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发展异常迅猛,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应用场景拓展、亦或是媒体关注度,民用无人机市场都发生着巨变,资本市场、各类巨头以及VC/PE纷纷对无人机产业表示浓厚兴趣,市面上也出现一批如大疆、科比特航空、零度等无人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民用无人机行业具体怎样?又有哪些问题待解?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响铃今日简单梳理,以此提醒创业者们谨言慎行。
爆发前的无人机市场,百花齐放
作为无人控制的智能化装备,无人机可分为: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等。
按照市场研究机构BIIntelligence的预测结果,预测未来10年民用无人机将占12%无人机市场份额,价值为980亿美元。当前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在30亿元左右,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开放以及无人机监管政策的完善,未来10年我国民用无人机的增速将有望超30%。相关机构预测,未来20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60亿元。
而垂涎这块大蛋糕的创业者也不计其数,其中一批无人机品牌也已获得资本青睐,如由深圳麦星投资、红杉资本投资估值高达100亿美元,在消费级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大疆创新;由曾从事研究航天飞行器研究的杨建军创立,2015年1月,被雷柏科技以5000万元增资获得10%股权的零度智控;2009年由曾任职大疆创新的卢致辉创立,A轮融资估值超过1.5亿,B轮融资4000万元后市值超5亿的科比特航空。与快递物流业合作紧密去年8月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的极飞无人机以及亿航等,小米、腾讯也已通过收购团队切入这一市场,整个市场一片火热,百家争鸣。
我国民用无人机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工业产业链配套逐步成熟,比如在深圳,所有硬件都可采购到,另一方面是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技术加速成熟,2014年“全球创新1000强”中中国企业研发总支出达299.6亿美元,比去年大增46%,大幅高于全球研发支出1.4%的增速。再加上如传感器等硬件成本大幅降低,智能化进程迅速向小型化、低功耗的设备迈进,使得我国无人机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在消费级市场应用被重视,因为其结构简单、市场上已有开源的飞行控制系统使得制作门槛降低、造价降低、并且操控能力好、可悬停,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很多发烧友可以购买部件自己DIY开发制作一款简单的无人机。
就这样无人机“不知不觉”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腾飞之前,还有这些可能让你折翼
尽管无人机获得迅猛发展,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其后续能否可持续发展表示一定怀疑,尤其是消费级市场,有媒体就报道过亿航是家“没有技术,没有产品,只有营销的“皮包公司”:,诸如此类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说目前无人机市场上90%的公司纯粹就是为了炒作融资。更为麻烦的是面对着美好前景,无人机市场真正腾飞起来之前,还有诸多问题待解,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绊倒让自己“折翼”。
续航之殇,如何才能久而稳
续航时间一直是限制无人机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市面上包括大疆无人机在内的多旋翼无人机大多使用锂电池作为能源,因为它采购方便,工艺成熟,但因个体差异,电芯无法做到100%均衡的充放电,且大功率电池的充电时间比较长使用起来较为麻烦,最让人头疼是其续航时间,300克重量的锂电池理论上只能让500克重的无人机飞行17分钟,如何提升无人机的续航时间让其满足消费级甚至更高层级工业级、军用级的需求成为所有无人机厂商必须要面对的坎。
如要突破航程上的瓶颈,就只有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能源,二是减轻自身重量。采用燃油作为能源的无人飞行器一直是军方的选择,但这类飞行器一方面造价昂贵且多为固定翼,使用时有场地限制而不够灵活,另一方面使用燃油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锂电池技术无法有更大突破的今天,唯有从电能入手,目前英国Intelligent Energy、国内科比特航空等采用氢燃料电池,因为氢气轻,逃逸速度极快,在非密闭空间内,就算产生明火也不会引起爆炸,氢气便宜、损耗低:维护成本也低,5000小时才需活化处理一次,和汽油等不同的是氢气燃烧是向上的,没有横向延展的危险。从现在看,氢燃料电池已经能在极其稳定的情况下为无人机提供动力,如一家新加坡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可空载飞行4小时,1Kg满载下还能支撑150分钟,科比特无人机却能做到载荷5Kg飞行273分钟,但这就是极限吗?能满足所有应用需求吗?显然不是。
再说说如何减轻无人机重量,是的,从材料入手。消费级无人机大量使用塑料和金属部件,但工业级无人机必须胜任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不同任务需求,对于机身材质的要求也远非普通的塑料和铝合金就能满足,所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成为影响续航的另一变量。目前科比特厂商采用全碳纤维航空材料,因为相较于传统的铝合金材料,碳纤维在重量上要轻2/3,制造工艺也更为简洁,在不降低自身强度的同时,有效的减轻了重量,从而提高了航程,并在不增加原有电机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了无人机载重能力。但无人机绝不是只是为了“飞”得久,还需要飞得更高、更远、更平稳,如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一直会驱使创业者们继续前行。
市场之困,消费级还是工业级该取哪瓢?
目前无人机除了军用外,在民用领域也可被广泛应用,比如航拍、航飞服务、遥感、自拍、地图测绘、地质勘测、灾害监测、气象探测、空中交通管制、边境巡逻监控、通信中继、农药喷洒等。这其中又可分为工业级和消费级,各个厂商在主攻消费级还是工业级的市场选择上也各有侧重,比如大疆原来做工业级,2010年转移到消费级市场,目前在消费级市场占据全球70%以上的份额,疆域、零度、亿航等也主做消费级市场,而科比特则主攻工业级市场,如公安系统、治安巡查、刑侦抓捕、应急救援、高速公路信息采集、森林巡防、夜间巡查;消防系统:火情侦查、抛投救援、喊话引导救援、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突发性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石油化工;电力架线,科比特航空是无人机电力放线的发明者。博瑞、极飞等也是工业级市场的创业品牌。
但不管是消费级市场还是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目前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
一、销售渠道与产品技术参差不齐。多数企业或强于技术,却缺乏销售渠道和关系网络,无法进行大规模销售;或产品单一,如只有四轴多旋翼一种类型的无人机,由于四轴没有动力冗余,坏掉任何一个桨,飞机就会坠落,在工业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定价混乱,市场接受度不高。目前无论是消费级无人机还是工业级无人机,价格差别都极大,淘宝上便宜的100来块,贵的数万元。甚至同一性能,比如同样一款续航30分钟左右的无人机,有售价60~80万元,也有4.5~6万元的,让用户无从选择。
三、团队不稳定,技术易断层。例如某工业级无人机企业创始团队多次分裂,人一走团队就散,技术研发也断了,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而且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注重用户体验,工业级市场却侧重续航时间、载重量、任务载荷、作业半径等飞机技术指标和行业应用,两者的要求差别极大,细分市场更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考验着创业者们对无人机应用的理解,很容易顾此失彼。如何在这两类市场中分配精力,找准切入点,对创业团队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政策之谜,谁来监管谁来保护
目前,我国在无人机监管问题上还有诸多欠缺,现在的政策法规越来越不能满足无人机市场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对于无人机的管理规定,大多源自2013年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无人机起飞重量小于7公斤或飞行高度低于120米、飞行距离不超500米,无人机驾驶员可以不持有驾照。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属于“黑飞”。而且在中国进行无人机飞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操作人员具有无人机驾驶执照,目前唯一合法的执照由国家民航AOPA颁发;第二、军方审批的合法空域;第三、申报民航飞行计划。但光重庆一市就可能有2000台以上无人机,而持有“无人机驾照”的人仅110多人,多数无人机爱好者都有“黑飞”的现象。这其中的安全事故隐患巨大。但就现在无人机的管理办法,既无强制的措施,也没有任何机构对“黑飞”情况进行查处,这些漏洞和空白更易引起行业乱象。
尽管近期又出台一些新规,比如在2015年12月29日,国家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2016年3月4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正式批准轻小型无人机监管系统“优云(U-Cloud)”实施运行,但在无人机的使用,特别是空域管理上,是否会有一个更宽松、更清晰的法律环境,无人机在各个场景,尤其是低空空域和适航上法规放开的最大限度在哪,谁来保护无人机下普通老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今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大疆无人机严重的安全漏洞还只是个提醒,无人机市场正厮杀着的创业者们,所有要发或未发布的新政都可能决定着各自的生死,而且反抗基本无效。
除此之外,无人机市场也早已暗流涌动,趋势明显。比如无人机成为一个大数据入口将是趋势,因为无人机作为一个会飞的传感器,核心功能之一便是采集数据,无论是航拍还是电力巡线、测绘、警用巡视等,本质都是在采集数据,随着无人机的大范围推广,无人机在各行业所采集的数据并将相互连接,谁能充分利用好这个数据入口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且消费级市场和工业级市场将面临不同的境况,随着巨头和更多创业的进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三年内将步入红海,价格战在所难免,把消费级无人机做成玩具或者模型的企业马上会触及到发展的天花板。最终胜出者,将是那些有好的商业模式、极致用户体验以及强大现金储备的企业。
工业级市场则因为需要贴近行业客户需求进行反复沟通和不断改进方案,从而获得了较强的客户粘性和壁垒。这将导致工业级无人机企业更有机会在扎根某个细分市场,最终形成行业垄断。
面对如此扑朔迷离的市场,创业者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为,都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