沙特、科威特、阿曼、俄罗斯等产油国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建立原油贸易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把握全球原油贸易重心东移的战略机遇,加大与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石油企业的原油转口贸易合作力度。
2003-2017年这15年间,中化集团累计进口矿物燃料34945万吨,累计进口额1805.44亿美元,其中原油占到进口量九成。
图为中化集团进口的原油在海上运输
在农业领域,中化集团立足我国钾盐资源稀缺的现实,长期关注中亚地区钾盐开发项目,并作为我国钾肥进口的主渠道,恪守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维护农业安全的使命,多年来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乌拉尔钾肥公司、阿拉伯钾肥公司等“一带一路”上的主要钾肥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
2013年9月18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见证下,中化集团与约旦阿拉伯钾肥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2015年5月10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卢卡申科的共同见证下,中化集团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签署合作备忘录。2003-2017年,中化集团累计进口肥料4244万吨,累计进口额131.9亿美元。
图为中化集团进口的钾肥到港卸船
在化工领域,中化集团聚焦国内旺盛的塑料进口需求,持续开发塑料进口业务,有力推动了化工行业产业升级。2003-2017年,中化集团累计进口塑料278万吨,累计进口额41亿美元。
图为中化集团进口的化工原料到港卸船
进口贸易需要外语、商务、期货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而这些恰恰是中化的强项。中化集团依托专业优势和长期积累的良好合作关系,拓展与全球各国的贸易合作,在为自身实业化转型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以优质进口资源助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促进了全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贸易畅通与创新发展
11月5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当天,首届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将在上海举行,全球政要、商界及学界的领军人物将受邀参加。
在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看来,面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经济去产能去杠杆的复杂经济形势,国有企业要实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需要把握重要两点:一是持续推进创新发展,二是坚定促进贸易畅通。
创新是动力。今年3月,宁高宁撰写《科学至上》万字长文,提出中化集团要深化改革全面转型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型企业。这是该企业在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审时度势主动作出的转型抉择,2018年以来,中化集团经营连续创造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前三季度中化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2亿元,超出2017年全年业绩,公司经营业绩再创新高。“科学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宗旨。如果没有科学,就不投资了;如果没有研发,就不再去搞营销了。”宁高宁如是说。
贸易是基础。宁高宁认为,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一定损害经济,目前世界盛行的民粹政策不过是短暂的历史弯路,这个弯不会太长。“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历史作用会逐步显现出来,从而持续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所有企业都将从贸易畅通中获得发展机遇。
贸易和创新一表一里,互相促进。以贸易促进创新发展,中化集团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据悉,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化集团即将清空已经填满的“购物车”,而计划采购的原油、高品质肥料和高端化学品等商品清单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受邀参展的中化合作伙伴表示,希望把高质量的品牌和产品、最创新的研发技术、最颠覆的新商业模式和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示给中国消费者,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本次盛会,支持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促进贸易终将推动创新
谈到在全球市场“买买买”的动因,中化集团总裁张伟表示:“贸易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追求的是,通过畅通贸易渠道、进口优质资源,实现中化集团业务转型、改革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中化集团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原油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高品质成品油,供应全球市场。2014年建成投产的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化集团能源板块的标杆。该项目在安全环保、能耗水平、产品质量、单套装置规模、工艺路线、工艺技术、柴汽比市场适应性等七个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有效推动了高端能源装备和炼化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泉州石化生产的油品已打入欧洲、澳大利亚等质量要求最为严格的地区,充分显示了国内先进石化产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未来,中化集团将在泉州建设具有3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世界级现代化石化产业基地。
图为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
在遍布全国的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中化集团从全球各国进口的基础肥原料已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各种肥料,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滋养着作物。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以集成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智慧农业为手段,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提升和种植者效益提高。未来三到五年,中化农业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MAP技术服务中心500家、MAP示范农场1500家,覆盖3000万亩以上的耕地,服务300万户种植者,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0亿元。
图为中化农业正蓝旗MAP技术服务中心
贸易推动创新发展,中化集团以68年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历史规律,同时也在当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刻践行着这一优良传统,而乘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东风,中化以贸易推动创新的故事必将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