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70年,看合肥: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今天上午9:00,“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就”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国资委、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了70年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回答了媒体关注的问题。

今天上午9:00,“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记合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体系 推动消费市场发展惠民——合肥市商业发展七十年掠影”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了70年来合肥对外开放和商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回答了媒体关注的问题。

图为发布会现场

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记合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

1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此打开并越开越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合肥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开放发展行动计划,开放型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一个立足“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牵手丝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根据安排,下面简要介绍合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

一、开放型经济成绩斐然,打造合肥对外开放靓丽名片

(一)对外贸易大幅迈进

一是年对外贸易总量突破300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1485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08.13亿美元,年均增长33%左右。“十二五”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市进出口逆势上扬,进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41%提升至2018年的近50%,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提升至第9位。在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我市位居第25位,比上年前进1位。

二是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占比翻番。2018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131.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8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36.5%、16.3%提高到2018年的72.3%、44.2%。

三是进出口总额过亿美元企业达47家。通过积极培育外贸主体,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提升。2018年,我市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400余家,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2010年的18家增加至47家(全省80家),过10亿美元企业由1家增加至4家(全省7家)。我市最大的进出口企业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进出口企业第一位,2018年实现出口253.1亿元,居中国出口企业200强第32位。

合肥联宝

四是家电产业与平板显示产业出口均突破10亿美元。作为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以美菱、华凌、美的、惠而浦为代表的家电企业推动全市家电产业出口由2010年的5.99亿美元提升至2018年的15.63亿美元。同时得益于我市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发展,以京东方显示、京东方光电、鑫晟光电、康宁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企业带动我市相关产品出口由2010年的160万美元提升至2018年的14.57亿美元。

京东方

五是全球贸易伙伴超200个国家地区。与合肥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991年的20余个增至2018年的215个,形成了以欧、美、日三大市场为主体,非洲、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广阔国际市场。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也在不断增长,2018年,我市共有1556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贸易往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75.29亿美元,占我市进出口总额的24.4%。

(二)利用外资量质齐升

一是利用外资总量突破30亿美元。从1984年引进全省第一家外资企业—中国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开始,全市利用外资保持了连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外商直接投资从2007年突破10亿美元、到2014年突破20亿美元、再到2017年突破30亿美元。“十二五”以来,全市外商直接投资从2010年的12.5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32.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今年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20.06亿美元,同比增长6.0%,增速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二是累计批准(备案)三千余家外资企业。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先后累计批准或备案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76家,其中“十二五”以来,新增外资企业840家,投资总额170亿美元。大陆轮胎、惠而浦、康宁等工业大项目,联宝电子、三星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大瑞森生态养殖、生盛农业科技等现代农业项目,香港禹洲、银泰等城市综合体,香港南翔、华南城等物流巨头,瑞穗、南洋等外资银行均纷纷落户合肥。外商投资领域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电子通讯、工程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基础软件、服务外包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维尔京群岛等6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来我市投资。

大陆马牌轮胎

三是美国康宁等4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1992年,第一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知名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ABB公司落户合肥,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此后,日立建机、美国沃尔玛、英国特易购、德国大陆轮胎、日本住友化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在肥投资兴业。2016年,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康宁向在肥设立的康宁显示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增资7.8亿美元,创下我市单体项目增资历史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4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设立64家法人公司。

康宁GPF项目鸟瞰图

四是投资总额过亿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日益增多。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新批(备案)投资总额过亿美元以上外资企业已有45家,其中:2016年,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力晶科技公司投资设立“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投资总额1.71亿美元(2018年增资2亿美元),实现了我省高端晶圆制造的“零突破”;2017年,江淮汽车与世界500强德国大众汽车合资的纯电动车项目,获商务部批准,投资总额为7.66亿美元,是全市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汽车项目。2018年,世界500强美国康宁在我市投资成立第三家公司——康宁汽车玻璃项目,目前该公司已有5个项目落户合肥,总投资近30亿美元。知名外资企业的入驻,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根据2019年外资企业联合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我市在营的外资企业851家,累计投资总额 375.39亿美元,同比增长49.4%;注册资本 229.63亿美元,同比增长60.1%;外方到位资金78.20亿美元,同比增长7.5%。

合肥晶合的生产车间

(三)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成效明显

一是对外投资规模保持高位增长。合肥地区企业“走出去”起步于1994年7月,当时的安徽省外经建设总公司率先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质,成为合肥市第一家外经资质企业。自2002年我市建立对外经济合作统计体系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68户外经资质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企业)。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由2002年的1.7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7亿美元,增长21倍;完成营业额从2002年的9146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7亿美元,增长18倍。对外投资发展更为迅猛,新增设立境外企业由2002年的3家发展到2018年的356家。实际对外投资额由2002年前累计442万美元发展到2018年累计68.6亿美元,其中,2018年境外实际投资额达到5.85亿美元,占全省的40%。

二是“走出去”业务遍布全球百余个国家(地区)。截至目前,全市“走出去”业务已扩展到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由中东、东南亚为主向非洲、南亚、南美开拓;对外投资延伸到香港、欧美、中亚、南美、北美、非洲、东欧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方面,逐步深化对日研修生、新加坡劳务合作,成功开发了韩国、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等新兴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共有59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柬埔寨、印尼、泰国等29个国家投资了92个项目,累计总投资8.6亿美元。

三是对外投资合作涵盖多行业多领域。2010年,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与津巴布韦合作成立了安津投资(私人)有限公司,从事境外铁矿石开采,协议投资额3亿美元,实现了境外资源开发领域的突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越南交通运输部旗下交通运输投资公司51%的股权,从事各类客车、卡车的组装等业务,开辟了全省境外优质资产购并的先河。截至目前,对外投资涵盖了轻纺、机电行业、汽车、建材、医药、电子、仪表、矿产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对外承包工程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建向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冶金、石化、建材、水利、电力、通讯等领域扩展。对外劳务合作由建筑劳务向服装缝纫、机械电子装配、医疗服务、农牧渔业生产加工等工种延伸。

二、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构筑合肥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等“八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开放通道,取得全市乃至全省对外开放史上的多项突破:1990年3月,合肥骆岗机场获批对外开放;2013年5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替代关闭的骆岗机场正式启用,同年10月通过国家一类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考核验收;2010年7月,合肥出口加工区获批设立;2010年底合肥水运港开港,2014年获批二类水运开放口岸;2014年3月,全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2014年6月,全省第一条国际货运班列——“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2014年7月,全省第一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建设;2014年12月,全省第一个进境指定口岸获批建设;2015年12月,合肥市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基本建成;2016年1月,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2016年3月,全省第一条国际货运航线开行;2019年 4月,合肥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

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

(一)水运港扬帆起航,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两成以上:作为交通运输部“十一五”规划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的重要港口项目,合肥水运港规划集装箱年吞吐能力100万标箱,现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60万标箱。2011年开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即突破5万标箱,2016年突破20万标箱,年均增速20%以上;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增长17%。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17.5万标箱,增长12.9%。开港以来吞吐量累计突破140万标箱。2016年通过“二类水运开放口岸”验收,2017年6月口岸联检单位正式入驻。已开通“合肥-芜湖-上海”、“合肥-南京-上海”两条外贸中转航线,马士基、达飞、长荣、东方海外等多家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进驻,围绕港口开展相关业务的船货代公司、物流运输公司超过80家,港口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跻身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合肥港

(二)合肥中欧班列驰骋丝路,融入“一带一路”新通道:2014年合肥中欧班列亚洲方向首趟开通,2015年、2016年合肥中欧班列欧洲方向(合肥-汉堡)和回程方向(汉堡-合肥)分别开通。自2014年开行以来,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18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中铁总公司统计,2018年,在全国56个城市中欧班列欧洲方向发送量中,合肥位居第9位。今年上半年,在全国62个城市中欧班列欧洲方向发送量中,合肥排名第7位。今年1月1日至8月19日,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已发运267列,同比增长159.2%。截至目前已开行线路17条,覆盖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芬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7个亚欧国家,开行频次每周7-14列。目前,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的《中欧货运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已将合肥列入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和主要货源地节点,合肥中欧班列铁路场站对外开放项目被列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铁路局也将合肥与苏州、义乌作为重点推动的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

(三)航空港羽翼渐丰,搭建合肥“航空货运走廊”:新桥机场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启用,是国内4E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2014年12月,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填补了安徽省无进境指定口岸的空白。2016年5月、7月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先后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开启了合肥对外开放的新篇章。2017年,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指定口岸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2018年4月29日正式开检。2016年3月30日,首条“广州-合肥-美国洛杉矶”国际定期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运营。2018年,新开通“合肥—芝加哥”等3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完成19班包机、1000吨生鲜产品进口。今年7月,新开通“合肥—香港”国际货运航线,截至目前我市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增加至4条。

(四)跨境电商持续发力,激发对外贸易发展新动能:2014年10月,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商务厅、合肥海关共同批准设立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2016年1月12日,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成立,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综试区的核心区。2016年4月,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投入运营,2017年1月,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进口业务正式通关,截至6月底,累计进出口包裹约2800万件。2017年1月,合肥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原跨境电子商务“单一窗口”平台)上线运行,2018年5月,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通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目前,园区已引进阿里巴巴一达通、东方机械网、韵达国际、金域控股、梵谷科技等多家跨境电商重点企业,产生了良好的集聚效应。2018年开始,合肥综试区被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适用范围。2018年5月,我市正式开通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今年3月,雅娜购等9个重点跨境电商项目签约入驻。目前,网易考拉、孩子王、江苏中创等跨境电商保税进口重点项目均已开仓运营。2018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5.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倍。今年上半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3.77亿美元,增长56.9%。

中国(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境商品展示体验中心

(五)综合保税区提速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引擎作用凸显:2014年3月,安徽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设立,2015年3月通过联合验收、6月正式封关运行。截至今年六月底,区内全省首个12吋晶圆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正式量产,全国首条12吋晶圆金凸块封装生产线新汇成微电子也已正式投产,初步形成了以晶合12吋晶圆制造为主,汇成光电金凸块封装测试、捷达高端IC芯片设计、讯喆高端芯片晶圆级测试为配套的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截至目前,合肥综保区内共有注册企业35家,总投资约250亿元,海关监管货运量累计达29020吨,进出口总值21.7亿美元。

合肥综合保税区

(六)合肥出口加工区位居全国前三,获批升级为综合保税区。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2012年6月通过联合验收、8月封关运行。2013年实现进出口12.43亿美元,位列全国出口加工区第13位;2014年实现进出口45.6亿美元,成功跃居全国50个出口加工区第6位;2018年,实现进出口65亿美元、增长41%,位居全国出口加工区第3位。截至今年6月底,区内已有联宝电子、崧贸电器、崧贸科技、胜利电子及保税物流园等项目入驻,注册有合肥海晨、中外运、新宁供应链等物流仓储公司14家,引入了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2019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合肥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

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七)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助推经济蓄力勃发:2014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合肥申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6年6月通过国家海关总署等四部委批准,成为全省首家获批的空港型保税物流中心。2018年2月5日顺利通过合肥海关等四部门联合验收,2018年9月7日正式封关运行。目前泓明供应链和海程邦达等企业已开展半导体保税备件业务。今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317万美元。

(八)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功能优化,连续四年获评省级优秀:2015年12月合肥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基本建成,2016年12月对外劳务合作综合管理系统投入运行。连续四年被省商务厅评为“全省优秀对外劳务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平台累计完成专项培训148班次,培训合格的对外劳务人员11276人,处理出国劳务纠纷案件180余起。

(九)积极申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认真复制推广全国自贸区试点经验: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积极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的申创工作。2013年至2018年底,国务院先后作出四批86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部署,复制推广事项涉及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和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等领域,我市已全部复制推广;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复制推广国务院颁布的第五批18项改革试点经验。近日,合肥经开区成功获批全省首家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示范区,为引领全省复制推广、促进安徽自贸试验区申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以往,虽然我市开放型经济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定位相比仍有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进一步推动合肥对外开放,做好全省开放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奋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不断攀升对外开放新高度。

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体系 推动消费市场发展惠民——合肥市商业发展七十年掠影

1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建国70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在各个时期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惠及民生的方针政策,合肥商业从百废待兴到凭票供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合肥人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合肥商业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商业兴,百业旺。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建国70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几个时期,商品供给由凭票供应、计划分配到市场放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现代商贸流通网络逐步建立完善发展。

一、砥砺前行七十年,深化改革显成效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变革,我市商品流通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形成。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一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力发展连锁店、专卖店和社区店的同时,持续建设高端百货店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形成大型商业网点向中心商圈集聚、特色消费向商业街区集聚、便民消费向社区商业集聚、大型市场向商贸功能区集聚。二是扩大开放,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品牌和高端百货店,优化我市商业结构,提升消费档次。LV、Gucci、Dior、Armani等国际一线品牌相继进驻,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商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满足居民的高端消费需求。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6.7亿元,同比增长9.1%,比建国初期增长了近30万倍,是2000年的20倍,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14位。

淮河路步行街

(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在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24.6%,较1949年提高了19.1个百分点;合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39元,是1990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59元,是1990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1.8%。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也更加充实,城镇居民通过购买文娱健康产品和服务来改善精神生活、提升个人品位成为常态,2018年,合肥市市民文化娱乐消费同比增长45%。

(三)商业设施不断健全完善。全市商贸流通业态结构趋于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餐饮酒店、社区便利店等各类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现有各类连锁超市120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达120多家。家乐福、麦德龙、特易购、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以及北京华联、永辉超市、万达集团、华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国购广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砂之船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开业。合肥百大、商之都等本地商贸企业也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商品质量、优化购物环境等途径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合肥百大集团销售规模达到509亿元,是新世纪初的35倍,位居中国零售百强第15位、安徽企业百强第11位。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8万平方米以上商业综合体38个,城区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900多万平方米,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10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批发市场35个。全市共有48个市级商贸企业集聚区,面积465.5万平方米,入住企业10796家。

华润万象城(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四)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以便民利民、改善民生为宗旨,着力打造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新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升级,加快构建商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齐备、服务质量优良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在总体布局上要求社区商业设施完备、业态齐全,网点布局相对集中,充分体现消费的便利性;在业态配置上要求配齐配好居民日常生活的11种必备性业态,满足居民餐饮、购物、维修、美容美发等多种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需求。目前,我市创建的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1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0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60个。

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服务中心

(五)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业联动、创新发展”的思路,依托产业优势,电子商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6年,获批设立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7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网点建设和电商扶贫工作,电子商务进入全业态发展时期。据安徽省电子商务监测平台统计,2018年,我市累计实现网上零售额683亿元,占全省网上零售额的39%,同比增长55%。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类网络经营载体数约为21万户,其中网店约16万户,独立域名网站约5.18万户。

(六)市场监测和保障能力增强。建立了覆盖流通行业400余家企业的市场监测系统,建立并完善了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市场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确保“菜篮子”产品安全,我市打造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并成为全国样板。2011年,合肥市获批成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第二批试点城市,建成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市级平台包括:1家大型肉类蔬菜批发市场、8家机械化屠宰企业、26家菜市场、45家大中型超市、5家配送中心和48家团体消费单位,形成了覆盖近130个单位的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2018年,我市试点企业上报城市管理平台追溯数据超过1500万条,有效数据率达到98.8%。周谷堆批发市场追溯模式被商务部作为可复制推广经验向全国推介。

(七)会展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合肥会展业起步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市展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会展质量不断提升,会展规模逐步增长,会展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迈入了加快发展阶段。2015年-2018年,四年共举办展会760场,展览总面积781.7万平方米,全国性展会58场,规模达2万平方米以上展会103场。合肥会展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显著增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省会城市及地级城市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前十强。

二、日新月异七十年,商务发展惠民生

(一)从记忆中的百货大楼到一站式购物中心新零售

1959年,在合肥市中心四牌楼的东北角,一座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五层百货大楼建成开业了。当时的百货大楼共分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广播器材等38个项目,经营品种多达15000多种,其中合肥市出产的商品就占4000多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此外,百货大楼里还附设了服装缝纫部,代客裁剪缝衣,市人民银行也在里面设了储蓄所,便于市民存款取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从一分钱两根的缝衣针到“三大件”的电视机、自行车,市民都习惯于“到大楼买”。

市民在超市选购商品。

进入20世纪,合肥商业逐渐由传统百货业进入更加注重“品牌与体验”消费的一站式购物中心时代。2002年,国购广场、元一时代广场相继诞生,开启了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转变的先河,商业业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百货业态,慢慢向购物中心转变。2006年至今,万达广场、银泰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大量涌现,市民生活品质和消费便利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据统计,2018年我市营业的53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当年店铺数8876个,就业人数5.81万人,年客流量达7.57亿人次,年销售收入达210亿元。

与此同时,合肥百大等本地商贸企业也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购物环境,与各类企业同台竞争,竞相发展。如合肥百大集团将旗下各大业态优势互补,推广社区购物中心的“超市卖场+百货店+餐饮配套”模式,建设一站式购齐和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购物中心、邻里中心等。发展智慧商业,先后推广应用网上购物平台-百大易商城、“百大易购”APP、虚拟预付卡“百大E卡”、“掌上合家福”—阿福到家及无人自助收款技术,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便捷的购物体验。

生鲜食品流通企业也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实体店与网络深度融合,发展迅速。如“谊品生鲜”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已开设超400家门店,“生鲜传奇”已布点120家,苏宁云商集团在全市人口密集社区已开设了80多个苏宁小店,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如“菱鲜邻里”、“你我您”、“十荟”社区生鲜团购电商等生鲜零售新业态。

2016年7月24日 百大跨境电商——百大易购上线

(二)从老淮河路到数十条特色商业街区

刚建国时,合肥市中心连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作为“安徽第一街”的长江路,当时也只是一条看上去比较宽的泥土路。而窄窄的淮河路作为合肥最早踏上规模发展的商业步行街,成为百万合肥人的集体记忆。自90年代初期以来,淮河路历经三期改造,由线及面、提质扩容,逐渐向现代商业街区发展。1993年,淮河路第一次改造开始,现代商业逐渐兴起,淮河路成为合肥第一条商业步行街。1998年,市政府对淮河路东段拓宽改造,进一步拓展其商业功能,使其发展为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商业步行街。2012年,淮河路步行街被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如今的淮河路步行街交通便捷,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商业繁荣,极具活力,沿街约有商户1200家,各类品牌624个,其中国内一线品牌126个,国际一线品牌48个,全年客流量5500万人次,2018年实现营业额156亿元。2019年再次启动了第三次改造提升,将实施百项工程,全力创建国家级步行街。近年来,按照“一区一特色”、“一街一特色”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特色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有序推进全市特色商业街建设。城隍庙、七桂塘步行街、罍街、巢湖耳街、庐江·中心城步行街等一大批特色商业街相继建成,其中淮河路步行街、罍街获得国家级特色商业街称号,七桂塘商业步行街等15个街区获评省级特色街,黉街等31个街区被认定为市级特色街。这些特色街区的建成,对我市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创新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美食名街罍街夜景

(三)从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到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商贸城

大型商贸城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组织供求、衔接产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市多是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到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大型商贸城。

随着城市扩容、产业扩张,城区内各大商贸城依托区位优势,社会聚集效益日渐增强,市场辐射范围逐步扩大,逐步形成了“万种资源,多个市场”的大流通格局。我市专业市场朝着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市目前经营面积在10000平米以上的大型商贸城有79家,总经营面积达876万平米,年交易额超千亿元。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商贸城的培育力度,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支持等方式,打造了一批如安徽大市场、白马服装城等声誉好、竞争力强、产业特色明显的本土企业,引进了一批如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宝湾国际等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或品牌。随着这些规模大、容纳商家多、汇集品牌全、覆盖业务广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在合肥的落地生根,我市专业市场出现了新的生机活力,提升了城市品位,进一步强化了我市消费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四)从“买菜难”到完善的“菜篮子”零售网络

七十年沧海桑田,市民的买菜环境、种类、方式和品质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市逐步构建起以周谷堆大兴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标准化及示范菜市场、大型生鲜零售超市为主体,社区生鲜菜店、互联网+生鲜配送企业等为补充的流通体系。

我省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周谷堆大兴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定点市场之一。2018年,周谷堆大兴物流园实现综合成交量429.5万吨,交易额286.7亿元,每日在场客流量达7万人次以上,辐射范围从合肥周边及省内各地延展至上海、福建、浙江、湖北、河南等20多个省、市,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优先支持贫困乡镇和公益性项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改善县乡居民消费环境。全市共建成运营县乡农贸市场153个,其中2016年-2018年新建改造县乡农贸市场76个、改建(改造)39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我市积极培育生鲜食品流通企业,加强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生鲜电商等销售终端建设,实现实体店与网络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已超万个,“网订店取”、社区生鲜团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畅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给市民带来了购物的便利和实惠。

(五)从艰难的凭票购物到现代化的一键购物

1955年,我市实行粮食定量凭票供应。1961年,我市对粮、油、棉、猪肉等18种生活必需品牌价冻结,实行凭票(证)定量供应。而2019年,市民只要在家中用电脑鼠标或手机就能实现一键购物。从曾经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时代,合肥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日新月异。随着京东、苏宁、阿里巴巴一达通、唯品会、网易考拉、敦煌网等一大批知名电商企业先后入驻合肥,合肥荣电实业、百大易商城、生鲜传奇、景徽菜篮子、徽之尚商城、九个挑夫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先后上线,行业影响力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一键购买”海外产品已不是梦想,百大集团的安徽空港百大启明星跨境电商有限公司,目前已开设了20多家百大易购线下跨境直销中心。新引进的国内进口零售电商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网易考拉,今年6月开仓运营,实现了日均出库单量8000余单的好成绩。与此同时,百大周谷堆市场参与运营空港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进口车厘子、澳洲龙虾一下飞机,就能直接送进合肥人的“大菜篮”。此外,通过区域跨境联采平台、海外直采、第三方贸易平台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了跨境、进口商品品类。市民通过现场体验,线上扫码下单,实现万种跨境产品随心挑。

总体来看,我市商贸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后,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要求,着重抓好城市核心商业圈、特色商业街、物流集散地等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商业集聚区,努力在商贸流通领域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往期精选

▶70年,看合肥,精彩明天继续!

▶惊艳!震憾!昨晚,央视《航拍中国》“飞阅”天鹅湖畔

▶市长凌云调研教育项目及开学安排工作

▶70年,看合肥:不负殷切期望,战新产业蒸蒸日上,令人瞩目!

▶宋国权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