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由中国沿海地区传播至世界的“妈祖文化”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妈祖的别名尊称代称有:林默(原名)、龙女、圣女、神姑、天后、娘妈、天妃、圣妃、神女、圣娘、神妃、灵女、姑婆、祖姑、灵妃、默娘、林夫人、天妃神、女海神、湄洲妈、林孝女、圣妃娘、灵惠妃、显济妃、林默娘,海神娘娘、天后娘娘、通贤神女、顺济圣妃、天上圣母、天后圣母、崇福夫人、天后圣姑、天后圣娘、和平女神(法国人称妈祖为“世界和平女神”)等等。

妈祖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海外的印尼,泰国,日本及新加坡,韩国等东海和南海周边地区的海神信仰。妈祖影响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岛传播,历经千年,对东亚海洋文化及南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称为妈祖文化。妈祖原名林默(昵称“默娘”),福建省兴化市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排行家中老幺,生前聪慧过人、沉默寡言,是一位释道兼修的仙姑,终身未婚,并为人占卜祸福为事,羽化之后,传言她常以一位“穿红衣的长发素颜美女形象”在海浪风涌时显灵、能使台风转弯、保祐平安航行,沿海船员与渔民对她的崇拜逐渐形成信仰,乃至于越南与朝鲜半岛水手皆尊其为“护国庇民”的海洋女神,而闽南一带的临济宗禅师视之如慈航观音之化身,时常传播其信仰。

妈祖在澳门亦有相当多人信奉。最显著的例子,澳门葡文名称“Macau”,即是由“妈阁庙”一词转化而来。明朝称 “阿妈港”。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登陆澳门的地方就在妈阁庙旁,葡人问此地是什么,当时他们认为葡人问的是指妈阁庙而非澳门,故答他们 “macau “(妈阁),后以讹传讹,现葡文 “Macau”(澳门)同“妈阁”。

妈祖信仰也是台湾省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清朝施琅将军攻打明郑政权获胜,施琅说是妈祖显灵帮助他。自那之后汉族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渡台海而来的人变多。因台海海况时常不佳,因此闽南人多把妈祖请来一起渡过台海,而妈祖也因此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其中大多是由佛家禅师建成。相传,妈祖本身支持三教合一思想,长年食斋念佛,家中奉祀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信奉禅宗、净土宗、密宗,修持《金刚经》、《普门品》、《绿度母真言》等,所以佛家弟子大多认同妈祖,台湾的妈祖庙通常也以禅师作为住持。

台湾妈祖庙神像

妈祖姓林,相传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于清源军泉州莆田县湄洲岛东螺村(宋太宗年间,莆田县改隶兴化军),民间传说妈祖“出生时不啼哭”,因而取名为“默”。文献或有记为“默娘”,而“娘”字为旧时对单名女子之通称,故妈祖原名应以“林默”为是。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后,名为“林默,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是当地知名的仙姑(女性法师)。”

相传妈祖佛教、道教都有涉猎,童年即茹素,时为禅宗、莲宗信徒,五岁就能持诵《普门品》,并梦见观世音菩萨持优钵罗花(青莲花)与之,十岁时开始研究道教,十三岁时受玄通真人教示,学会了道教的“玄微密法”。少年时研读《金刚经》,后来拜大悲庵净光上人为阿阇黎,教以大乘、密教,授以“三昧耶戒”,在大悲庵学习过密教的秽迹金刚咒语、绿度母真言。十六岁时,与朋友们以井为镜,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执一对铜符,缓缓升上,其他人纷纷逃遁,妈祖镇定跪拜,神人将手中铜符交予妈祖,驾云而去,妈祖得此铜符,从此法力更高,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二十八岁仙游上界,(福州人传说妈祖逐波而去,遗体被埋葬在马祖岛)。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汕尾凤山妈祖像

妈祖的生平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记载:

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讳愿,字惟懿,官都巡检,慈祥乐善,乡里称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日默娘。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救护难船。又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屡显神异,以济世人,人以为神。

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生前是一个女巫。妈祖死后,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乃有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

南宋黄岩孙《仙溪志》“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

(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有异能、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升化。”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有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祐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清)杨俊《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著灵验”。

清朝吴任臣《十国春秋》:“林愿女,闽人也。愿事王氏官统军兵马使。女始生而地色变紫,屡着灵异。幼通秘法,长能乘席渡海,云逰岛屿,人呼为神女,又曰龙女。一云愿泛海舟溺,女方织,忽据几而寐者终日,母问之,曰:‘父溺舟。儿救父也。’愿归。叩其事,果不妄云。”

《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湄洲岛妈祖庙

妈祖的相关传说: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乘百余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甯恬无虞”——此处的“神灵”即指天妃。 郑和的二万七千多名水手多数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三个沿海省份招募来的;他们之中很多人回乡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传播出去。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国,海上忽刮大风,几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阵香风飘来,见神站立在桅杆上,顿时风平浪静。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途中遇到台风,郑和祈求神灵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国途中、往榜葛剌国也遇到台风,祈求神灵保佑后平安。郑和为了答谢天妃的功绩,曾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关建立一所天妃宫,蒙明成祖御赐纪文。郑和又奏请朝廷在大队官兵驻扎的福建长乐港建立天妃宫作为官兵祈祷之所。郑和船队聚集在天妃宫下,等候信风出航;出行前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宫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点燃香烛,供奉牺牲,祈求神灵保佑。 郑和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五更起来鸡报晓,卜请娘妈来梳装,梳娓珍珠龙凤髻,……弟子一心专拜请,湄州娘妈降临来。急急如律令”。后来此祝文演变成为现在的敲小法鼓的天上圣母请神咒。

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务,每天清晨负责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娘行顶礼。

宣德七年1431年,郑和奉圣旨往湄洲屿天妃宫拜祭。

郑和每次下西洋回国,必定新修各处天妃宫,或扩修殿堂,或种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静海寺、太仓天妃宫,郑和还栽种特地从西洋带回来的海棠花。郑和在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都立天妃纪念石碑,将下西洋的成功,归功于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

除中国外,现在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仰区域十分广泛,像日本的东京都茨城县长崎县青森县横滨等地均有妈祖庙。而越南在胡志明市,每年大年初一凌晨时刻一到,信众分别涌入当地天后宫参拜,以求合家平安,周年顺境。平阳省有 “条市天后宫”、“土龙木市天后宫”,在平阳省每年的元宵节日,设有投灯仪式。此外在印尼,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设有妈祖庙,可见妈祖文化信徒众多,影响力之大。